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四圣心源》白话读本(卷四)2

13血瘀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肝主藏血,凡是藏腑经络的血,都是肝所灌注的。血以温暖上升为本性,因为肾水左旋,所以生肝血,肝血刚生成,却已经含有阳魂,所以血的本性温和并且上升发散。血实就直升,血虚就遏陷,上升便流畅,下陷便凝结瘀积。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血中的温气是转化为火的根本,但是温气的本原,却来源于水中的阳气。肾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所以木陷而血瘀。时间长了就失去血液的新鲜,所以红色变成紫色,紫色变成黑色。木主五色,凡是肌肤憔悴,眼角青黑色的,都是肝血瘀积的症状。肝血不升的本原,则在于脾,脾土滞积下陷,生气遏抑,所以肝没有上升通达的道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肝脾不升,原因在于阳衰阴旺,这样大多会产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源沦陷,往往转变为热。然而热在于肝,而脾肾却全都是湿寒,不可以只用清润的药物。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发作的,有十分之六七,不可以一概而论。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血瘀的病证,下适宜温而上适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如果木郁积转为热,可以变温而为清,但脾肾的药物,却只是适宜用温燥的,没有其它的方法。因为脾陷的原因,全是因为土湿,土湿的原因,全是因为水寒。肾寒脾湿,那么中气不运转,所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郁结,君火相火失去根本,多半会产生上热,如果误认为是阴虚,滋补湿产生寒,短命早死,一百个不到一个能救治。

破瘀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炮,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破瘀汤

甘草7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丹参11克桃仁(泡,去皮尖)11克 干姜11克 首乌(蒸)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14血脱

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则脱亡而不守。未脱之先,温气虚亏,凝瘀不流。瘀少则结积而不下,瘀多则注泄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阳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肝藏血而性质是疏泄,血病便是脱亡而不守。没有脱之前,温气虚亏,凝瘀不流。血液瘀积的少便结积而不下,血液瘀积的多便注泄而不能收藏。凡是拉肚子流汗流血流泪,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下血,紫黑色血液成块,腐败不新鲜的,都是阳虚并且木气下陷,血瘀而不能容纳。

盖木性善达,水土寒湿,生气不达,是以血瘀。木郁风动,疏泄不敛,是以血脱,而肺血之脱亡,较多于肝。

木的本性是善于通达,水土如果寒湿,生气不通达,所以血瘀;木郁积中风,疏泄不能收敛,所以血脱,但肺血的脱亡,较多于肝。

肝血下脱,则遗泄于便溺;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则血涌而上溢也。

肝血下脱,便遗泄在大便小便上,肺血上流,便是口鼻吐血。因为血在下焦并且适宜上升,既升于上,又适宜下降,下降,肺的职责,因为肺金主收藏,收敛的气旺盛则血降,收敛的气不足,则血涌而上溢.

而肺血之上溢,总由阳明之虚。以血秉木气,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敛。肺金之收敛者,胃土之右转也。

而肺血的上溢,总是由于阳明的虚,因为血掌握着木气,只是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的,依靠肺金的善于收敛,肺金的收敛,因为胃土的右转。

血盛于肝脾,而虚于肺胃,其脱于便溺,则由肝脾之寒,其脱于口鼻,或缘肺胃之热。而阳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之根。若专用清凉滋润,助阴伐阳,以败中气,人随药殒,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血旺盛在肝脾而虚在肺胃,发病血脱拉肚子,就是因为肝脾的寒,发病血脱在口鼻,有的源于肺胃的热,从而阳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的根本。如果单纯的用清凉滋润的药物,增加阴气杀伐阳气,衰败中气,人随着用药就殒命了,百人不能活一人。这不是血病就一定死,都是不细心的医生之罪过。

15衄血

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肺开窍在鼻子,肺气主下降和收敛,于是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去功能,所以鼻出血,其原因在于胃土的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衄血者,阳络之伤,则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敛也。

《灵枢百病始生》说:突然多饮食,于是肠满,起居不节制,用力过度,于是络脉受伤,阳络伤便血外溢,血外溢便鼻出血;阴络伤便血内溢,血内溢于是便血。鼻出血的,阳络的伤,因为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收敛。

肺主卫气,其性收敛,血升而不溢者,赖卫气敛之。而卫气之敛,由于肺降,降则收令行也。而肺气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

肺主卫气,本性收敛,血升而不溢的,依赖卫气的收敛,而卫气的收敛,因为肺的下降,降则收敛的功能发挥。肺气的下降,枢纽在胃土,胃土上堵塞,肺没有下的降道路,收敛的功能失去,君火相火失泄,肺金被克制,营血不收敛,所以发病鼻出血

而火炎金伤,不皆实热,多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泄者。至于并无上热,而鼻衄时作,则全因土败而胃逆,未可清金而泻火也。外感伤寒之衄,亦非关火盛。缘寒伤营血,营郁而卫闭,卫气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窍,以泄积郁。卫气升发,故冲营血,而为衄证。衄则卫郁泄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但火炎金伤,不全是实热,许多的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泻的。至于并没有上热,但鼻血经常发作的,则全因土败而胃逆,不可以清金而泻火。外感伤寒的鼻出血,也不是因为火盛,缘于寒伤营血,营气郁积而卫气郁闭,卫气壅遏,蓄而不能容,逆循环到了鼻窍,用来泻积郁,卫气升发,所以冲营血,而为鼻出血病证,鼻出血则卫气郁积泻出而表病解,原本就不是火旺金刑的原因。

仙露汤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二钱 半夏三钱 柏叶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杏仁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仙露汤

麦冬11克 五味4克 贝母7克 半夏11克 柏叶11克 甘草二钱 芍药11克 杏仁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出血的病证,火泄金刑,气伤血热,适宜于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且一定要同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的人误以为血证为阴证,半夏性燥,不适宜于鼻出血的病人,不是明白人的言论。

若上热非盛,而衄证时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温燥之药。若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病症),宜加参、芪、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如果上热不是太旺盛,但鼻出血证经常发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温燥的药物。若大出血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适宜加人参、黄芪、大姜、附子,以续微弱的阳气。清润的药,切忌不可用。

扩展阅读(32)

根尘老师解读《劳伤解》五 整理:濯 云开日出 月射寒江 光生 落尘子 校对:玄风

上一次我们讲到《劳伤解》的气分病,再来讲血分病。中医讲气血,气血本身也是一体。气为阳,血为阴。一般的病都是气先病,血后病。什么意思呢?就是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阳主动,它变化得比较快;阴主静,它变化得相当缓和、慢一些。所以一般的病最初都是气分病,慢慢地会变成血分的病,久病多郁。实际上,因为气血本身不可分,说气分病、血分病只是偏重于哪方面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气分病郁结比较轻,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讲都是气的周流出现了问题,气分病的郁结较轻,气的流通相对来讲好调整一些。血分病可以理解为身体内部已经有一些有形的郁结,就是一气郁而不通时间久了,病就由这个气郁的地方有很多的瘀浊就慢慢沉积下来,那么其中最容易形成的瘀血,就是我们讲的血分病,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所以讲久病多郁,病久了就变成血分的疾病了,实际上是讲整个一气周流的郁结、气郁不单纯是它流通形式上的一种郁结,它整个流通的通路上已经有有形的邪气在阻碍着一气周流的流通,当然这种邪气有很多,瘀血只是其中一方面。气和血都算是人体的正气,《四圣心源》主要是从人体的正气角度来讲,所以即便它谈到邪气的时候,也主要是涉及到了气和血两方面。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见得更多的是痰浊、气结,更重一些的郁结它并没有谈到。所以我们对于这一部分,黄元御讲的瘀血这一部分的血分证,这一部分治疗就是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有形浊邪包括瘀血的一种借鉴的思路。

我们首先来看他讲的血瘀,血瘀从临床症状上来讲,气血在人体里面都是一股温气,我们知道一气周流它是一股阳气,一股温和、柔和的阳气在流通,这股阳气实际上是阴阳和合的,气血如一,合二为一的,或者说气血都比较平和,比较均匀这么一种状态。这个时候,一气流通充盈周身,所以一身都是非常地温暖,非常地柔畅,没有什么不舒服。一旦有瘀血的症状,瘀血本身,一个是它会阻碍一气的周流;另一方面,由于一气,气血不能到达这个有瘀血的地方,有瘀血的地方气血很难通达,它就会缺少气血相对来讲,有瘀血的地方气血就是虚的,没有气血的温煦,有瘀血的地方就会显得偏凉、偏寒一些,就没有那股气血充盈的荣润之气,那股光泽。

为什么临床上说瘀血重的地方会肌肤甲错,肌肤甲错就是没有血的温养,枯燥了,肯定也没有温和之气了,摸上去也是凉的。瘀血重的地方会表现出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很干燥,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为现在人相对来讲生活条件比较好了,一般有个小病相对来讲治疗得也比较及时,出现这么重瘀血的情况也不是很多。但是大部分人用药,不合理的治疗往往容易偏寒,血一定是温通,有温气它才能通畅地流通,一旦偏寒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郁滞、瘀血。反过来,瘀血也会加重这个气血流通不畅的情况。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大部分人这种瘀血的症状,主要是发凉,这是一个最常见的症状,胳膊腿或哪个地方有点凉,老是暖不过来,这是瘀血一个最常见的症状。另一个是麻木、疼痛,有的也会出现这种症状,都是不能温养,局部得不到气血的荣养造成的症状。

这个症状和外伤、跌打损伤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跌打损伤的疼是很明显的,不能碰,一碰疼得很厉害,不碰也疼碰也疼,它始终在疼,这是跌打损伤的疼痛。而这种瘀血导致的疼痛,往往是一种隐痛,疼得不是很厉害,但是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疼一下,或者你去摁的时候可能就疼得厉害,有的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地方疼,这种疼的位置还比较深,比较隐蔽,规律不是很明显,这种疼痛大部分是瘀血导致的疼。这是从临床上来讲常见的症状。

如果从舌脉的角度讲,只要有瘀血一般脉象都是偏涩、偏虚、偏沉,这是比较轻的郁结。如果郁结比较重的时候,郁结就会导致气郁,瘀血堵在那个地方气就走不动了,脉摸着很沉又很紧,总体来讲都是脉偏沉。瘀血它这个病是在体内不是在体表,所以脉象来讲一般都偏沉。如果比较轻的话,脉是涩的,如果比较重,脉可能是紧的,没有涩象,气郁在里面比较饱满,比较紧。但是从脉气的流畅度来讲都不流畅,都不均匀,摸着的脉气好像磕磕绊绊的,不痛快,都是这种情况。舌苔上来讲,这种人大部分都会有瘀斑,舌体偏暗,明显的会有瘀斑,不明显的至少舌头都是偏于生硬,不够柔和,舌头看着不软,看着有点板滞,有点僵直的那种感觉,这就是从临床症状上来讲瘀血证主要会有这些症状。

而实际上需要我们最直接地把握临床瘀血症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种寒象。身上不温暖,老觉得暖不过来,老觉得发凉的感觉,这是瘀血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为什么呢?血得温而行,左路木气主血分,只有阳气充足、阴精充沛的时候,它才能够非常柔和地生发,才能够升达,所以一旦有瘀血,木气就升不上去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温和之气也就散不开了,阳气不能四达的时候,局部就显得没有阳气一样了,它是一种阴象,就是凉气。那么这个时候你从脉象来讲,都是阴脉,脉比较沉,出不来,或者堵在那不够流畅,都是这个脉象。

治疗的思路就是一定要把瘀血去掉,活血化瘀,流通开,让阳气能够升达,这就是治疗思路,所以淤血的治疗很简单,就是活血化瘀为主就可以。因为很多慢性病,瘀血是一个比较主要的致病因素,所以临床很多老大夫非常善于用活血化瘀的手段,甚至是见到慢性病,首先就是活血化瘀,效果也都不错,说明瘀血在慢性病里面是占据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活血化瘀的药物很多,黄元御用的是丹皮,桃仁,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用的红花、元胡、三七、丹参,都可以,根据情况选用。活血化瘀的药从味的角度来讲,它的药味都比较浓厚,味厚的能够入阴分,药性属阴,入阴分,就是可以入血分。红花虽然是花比较轻,它的味也是比较浊的,或者说很厚重,有些人闻着红花的味很不好闻,所以它能入血分。桃仁也是,桃仁的味也是很大的,而且油性比较足,桃树都可以辟邪,桃仁逐血痹。丹皮是牡丹皮,牡丹春天开的花很好看,也是裸露,生发之气非常足的一种象,所以它才有这种破血行瘀的作用。

药物大概地介绍一下,我们来看一下黄元御先生写的方子破瘀汤。破瘀汤它给出的活血化瘀的药物有丹皮、丹参、桃仁,不少,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用甘草、茯苓、干姜来温运中土,任何时候都忘不了温运中土;同时瘀血去了之后,中土得运,那么用桂枝疏达一下左路木气,让气得以升达,让瘀血导致的木气不能升达的状况得以改善;同时加上首乌,首乌是滋养阴精,木气要升达要有根源,水能生木,所以用首乌滋养一下阴气,使左路木气升达有根,这就是破瘀汤的意思。

那么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注意,黄元御也提到了,就是这种瘀血往往临床会表现出一种阴证来,有的是阴虚,一种燥热之象,这个时候它实际上是因为瘀血导致的气血不能四达,不能到达周身,所以会引起局部的失养、失去濡养,干燥、上火,甚至是开裂,有的皮肤都裂开了,这个时候不能单纯地用润养之药,润养之药都是偏阴的,单纯的润养之药是不能去掉瘀血这种邪气的,去瘀血一定要用入阴分又偏于动、能动的这么一种药,去瘀血的药都是味比较重,能够入于血分,同时它又带着一股走窜之象,能够把瘀血给它推开,同时还得加上温养的药,温运中焦的药。既然产生这种瘀血,必然它是阳气不足,瘀血是个阴,偏阴的这么一种邪气,一定要温化,所以在用活血化瘀的药的同时,要用上干姜、炮姜之类比较温通的药,帮助把瘀血化开。所以你看,单纯用滋阴药来改善瘀血引起的燥象的时候,那么,就会有这个弊端:滋阴药会伤阳气很多,就会加重瘀血的症状;同时,你不用活血化瘀药的话,滋阴药的往下凉润,往里收藏的这种药性,药的这种力量,这种药势只会加重瘀血的病情。所以对瘀血,这种情况我们要处理,活血化瘀是必需的;同时,要用上温通的药,配合上滋阴的药,是可以的,不能完全是滋阴药为主。

凡是破郁的药必然会伤血,也会伤阴,再加上温通的药,推动一气周流,配合疏通道路的。气行必然也是耗伤阴血的,都会伤阴,所以这个时候配合上滋阴的药,就比较完美了。不能单纯用滋阴的药,不能单纯用温阳的药,就是温运、疏通加滋养并用,这些手段,都是围绕着活血化瘀的核心来进行的。在活血化瘀的中心指导下,配上温阳,滋阴,疏达木气,配上这些药,这些手段组合在一起,就能把瘀血这情况处理的比较好。我在临床上碰上有瘀血的情况,我比较喜欢用的药是元胡和桃仁。元胡对这种久病血瘀,瘀结比较重的情况,元胡破结化瘀的效果比丹皮的力量强一些,更好一些。桃仁呢,本身比较润,柔润有油气,它的气是一股正气,很浓厚的一股正气。桃树能够辟邪呀,就是因为它有正气,桃仁也是。桃仁可以祛血痹,把这个没有用的、污浊的瘀血化掉。一方面是它的油润,可以把瘀血缓缓的化开。另一方面,它的气很浓,还是比较冲的,是一股正气,可以把瘀血的浊气给它带出去,冲散,是这么一个道理。元胡桃仁配合着用比较好,一刚一柔。另外,血症必然带着偏凉偏阴的邪气,只要是瘀血往往带着一股寒气。所以我用散邪气的药,喜欢用炮姜,用的量大些。因为病久的时候,瘀血比较重些,需要我们去缓缓的温通,不能急。病久,病势比较缓,所以用药也要缓,用炮姜比用干姜更柔和,有时候炮姜与木瓜配合着一块儿用。木瓜是酸味,比乌梅的酸味柔一些,木瓜这股酸味,把炮姜这种比较温和的姜味,辛散之味包容在一起,集中在一起。木瓜它主收,炮姜微微的主散,把这股微微的辛散之味,用木瓜给集中一起,慢慢地去疏通瘀血,温通流行。这个效果呢,有时比干姜来得更柔和,更持久,更有耐力。对于久病体虚的患者可能更合适一些,这个跟黄元御用干姜用桂枝的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针对病情的新旧,轻重,可以灵活的把药物变化一下。如果是刚刚发现的瘀血,用干姜、桂枝也没问题。如果是久病的,你把它换成炮姜和木瓜可能就更合适,是这个意思。对于瘀血导致的阴亏,血虚的问题,你要祛瘀血、温通,加上润养,润养的药我喜欢用什么呢?黄元御老先生它是用首乌,好首乌这个味也是很浓的,滋养阴精那很好。我更喜欢用玉竹呀黄精呀肉苁蓉呀,这些滋养药更清透,更柔和一些,而首乌的味更浓一些,更粘腻一些。适合一些体质比较虚,年龄大,病的时间长的血瘀患者,更合适。黄元御先生的方子,他给我们指了一条路,用这方法去治,就对,就没有问题。是不是就要用他这些药?你可以灵活去变化,沿着这路子,是肯定有效的,这是讲的瘀血。

血瘀,这个病,这个症比较简单,主要讲是这么几个因素:以活血为主,配合上温养疏通,滋润流通,就可以,没有什么太多复杂的地方。后面我们讲血脱,血分证,一个是血瘀,是血停在那不走了,档在这儿;还有一种是血收不住的了,从某个地方流出来,流在身体之外。血脱,脱散而出,一旦血液脱散而出,气血本来就是一体的,血脱必然气散,必然是气血双虚。所以治疗血症,这种出血的症状,一旦有出血往往都是急症,所以需要慎重来对待。所以黄元御针对血脱,出血这个症状。他分:衄血是鼻子出血,吐血是胃出血,便血是肠道出血,溺血是小便尿血。他分了好几小节,比较详细的对大家讲。为什么呢?因为出血是一个比较重的病症,重症,急症,怕后人见了这种症不知所措,所以分的比较细,黄元御老先生用心良苦呀。前面讲得比较粗,一带而过,一个方子就过去了。到了这个出血症,他分成好几小节,讲得比较细。我们把这几个不同部位的出血,先按一种出血,按单纯的出血症来讲一下。如前面讲的血脱,概括性的讲一讲,怎么去治?那么首先,我们从这个病象上来讲,出血症,血液出来,到身体外面,这是一种脱散之象,就是风木外泄呀。我们讲人体的一气周流,人体相对来讲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一气在身体之内不会出来,所以在相对密闭的环境内周流,在里面流通。你用药的时候,你想升也行,想降也行,你想斡旋也行,随你怎么处置,反正它在这里面,你看着办,一般不有什么大问题。你顺着一气周流的路子,怎么用药,哪怕你用的量不是很准,量多一点少一点,一般来讲也不会有大问题。就是说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相对密闭的人体这么一个环境中,来用药时候,不需要顾虑那么多。而一旦出现出血时,情况就有一些变化,一气周流相对密闭的通路,它不是一个密闭的通路了,它好比一个口子漏气了。

那么这个时候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出血这个症,一定是个急病,凡病则郁,不会无缘无故的出血出血必然有郁结,有郁结必然要疏通。我们治疗出血也是要从恢复一气周流的角度,要用疏通的药,必然要去疏通,这是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我们要疏通的话,药必然有流通之品,一流通的话,促进一气的周流,促进气血的流通,往往会促使出血加重。这血在流你用药物推动气血运行,血出的更快了,更多了,这是矛盾的地方。

所以我们治疗时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怎么处理呢?第一,既然有出血的地方,一定要止血。西医它为什么很多地方比中医要好,西医的急救、止血、输血的手段比中医多,这就是它完善的地方,它比中医好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要完全排斥西医,西医还是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对中医来讲,一般的出血,我们如果单纯用中药治疗的话,一定要考虑用止血的药物,用止血药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把这股对外泄的气收住,血外流,就是气往外散呀,就是把随着血往外散的气收住,不让它往外散,这是一方面,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把气收住的同时,把气收住,我们人体的一气周流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相对完整的一个整体,这个时候,我们再考虑,怎么样让这个气再流通起来,把这个郁结去掉,主要就是这么两个思路。

一个是止血把气收住,不让它往外出,另一个就是把引起瘀血的体内郁结去掉,恢复气血的周流,我们治疗出血的症状,就是做这两个工作。虽然,这两个工作比较矛盾,有时候用收气血的药,止血的时候,可能会加重体内郁结;我们要疏通郁结,促进一气流通的药的时候,可能会加重出血,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时候,我们用药偏重,偏于哪一方面,要根据出血的轻重,根据体内郁结的轻重,根据正气与邪气的对比,去灵活的掌握,但这两方面必不可少。下面,我们先把黄元御,他下面列了四个小节,就是四种出血,四个方子给大家过一遍,然后,把这四个方子统一起来给大家讲一下。

先看有衄血,是鼻窍出血,他给出的是仙露汤。鼻窍出血是上面出血,上焦出血。上焦出血是气上脱,不能下敛。仙露汤给的方子呢,首先要止血,让血回来呀,不能不停的散,给的是麦冬、五味子、柏叶,这都是往里收的药,尤其是这个柏叶,叶都属于一股金气,收敛的,偏凉的。尤其是上焦出血的时候,或者说,金气这块,阳明燥金这块,这个系统出血的时候,用同属金气的柏叶往理收,它止血的效果是很好的。麦冬、五味,同时还有补益正气的作用。出血必然伤正,伤阴、伤气,以伤阴为主,所以,用麦冬五味来滋补正气,滋补阴血,再加上人参,就是生脉饮的意思了。另外,这个贝母和半夏都是往下走的,都是敛降疏通之品,引一气下行,防止它继续在上面往外面疏泄出血。甘草、芍药,甘草固中焦,芍药息风。出血都是风木外泄,息风也就是祛除木气的郁结。杏仁是泄肺气,也是把上面,既然出血必定有郁啊,把这个郁结泄一泄。

所以我们把这个方子分析下看看,首先是有止血药,就是柏叶为主的止血药;其次有祛瘀结的药品,祛瘀结呢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息风木的药物。因为所有的出血肯定从下面来讲都是风木外泄,都要用一点息风木。息风木,白芍啊,或者是一些清热之品啊,都有息风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去掉不同的出血症状在不同的部位可能有不同的郁结,针对不同的郁结用一些祛淤结的药,上面鼻子出血他这个地方用的杏仁祛肺气,祛局部的郁结,剩下的药就是滋补正气,引导正气恢复一个正常的周流。那么滋补正气的药就是麦冬、五味子,引导气分正常周流的,这个地方是气不能下行,所以用的贝母、半夏引导这个气下行。所以你看这个方子我们刚才讲的从两个方面来,一个是止血还用的柏叶,一个根据体内的疾病的状况想办法恢复一气周流,它这个地方木气郁结于上,一气不能下行导致的气郁,气郁于上,下不来导致的鼻窍出血,所以它用的一系列的药物,去郁结,滋养阴津,引气下行,恢复一气的下降,鼻窍出血自然就能止住。从止血和引导一气周流回归正路两方面用药,也是非常的简洁。

16吐血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血收敛在肺而下降在胃,肺气能收敛,则鼻不出血,胃气下降的好,则口不吐血。肺气不能收敛,经络的血,就从鼻子里冒出,胃气不能下降,藏腑的血,就从口里吐出。因为肺气的收敛,也因为胃气的下降,吐血和鼻出血的病证,总是以降胃气为主。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积莫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饮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胃气不下降,原因在于土湿,土湿的原因,源于寒水的旺盛。水寒土湿,中气郁结,血液循环不畅通,所以凝瘀而紫黑色,蓄积不能容纳,势必血液外脱。土郁而没有下行的道路,所以上从口出。凡是呕吐瘀血,紫黑色并且成块,都是土败阳虚,中下寒湿的病证。瘀血下去后,寒湿越发增加,往往食量减少而且不消化,喝水减少而且也不消化。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立刻没了,所以大吐瘀血的病人,大多都到了死期。

其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热,即血中之温气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温气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慄而战摇也。

病人血色鲜红的,则缘于肺热。然而开始是因为上热,但最后变成中寒。因为血藏在肝,而肝木生火,心火的热,即血中的温气所转化,血失去并且血中的温气流失,所以大失血以后,因寒冷而战栗。

而其上热之时,推其中下,亦是湿寒。盖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湿,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湿!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理自然也。

病人在上热的时候,推论他的中下部,也是寒湿。君火相火,随着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火相火上升泄热,不是戊土的逆行,火怎么能够上升!不是己土的湿,胃气怎么能够逆行!不是癸水的寒,土怎么能够湿!胃逆火泄,上升发炎在上,从而坎阳断绝根本,他的肾水必然是寒,寒水泛滥,他的脾土必然湿,道理很自然。

若夫零星咯吐,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虽亦中下寒湿,而一时不至困败。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润,败其中气,则亦归死亡耳。

如果零星的咯血吐血,有痰或者唾液中见血的,病人的病证稍微的缓慢一些。因为血失去的不多,那么气泄的有限,虽然也是中下寒湿,但一时不至于困乏衰败。但一旦遇到庸医,长时间的服清润的药物,败了他的中气,那么也就归于死亡了。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吐血证是虚劳的大病,半死半生,十个仅仅可以救过来五个。从唐朝以后的医书,都是滋阴泻火,今古雷同,一百个也救不过来一个,实在令人悲哀。

灵雨汤

二钱 二钱 三钱 半夏三钱 三钱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灵雨汤

甘草7克人参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干姜11克柏叶11克丹皮11克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补中培土,、,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治疗大吐瘀血的。

吐血的病证,身体中下寒湿,血凝瘀从上涌出,用人参、甘草,补中气培固中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化瘀,自然是不变的方法,还应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菀(菀有四种读音,为形容词。此处念yù,通“蕴”。郁结,如:(郁结,积结);菀热(郁积热气)腐败,势必上涌。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成熟路。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速之死矣。若温中燥土,令其阳回湿去,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

血本来应该下行,肺、胃既然上逆,血没有了下行的路,积累郁积血液腐败,势必上涌。旧血失去,新血又瘀积,逆行上窍,于是成了熟路。再投入清润的药物,加重其寒湿,中气败亡,加速死亡了。如果温脾燥土,使其阳回湿去,又用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然吐出,鲜血自然不再来。如果下寒严重的,蜀椒、附子,也应当加大用量。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贝母,略清肺热。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

病人零星咯血吐血,红色鲜艳不凝成块的,虽然有上热,也不是实火。稍量的加麦冬、贝母,略微的清肺热,总是用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的药物。

白茅汤

二钱 二钱 三钱 半夏三钱 三钱,去心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白茅汤 人参7克甘草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麦冬11克,去心茅根11克芍药11克五味子4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零星吐鲜血者。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缘土湿胃逆,而肺家不无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若相火极旺,则加而倍芍药。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之极旺者。但此等颇少,未易轻用。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治疗零星吐鲜血的。

零星吐血血液红色鲜艳的,虽然缘于土湿胃逆,但肺不会没有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然适宜加清肺的药物。如果相火极其旺盛,则加黄芩并且加倍的用芍药。仲景的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极其旺盛的,但这样的情况很少,不可以轻易使用。如果上热不敌下寒的剧烈,应当加大温水土的药物,清润的各种方法,切不可用。

17便血

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阳旺,血温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之令,则后脱于大便。

血产生于脾,藏于肝,肝脾的阳气旺盛,血温暖上升,所以不下泄,水寒土湿,脾下陷土郁积,风动而运行疏泄的功能,大便带血。

阳气收敛,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后世以为肠风(因风热客于肠胃或湿热蕴积肠胃,久而损伤阴络,致大便时出血)而用清润,脾阳愈败而愈陷,无有止期也。

阳气收敛,则土温而水暖,病人脾湿而肾寒的,庚金的收敛功能不行。后世的人以为是肠风,而用清润的药物,脾阳越发的衰败愈发的下陷,没有治愈的时候了

其肝脾阳败,紫黑瘀腐,当补火燥土以回残阳,暖血温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脱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病人肝脾阳气衰败,血液紫黑瘀腐,应当补火燥土,以挽回残存的阳气,暖血温肝,从而让血上升阻止郁陷。如果是痔漏脱肛治疗,也用这个方法去通。

黄土汤

二钱 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 三钱 二钱 二钱 灶中黄土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桂枝黄土汤 甘草7克白朮11克附子11克阿胶11克地黄11克黄芩7克桂枝7克灶中黄土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便血之证,亦因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之故。仲景黄土汤,术、甘、附子,培土温寒,胶、地、,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脾,法莫善矣。此加,以达木郁,亦甚精密。

便血的病证,也是因为水土寒湿,木郁风动的缘故。仲景的黄土汤,白术、甘草、附子,培土温寒,阿胶、地黄、黄芩,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助脾阳,方法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儿加桂枝,用以通达木郁,也很精密。

18溺血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大肠出现泄泻,水道不敛,则小便出现淋证。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阳气蛰伏收藏,则土温而水暖,病人脾湿并且肾寒的,壬水的收藏功能不行了。水的性质是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所以流漓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所以阻塞而不利尿。缘于木越郁就越想排泄,越想排泄就越是郁积,郁积产生下热,小便发红并且量小,虽然火旺盛的很,但实际上是脾肾的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温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泻湿燥土,升木气通达郁积,自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而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只适宜于温燥,虽然肝热极盛,不可以泻脾土。

宁波汤

二钱 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三钱 三钱 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煎大半杯,温服。

宁波汤

甘草7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阿胶11克茯苓11克泽泻11克栀子11克发灰(猪脂煎,研)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培土泻湿,、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尿血与便血同理,但木郁的更严重,所以梗涩有痛楚感。茯苓、泽泻、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化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如果瘀血紫黑色,累积的血块坚硬,加味丹皮、桃仁之类的化血,这是一定的法则。

扩展阅读(33)

根尘老师解读《劳伤解》六整理:濯云开日出月射寒江光生落尘子校对:玄风

我们看第二个吐血,吐血他用的灵雨汤。因为吐血疾病的病位在中土中土的药用的相对多一些。止血的药物,还是以柏叶为主,中土也属于阳明燥金,他用的息肝风的药物:丹皮,丹皮是既能活血,又能疏通风木,去掉风木之气。他用引导一气下行,中土吐血也是气不能降,用的半夏。干姜、半夏温运中焦,引导一气下行。而滋补正气的,出血必然伤正啊,他用的甘草、人参、茯苓,茯苓去中焦的湿气,还是这个路子,还是有止血的,有流通体内一气,帮助去掉郁结,帮助一气恢复正常的通行。从滋补正气的角度来看呢,在上的出血他用的麦冬,五味,中焦的出血用的人参、甘草,滋补正气的药不太一样,也是针对不同部位的气血特性来采用不同的药物。在上之气宜降,在中之气宜养,所以用药不太一样。后面还有一个白茅汤治疗零星出血,零星出血的方子主要加了降肺气的药,把麦冬、五味、芍药、茅根相当于是把前面灵雨汤里面的一些药加进去了,比较轻的就是。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便血,便血他用的是桂枝黄土汤,经方里面有一个单纯的黄土汤。这里面他用的止血的药物是哪一个,黄土汤里面,止血的药物黄土就是止血一个很好的药。用黄土来止血,用来去郁结的药物。便血就是大肠,大肠也是属于阳明燥金,只不过跟肺气相比,都是金气,只不过一个偏上,一个偏下。肺气不降的时候引起的鼻子出血,治疗的时候整个气宜降;大肠出血的时候血是往下走的,从下面出来了。所以这股气治疗的时候要偏收,要往回收,要往上升,不要再让它往下泄。要有这个的区别,所以他用舒达木气的药,就没有用丹皮啊,白芍啊,他用的是桂枝、附子这样的药,跟气血往下泄的方向是相反的。血往下泄,我们要往回收的话,气要往上升,所以他用了桂枝、附子来舒达木气,同时用黄芩、地黄,一方面清解下面的郁热,就是虚热。木气不能正常的舒达,变成了一股风木之气外泄的话,局部肯定会有郁热的,所以用了点黄芩来清它的郁热。那么,扶助正气方面,更多的是用了地黄、阿胶来滋养,下面的出血一般量都比较大,所以也需要用这种收敛的力量比较大的药。地黄阿胶滋阴敛藏的力量比较大一些,能够把正气,阴津滋养的力量比较大一些。灶中黄土就是灶心土,中药名叫伏龙肝,这个是整个方子的一个灵魂,方子名字就叫黄土汤。伏龙肝这味药呢,灶中黄土就是农家烧柴火的灶,用土做的灶,用泥巴垒起来的,烧得时间长了,土有一股温和醇厚的土气,就是借用这股土气止血。中土是什么呢?中土是一股缓和之气,知道土能藏火,土能克水。五行来讲,土克水。水是什么啊,正常的水里面藏着一股龙雷之火,是藏着龙雷之火的一股水气,不是凉水,所以土克水的本意就是土能藏火,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种大便出血,血从下泄,就是火气不藏,带着血就出来了。大便出血的时候都是气血下泄,下元必然阳气虚,那我们治疗的时候知道要把血收回来,它从下泄,我们收是往回收,往上收。但是我们知道附子和桂枝,它虽然是往上走的,跟出血的趋势是相反的,但它必然是一个动的药,偏流通的药,很难把这个血收回来。所以我们用什么呢,用黄土,用它这股固守之气,偏于固守的,既不往上,也不往下。那么这股气,因为我们用比较凉的,柏叶这样的收的话,它是偏凉的,偏于下行的,往下出血的情况也是很难收回来;往上走的药,它动的太厉害,也不好收,这个时候就用一个比较平和的方案,用大量的灶中黄土,它是很平和,我既不偏上也不偏下,我就守在这,哪也不去。所以,大量的黄土止血的效果,下面出血的时候不管是大肠出血,还是女性的崩漏,月经出血,它止血效果都是不错的,就是这股土气很醇和,很温和。醇厚偏于温守的这股土气就把血收住了,血就不会出的这么快了或者它就不出了。然后我们再用桂枝、附子把这个气往上升,使往下泄的出血的这股气转个头来,让它往上走,恢复一气正常的周流。同时,出血引起的阴精的损伤,我们也用地黄、阿胶来滋补一下,这种情况一定是我们既然选择黄土来止血,实际这种情况必然是有中土的不运,中土也是不固。用甘草、白术来固守中土,运转中土。便血的桂枝黄土汤,一旦血止住之后,黄土把整个气血收住了,地黄、阿胶也把阴精给补上了,那么血止了不出的时候呢,桂枝附子这样的药你就要及时的停下来,不要用的太多。用的太多的时候,本身局面还不是很稳定,你要持续的用,反而会引起再次的出血,就是气动的有点太过了。当它还在出血的时候,因为气是偏于往下泄的,你用了它问题不大,它能把往下泄的气拉上来或者说带着它升上去,这个时候它是还有用武之地啊。一旦血不出了,血停了,后续的用方就需要以培补正气为主,用比较缓和的药引导一气的周流,就不能在用比较骏猛的药了。桂枝附子一旦血停了之后也要及时停下来,不要引起再次出血,是这个意思。

最后一个尿血,黄元御给出的是宁波汤。宁波汤里面他给的止血的药是发灰,就是血余炭。那么同时用了一些祛郁结,尿血必然是下面的郁热比较重一些。尿血大部分会痛的比较厉害,一般下面便血都比较痛,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所以它下面的郁热比较重一些,所以他用了泽泻、栀子去下面的郁热,也用了桂枝、芍药疏通木气,同时用阿胶滋养阴精,茯苓、甘草运中土。那这个地方,只是用桂枝舒达木气,没有大量的用附子。原因呢,就是因为尿血他认为是有郁热的,所以他用清热的泽泻、栀子这些祛局部郁热。便血呢下面是偏寒,尿血它是下面偏郁热,根源都是土虚,土气虚,不能斡旋,引起的下面这种郁热,所以清热药不能用的太多,不能过用,血止之后马上停栀子这个药。一旦血止了就马上停,因为出血的时候它是有郁热的,你把这个郁热一去这个郁热一去,因为热势猛烈啊,它也不往外发散,自己也不会出血,这个时候你就赶紧用这个温养疏通的药,缓缓引导恢复到一气周流就可以了。所以你看你用到这几个方子,综合一下就会发现,治疗出血症,其实它这个虽然方子不一样,虽然各有各的处方,用药特点。那么实际上都包含这几方面的用药,主要的思路,一个是有相应的止血药,针对不同地方出血,有相应的止血药,你像有一些内脏出血,肺脏内部出血,那么白芨也是一味很好的止血药,这里面并没有讲,那么它只是通过这几个方子,作为一个提示,作为一种示范,告诉我们,凡是出血症,要先用止血药,不同部位出血,止血药选用的药物不太一样,那么他用发灰、灶中土、五味子、柏叶。他就用这几种,实际上临床上白芨、三七、云南白药都是一些比较好的止血的药,我们都可以灵活选用,有时候止血药一定要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根据引起出血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去除郁结,恢复一气周流,说的这个再直白一些就是,我首先把出血的口堵上,用止血药把出血口堵上,堵上之后,整个一气,全身的一气周流就是一个整体了,然后我在用药的时候,就没有太多的顾及了。我就可以该流通的流通,如果出血口不堵上的话,你一用流通的药,血跟着就出来了,那你就没法用药了是吧,所以我们就是止血药一定要用,然后出血口子你相当于把它堵住了。这样的话,你在用药的时候,就不用太担心气血外散的问题,你用上药在一气周流,这个时候它就会在体内一气周流的环境里,按你的用药思路去改变,从而达到我们这个治疗效果,而不是说用药了之后,药气随着这个往外出的血气也就散出去了,那也就达不到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用止血药,为了先把这个口堵上。然后我们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会用不同的药物,来把一气给引导到正道,这个工作就跟以前我们治疗普通疾病是一样的。也是首先去郁结,不同部位会有不同郁结,有的是瘀血、有的是郁热,也有的是这种单纯的正气虚的也有,那么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药。你比方说,鼻出血,衄血这一块,他用的是杏仁来泄肺气,把上面肺气泻下,这个单纯的气分的郁结。吐血这块用丹皮,中土这块有血瘀,所以他用到丹皮,把瘀血的因素给去了。便血这块,他用的是黄芩,去局部的郁热。尿血这块,用的是栀子、泽泻。不同部位的出血,他可能就会有不同的郁结,这种郁结表现为,或者是气郁,或者是火郁,或者是血瘀表现不一样,他会用不同的药,把这个郁结给去掉,郁结去掉呢局部的气流通起来相对来讲比较好流通。另外,郁结去掉之后,还要用一些息风的药,什么叫息风,比方说控制这个风木不要肆虐。凡是出血,必是风气外泄,把木气控制下,除了去除局部的郁结,还要把这个木气控制一下,所以他用了这个芍药、桂枝之类的药,都属于息风之类的药。那么再剩下的就是扶助正气的了,反正出血会让正气受损嘛,血都属于阴精,所以都会用到一些滋养阴精的药,像阿胶、当归、麦冬、地黄可以选用。那么还有一部分药物就是引导一气恢复正常周流的,如果血在下面,出血在下面,那么就是气往下泄,需要用一些升达木气的药,引导它往上走。如果是出血在上面,那么就会用一些往下走的药,引导一气往下走。衄血方里面用的是五味子、半夏都是往下走的药,便血方里面用的桂枝、附子都是往上走的药,不同部位它出血不一样,引导一气恢复正常周流。就这么几部分药物,一个是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止血药,先止血,止血之后整个气的一气周流比较好了,还是一个完整的一气周流,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药物来去掉引起出血的这个郁结。去掉郁结还不行,还得适当控制一下木气的肆虐,用一点息风的药。那么这样的话,就把这个病势控制住了,控制住之后,再用滋养阴津的药,出血之后必然伤阴精,滋养一下阴精,最后是用温运中土和引导一气恢复正常道路的药,温运中土是为了固守大局,中土是一身之气的源头,后天来讲它是一个来源,那么引导一气回归正路,就是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你看出血在什么位置,用的药就不一样,基本就这么一个思路。大家从这几个方面去看这几个方子,其实好理解了,就不用一个一个去死背这几个方子了。而且以后我们碰上这个出血症状的时候,它的治疗原则也不外乎这几方面,即便碰到这边没讲到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原则自己去组方,也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治疗效果,治疗血症主要是这么一个治疗思路。

那么第四卷《劳伤解》我们就算讲完了,那么讲完之后呢,黄元御实际上讲的不是很全,为什么呢,就是说临床上我们遇到的这个,他是概括的讲内伤疾病,主要从正气角度来讲,阴阳气血这几个方面来讲。即便这里面有瘀血、出血,他也提到了去邪气的药,那么他整体上来讲,第四卷还是从人体正气方面来讲,邪气这方面讲的相对偏少,你如果把这整个一卷,都理解成它是从正气这一方面来讲也可以,它邪气讲的相对来和临床相比要少得多。如果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这个真正的一些慢性病、一些复杂的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既有正气虚的一方面,又有邪气郁结比较重的一方面。单纯用《四圣心源》上面一些方子,有时候效果可能不是很好,除非这个病比较重,我首先给它扶助正气的时候,那么你直接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效果是很好的,这个时候正气比较虚,急需扶助正气的时候,你用它是可以的。如果正气不是很虚的时候,邪气又比较盛,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去邪气,而邪气并不仅仅是黄元御讲的气郁、血瘀,并不仅仅是这些,那么在临床上痰浊、气结甚至是陈寒啊,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包括有一些浊气,浊气不属于郁结,不属于气郁、气结,也不属于痰浊、血瘀,就是这个气它非常浊,这也是一种情况。那么这些情况,都属于邪气的范畴,而《四圣心源》里面都没有讲,我们临床上怎么办呢?那么也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药物,要先去邪气,邪气去同时根据正气的虚实考虑扶助正气,那么扶助正气,扶助正气无非是就是阴阳气血,就是劳伤解这些方子啊,那我们在临床上真正用的时候,去邪气的药,有针对性去邪气的药,再加上《四圣心源》里面讲的这些扶助正气的药,这些方子配合在一块就可以了,其实也很简单。所以咱们学习《四圣心源》,不要只是会背它的方子,背它的方子,背过也没什么用,要理解它这个意思,把它这个意思理解明白了,然后在临床上根据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灵活的加以化裁变通,就是适其法而不离其方,就是方法学会了就可以了,方子呢,你用它的也可,不用也可以,还是要灵活化裁。

黄元御方药(1)

学习《四圣心源》,学习它的理论,学习它的方药,不能学得太死,主要是学习它的一种精神,学习它的治病的思路。并不是说,黄元御他在《四圣心源》里面开的方子没有用,他的方子非常好,就象《伤寒论》的经方一样,每一个方子都是经典。但是经方,你用的不对症,照样没有效果。经方也是需要加减,张仲景也不就在自己加减吗?所以说经方不能加减,那只能说明他对经方的把握还没到位,还不会用,不会加减经方,只会照搬,只能说照猫画虎。

比如黄芽汤这方子,在临床上用的也很少,原因就是完全符合黄芽汤的症状的这种病症并不多。但是,《四圣心源》后面,就是劳伤解之后,所有疾病,它的方子,我们都可以看成是黄芽汤的化裁而来,都可以这么认为。临床上我们见到的所有疾病,都可以是看成是由中土虚,中土不运,湿气中阻,这种比较简单的病情演变发展而来。

治病无非是补正气,祛邪气。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扶正祛邪都是互为因果,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如果一个医生只知道祛邪气,不知道扶正,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个病治疗过程风险就很大,中间有什么风险你都不知道,谈何治病?治病,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安全第一,人都保不住了,用那么多药有什么用?

所以咱们从这个角度来讲,《四圣心源》任何一个方子,你只要理解透了,能够灵活加减变化,每一个方子都可以治疗所有的病。(方解见前所述)

001黄芽汤(运中气)

人参11克甘草7克茯苓7克 干姜7克

1、人参

别名:、、、,棒槌(《本经》),土精、、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广雅》),(《本草图经》),、金井玉阑,等

人参之所以很稀奇,很名贵,主要与它的药用价值有关。在很早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认为,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轻身延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人参极为推崇,认为它能"治男妇一切虚症"。几千年来,中草药中人参都被列为“上品”。

按加工方法分类:]生晒参红参活性参保鲜参糖参蜜制人参大力参水参皮尾参掐皮参白干参工艺参等

功效分类

: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又可,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糖参(白参):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高丽参,鲜根用沸水烫煮片刻,排针扎孔,再浸糖汁中,然后晒干。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益肺。

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功效温补、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

有机人参:无农残、无化肥、无转基因。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参的成份与功效。

: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

药性论述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归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

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暴脱、、、、、、、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不足之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大剂量10-30克,宜另煎兑入;或研末,1-2克;或敷膏;或;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1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2反、畏、恶,应忌同用。

3、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含红萝卜、白萝卜和绿萝卜)和各种海味。古医书讲萝卜“下大气,消谷……”。现代研究萝卜消食利尿,与古代观点相同,人参大补元气是其最主要功能。这两者,一个大补气,一个大下气,正好抵消。故有此一忌。

4、忌饮茶。服人参后,不可饮茶,免使人参的作用受损。

5、无论是煎服还是炖服,忌用五金炊具。

6、人参忌与葡萄同吃营养受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2、甘草

别名:美草、密甘、密草、、粉草、、甜根子、棒草、皮草

【性味】:甘,平。①《本经》:味甘,平。②《别录》:无毒。③《本草衍义》:微凉。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③《本草通玄》:入脾、胃。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效与作用】: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

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节宜消肿毒、利关节;粉甘草,偏重清内热,泻心火。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则功效主治亦别。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使用注意】:实证中满腹胀忌服。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等。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用量:煎服3---10克。

①《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②《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③《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④《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传说典故

从前,某乡村中有一老医生,医术精湛。一次他赴外地为人看病,临行给徒弟留了几包事先开好的药,准备应付家里来的病人。谁知他多日未回,留的那几包药快要用完了。徒弟无法,只好把院里烧水用的嚼起来甜丝丝的干柴切碎包起来,妄称是师傅走时留下的。谁知那些患了脾胃虚弱的病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病人、患有咽痛的病人、患有痈疽肿痛的病人、患有小儿的孩童吃了这些甜丝丝的干柴,病都好了。这种干柴,就是甘草。从此,甘草入药,沿用至今。

3、茯苓

别名:茯菟、、茯蕶、、伏菟、、绛晨伏胎、、、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秦艽、龟甲。”

2.《药性论》:“忌米。”

3.《医学启源》:“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

4.《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5.《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传说

从前有一个富户,家里只有一个女儿。后来雇了个做工的,这个人很勤快,富户的女儿喜欢上了他,但是富户很生气,把他撵走了。

打工的走了以后,富户把女儿也关了起来,不让他们见面。过了半年的光景,这女的得了麻疯病,家里人怕传染,就把她送到山里去了,那做工的知道了,也住到山里,给她买东西做饭伺侯她。大麻疯病人浑身都不象样子了,他也不嫌。

后来他也传染上了,怎么办呢?这年冬天他们正出来晒太阳,看到山底下有两个小兔拔轱辘。男的就下去,想逮住小兔拿来吃,可是一到山下兔子就没了,天天如此,最后,他想了个法儿才把小兔逮住了。他们扒了兔皮饨了一大锅,连肉带汤全吃了。吃了以后他们就象瘫了一样,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烂皮都脱下去了。他俩的病竟然一下子都好了!他们很奇怪,于是找了个名医来看看到底吃的是些什么东西。医生看后,发现原来是一种生长了千年成了精的草药,这种草药名叫茯苓,因为它有驱风除湿的功效,所以后人常用治疗水肿,皮肤病等疾患。

4、干姜

【别名】、、干生姜(《》)。

【性味】辛,热。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大热,无毒。"③《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用主治】温中逐寒,通脉。治冷痛,,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吐、衄、下血。

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

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腹藏冷,反胃干呕,,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⑦:"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5克。

【宜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秦椒为使。恶、、天鼠矢。杀、毒。"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扩展阅读(34)

根尘老师解读《劳伤解》课后问答1整理:濯云开日出月射寒江光生落尘子校对:玄风

1.小楼落樱问:黄芽汤和理中汤差一味药,临床上怎么区别?

黄芽汤和理中汤,理中汤是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白术和茯苓的差别。白术只有固运中焦的作用,去湿作用较差些,茯苓去湿性效果好些。黄芽汤在扶助正气驱除邪气的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理中汤单纯扶助正气,去邪气效果差,从这角度来讲黄芽汤更全面。。

2.品茗----自学中医问:如果久病见阴阳两虚,用药思路是否把天魂地魄汤两者结合起来,看其侧重来加减?

这是可以。

3.而阴阳脱证果真见到,当属重危.该从仲圣的少阴厥阴证篇中求之更可靠?

这么说也没有问题,实际上你看黄元御讲的乌肝汤兔髓汤,跟仲景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汁、人尿方子,意思是完全一样。只不过用药上讲,黄元御的方子更柔和些,仲景的方子更犀利些。

4.阴脱阳脱都用到附子是何用意?

因为不管阴脱阳脱阴虚阳虚,我们在所有的情况,用药的目的是最终恢复一气周流,一气周流,就是要会动,那么阴脱阳脱时,水火不能立极,所以一气很难正常周流。阴脱阳脱都用附子,用附子目的主要是帮助一气鼓动流通,是恢复一气周流。但是从整个方意来看,阴脱阳脱整个用药的格局方子是完全相反,用附子的目的,只不过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帮助一气流通。

5.黄芽汤加白术一起岂不是更好?

如果中土虚的时候,可以加白术,如果中土不虚,白术气味都比较重,在固运中焦时,即能固用又能运,用多了偏运,用少了偏固。所以如果土气本身只是虚,但不是很重,土气还可以不是很薄,可以不用白术。如果本身土气比较薄弱,脉摸得有点细涩,可以加白术。

6.伤逝之鱼问:我感觉火神派郑钦安与黄元御的理论根源好像是一样的,郑钦安更注重心肾,黄元御更注重中土,哪个更为根本?。

火神派注重心肾这是对的,黄元御注重中土,实际黄元御不是只注重中土,他只是从常见情况,因为我们大部分病症都是普通的病症,并不是所有的病症都是水火不能立济,并不都是危症,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中土相对来讲,是最常见的问题,能更重要一些。那么黄元御也提到阴脱阳脱,水火不能立济的危证,需要用到心肾的时候,他的治病思路也是很鲜明,非常明彻地给出相应的方子。如果从日常症状来讲,根源,最重要的是中土,黄元御讲的中气。如果从危症来讲,水火立极,心肾这一端更重要。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首先水火立极,然后中土之气才能升降,这一点来讲,心肾是更重要的。只不过,需要我们去处理心肾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少了一些。

7.谦明生问: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相同性质的药物来代替黄师的处方。。

完全可以。我基本都是这样,我很少用原方

8.觉悟问:为什么李可老中医抢救危患病人的一律用破格救心汤,好像没有分阴脱或阳脱。

大家如果看一下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汤,你就会发现他这个破格救心汤,相当于阴脱阳脱的方子合在一起。大家可以去体会,阴脱阳脱并用。

附:李可破格救心汤:

(1)方剂组成:附子30-200-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加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I

(2)煎服方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1次,日放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放,频频喂服1-3剂。

9.源头活水问:为什么叫乌肝汤,兔髓汤。为什么叫乌,和兔?

乌是太阳,兔是月亮,金乌玉兔。黄老非常注重一气的圆融,他用乌肝汤治疗阴脱,喻有升发之意。用兔髓汤,治疗阳脱,喻有阳降之意。所以说,这个方子的名字,代表整个方子用意,整个方子的药象,用药趋势,整个布局已经体现出来。阳脱要降,阴脱要升,所以阴脱用乌肝汤,阳脱用兔髓汤。

10.炫龍问:老师,人体气机的升降,是和人体正面对应,还是和人体背面对应?

这句话,这么问就不对了。人体气机的升降不是和正面、反正对应,而是,他是有很多层次。如果从12经脉来讲,他是和12经脉对应。从脏腑层次来讲,他是和五行相生的层面对应,不是简单的正面或是背面对应。因为一气周流,不是在身体里划了一个圈,不是那么简单,他是有很多层次,前面讲过可以查一查。

11.问:阴脱用滋肝润木的药,这是阴脱要提升左路阳气,却用滋肝润木的药,这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阴脱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升通过升发阳气,来防止阴精继续往下脱陷,脱泄。但是,阴脱必然本身会伤及阴精,他还是要加入滋养阴精的药。但是,用药的重点不能放在滋阴上面,而是放在升发的方面。但是,滋阴的方面也要兼顾,是这么意思。

12.问:阴脱阳脱,除了《四圣心源》讲的这些症状,还有什么典型症状。

在郑钦安《医理真传》讲的很详细,可以去参考

13.问:阳脱和阴盛格阳是一样的吗?为什么火神治阴盛格阳用四逆的发,而不是黄老的收?

严格来讲,阳脱和阴盛格阳还不太一样。我刚才跟大家说过,对于阳虚层次情况轻重不同,用药的方向,用药的思路是不一样。从伤寒论来讲,一般阳虚,用四逆,再重的用通脉四逆汤,再重的通脉四逆加人尿、猪胆汁,这个方向的不一样。黄师是从最严重的情况来讲,所以我们要知道,火神派只会用四逆,不会往回收的话,他就不是真正的火神派。火神派源头上来讲,他们对于阴阳升发收降都是很清楚,大家有兴趣多看看《圣余医案》,《圣余医案》是郑钦安的老师写的,他对于阴阳的升发收藏,对于中土固护,跟黄师的治学思路是完全一样。所以,你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后世学习火神派的人,对火神派的理解偏颇。

14.问:一气周流理论可以因症选药,但是用药剂量有什么原则和技巧?

用药的多少要根据正气的强弱,要根据病气类型和轻重,斟酌来选。这个东西,原则肯定是有。原则是从象的角度来讲,诸象吻合,药象跟病象要完全吻合,丝丝入扣,技巧就是,熟能生巧。这个一定要你对药有非常明彻非常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就跟老朋友一样,很熟了。然后再能够明查病象,这个时候才能够运用自如,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不是告诉你这个药剂只能用多少克,那是没法照搬的,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临床用药药量的范围非常大,从用几克到几百克都有。

15.问:阳虚和肾阳虚有何不同?

阳虚强调的是一身阳气的升发出现问题,肾阳虚主要指下焦,单纯下元元阳虚,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区别。肾阳虚必然也会有其他的阳虚。但是,有时候单纯出现阳虚,不见得会出现肾阳虚,还是有一定细微区别。

16.问:天魂汤加减要用当归、生地、首乌之类,不理解,认为这是滋阴收纳之品怎么用在升阳的方子里。

天魂汤的升发阳气,升达左路。升达左路,由阴出阳过程,要消耗阴精,所以阴虚比较厉害的时候要加上滋阴的药来增加阴精的化源

17.问:没有注明炙甘草的,都是生甘草?

肯定是。

18.问:肾到底有没有阴虚。

严格来讲,所有五脏六腑都会有偏阴偏阳的不同的虚,都会有,可以通过脉象来体会。

19.问:脉诊为何是四诊之末。

望闻问切四诊,切诊切脉是他在望闻问切四个字里是最末一个,但是从临床重要性来讲,切诊,切脉这一诊是很重要的,相对来讲是最实用,或是最重要的一块,不是四诊之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四圣心源》白话读本2  圣心  圣心词条  白话  白话词条  读本  读本词条  
热文

 《银魂》里有哪些名场面?

感谢邀请!银魂已经完结了,看了这么长时间的银魂,这部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看它的人,我从高中开始追,到了大学完结,这部作品对于我的价值观也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