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
驱散重度阴霾的一剂良方!
原文T0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胡老讲解:
“下之后,复发汗,”这就是接着上一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个它没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个脉,脉沉微。那么这种的病就是,这条主要的意思,让你学辨证,正面的反应太少,所以从正面来辨这个证啊比较困难,(所以)从侧面来,西医的办法了,这个除外,那个除外,那就是它了。这段讲的就这个。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讲烦躁的。咱们讲烦躁,三阳病都有烦躁,这个三阴病也有烦躁。烦躁最厉害的莫过于栀子豉汤(证)了,虚烦不得眠嘛。如果是栀子豉汤这个烦躁的话,它不会夜而安静,昼夜全是那么烦躁,所以这个就说它不是栀子豉汤证。不呕,这个病由表传到半表半里是要呕的,那么说明这个烦躁也不关乎少阳病。不渴,里头有热,人是要渴的,阳明病啊,它不渴,所以这个烦躁啊也不关乎阳明。无表证,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它没有表证,尤其是脉沉微,身无大热。这个大热呀有两个看法,一个就是表热,表热我们头前讲过了,“淅淅发热”,感觉这个热呀笼罩体表而不开,这么一种热。还有一种阳明病身大热,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它这个无大热呀,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这个纯阴证啊有时候外边带点热,我们后头学四逆汤证的时候就有了。…………那么它这个呢一样一样都给除外了,既不是栀子豉汤虚烦证,也不是心烦喜呕少阳病的那种烦,也不是胃家实渴而烦的那种烦,同时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外头没有大热,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之里热的这种外证,这肯定是阴证的烦躁。这阴证的这个烦躁最坏了,古人这个看法全是说这个阴阳绝离,这是个术语,就是正不胜邪了,就是脏器胜不了病邪了,所以烦躁。这个还是躁多而烦少,躁者乱也,这个在阴证里头最危险的一个症候,所以用这个干姜附子汤主之。
所以这个书从多方面给人指示,也有的正面症候太少,就是一个脉沉微,一个发烦躁,发烦躁这个病症啊关系方面太多,那么当时确诊不了啊,怎么用药呢?所以就从侧面(了解),(因为)正面反应太少。所以他一样一样(排除),是不是虚烦啊,是不是少阳病啊,是不是阳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们)都除外了。那么说明什么呢?真正由于汗下失法,造成里虚阴寒证,这么一种烦躁。
干姜、附子这两味药,古人也说附子不得干姜,不足建其热,这也是一种术语说法。这两个药全是温性热药,这个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温里的药,要是呕吐呢常用干姜,所以干姜温上。那么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就是彻上彻下,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非这样不可,他是把这两个药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着虽然一两干姜,但是这回是顿服,就一剂,一剂1两,合后世1两就是3钱,3钱干姜配合1枚附子,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汤都重。所以阴寒的证候见到烦躁不宁,这不是好现象,这是脏器不足以胜邪,这就是精气欲脱的这么一种反应,所以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汤了,它的这个病啊不急迫,只是烦躁脉沉微,没有其他的急迫的症候,所以它不搁甘草。你像四逆汤(证)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症候,用甘缓的药,搁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温中的时候,都搁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现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论个了。(这)一个没法考据的,大个的附子都1两8钱的,小的3~4钱2~3钱,我们现在用呢就附子、干姜等量用就行,干姜9克,附子也用9克就行。生附子有毒啊,咱们得另学用,同时要注意一些,不要跟它这个原方是生用,咱们也生用。就是生用也药不死人啊,不能说药死人,但折腾人,常常使人头眩,头眩冒,常有这种情况。大量用也能死人的。
这是一节,由于这个汗下失法,下之后再发汗,没有这个治法,(这样治)没有不虚人的。虚到极点了,就转变(为)阴证了,那么脏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这个时候就要用干姜附子汤。
胡老自注:
昼日烦躁不得眠,但夜而安静,知非栀子豉汤证的虚烦不得眠也;不呕者,未传少阳也;不渴者,未传阳明也;既无表证,又身无大热,更知不是表不解不汗出的烦躁也。脉沉微,为虚寒在里,故肯定由于汗、下失法,虚极而陷于阴证也,因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胡老自按:
阴寒在里,而发烦躁,多属精气欲绝的严重征候,若至吐、利、手足逆冷,胃气一败,则多不治。烦躁一证,三阳俱有,逐一详审,予以除外,此从侧面辨证的一法。证候反映较少,不易从正面判定者,常用此法,学者当细心体会。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方解:此于四逆汤去甘草,但姜、附的用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而寒甚不急迫者。
冯老按语:
胡希恕老师指出,干姜附子汤证比四逆汤更虚寒,虚极陷于阴证,当是太阴证。
学生总结与体会:
从本条可以读出:
1. 省文:本条承上条而论,或当有“振寒”等阴寒类证;
2. 同中求异:阴证、阳证者都可见“烦躁”,须据证推衍排除,精准辨析;
3. 阴证烦躁“躁”多而“烦”少,提示阴阳离绝之征兆,为阴寒重证;
4. 干姜附子汤证在辨证的同时,注意用的是生附子,其次为顿服。
胡希恕经方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