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父母必读】
孩子多次犯错却不改,可能跟他常说的这句话有关
孩子犯错了,你会怎么做?是不是让孩子赶快说声“对不起”就完事了?
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口中的“对不起”,并不代表他们知道错了,反而成为他们的护身符,因为说声“对不起”,就能逃避父母的责骂。
其实,这种流于形式的道歉,根本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最后只会演变成:“对不起”,我下次还敢。
“对不起”≠认识到错了
一个小男生玩的时候打了一起玩的小朋友,那个小朋友瞬间就大哭起来,声音把两边父母都引来了,小男生妈妈用手臂拱了拱小男生,说:“现在要干嘛?”小男生扭扭捏捏说了句:“对不起”。
可是被打的小朋友并不买单,继续大声哭,两边的家长哄都没用,这时候打人的小男孩显得有点厌烦了,小声说道:“不是说了对不起,还要怎么样?”
很多时候,大人觉得孩子只要说了“对不起”就是认识到错误了,而孩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只是单纯地理解为我只要说了“对不起”就没事儿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也许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所以下次很有可能再犯。
父母过度关注结果,反而事与愿违
很多家长或老师都一样,对孩子的道歉行为很重视,不论孩子是不是真的错了,更不管孩子有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仿佛只要他说出“对不起”,事情就能圆满解决。
曾经在一个玩具店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孩子道歉,缘由是孩子把店家的展示玩具弄坏了,孩子于是和妈妈一起去跟店员说:“对不起”。但是店员好几次暗示自己要承担损坏玩具的钱,希望对方可以赔偿,然而,这位妈妈却振振有词地说:“孩子不是道歉了?你怎么这样的态度!”让店员很无语。
而此时此刻的孩子,好像已经没他的事了,并没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还在玩着玩具。
有时候,我们过度关注孩子道歉的结果,并且一直帮孩子承担责任,反而会让孩子分不清对错,错过了真正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教育机会。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除了教会孩子说“对不起”,还要让孩子明白,道歉背后的真正意义。
“对不起”只是道歉的开始,行动才是重点
其实,对于孩子错误,家长不要以结果为导向,也并非要孩子一定要说出“对不起”。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心理发展来使用不同的策略。
3岁以下孩子,他其实并不能理解他人感受,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引导,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这样在一定规则习惯的熏陶下,孩子也就不容易犯错了。
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应该开始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道歉,这里要让孩子知道道歉三个完整的步骤:认知,道歉,补偿。
就拿孩子抢玩具这件事来说,如果孩子没经过别人同意就把玩具抢走了,这时候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知道有小朋友正在玩,就不可以直接拿走,更不能抢走。只有当孩子理解到自己行为给别人造成了影响,孩子才会慢慢有同理心。
当孩子认识到错误后,接下来就要孩子为自己行为进行道歉,说“对不起”。
第三步最为重要,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例如:孩子抢了人家玩具,你可以让他为对方做一件开心的事;当孩子撕破了书,你可以把修补工作交给他做;孩子打翻了菜,你可以把收拾工作交给他等。
只有承担过犯错的后果,为自己的过失付出过代价,孩子才有机会释放心中的愧疚,并且学会思考。
6岁以后的孩子,更应该尝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流星花园》中道明寺有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吗?”去年有一则“9岁女孩到派出所自首”的新闻上了热搜,原来是小女孩未经家长同意,用家长的手机为游戏充钱。因此,他爸爸叫他来派出所自首。
而很多家长遇到这种问题,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讲道理或者打骂,但是这个父亲却用另类的方式让孩子为自己行为后果负责,我相信加上警察的耐心指导,孩子一定会明白错误在哪里,后来她对爸爸说的“对不起”,相信不仅有对错误的反省,也有不再犯错误的警觉。
是孩子都会犯错误,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对不起”三个字很重要,但它的用处不是用来减轻自己愧疚或是避免责罚,而是明白“对不起”后面的责任,做一个有担当的好孩子。
(来源:鲍秀兰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