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稻盛和夫: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这9种底层能力

法国作家蒙田说: “我们都比我们自己以为的更富有。但我们都忘记了我们身上的力量,所以我们总会去别处乞求。” 而这种让我们富有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底层能力”。

底层能力,就是那些明明很重要,却又总被你忽视的能力;应对时代的变化,在哪里都能够用得上的能力。

本文结合稻盛先生著作《京瓷哲学》《活法肆》《斗魂》《企业家精神》中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一、何谓底层能力?

什么是底层能力?

底层能力还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下意识的行动反射,且这个行动对解决问题、改善关系、让事情变得更好有帮助。

换句话说,那些真的变成你身体一部分的认知或知识,才能被称作是“底层能力”。

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作为一个哺乳动物,人体的这个初始设置就已经包含了一些底层能力了。

比如,别人打你一拳你会下意识躲闪;比如,遇到危险的情景,你会分泌肾上腺素,让自己随时准备战斗或逃跑。

这些底层能力的效用是:让你可以保护自己。

对应到工作中,什么是底层能力呢?

比如你是做文案的。你学了怎么拆解文案,怎么撰写文案,这不算底层能力。

但当你下班坐地铁,看到平面广告的时候,你第一反应就是分析这个文案背后的目标人群、用户需求、转化点。

当你在不由自主的看文案背后的这些逻辑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作为文案人,应该具备的底层能力了。

面对不确定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决胜的关键就在于你的底层能力。

二、为什么底层能力非常重要?

底层能力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底层能力是在任何场景都能够用得上的能力。

比如,你的逻辑分析能力能够让你在工作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比如,如果你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那你就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并且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更新自己的知识框架。

底层能力还包括探索能力,审美能力,概率预测能力等等,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求去打造你的“底层能力圈”。

一旦你有了很强大的底层能力圈,那你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往往都会比别人更高效,也更容易达成你的目标。

一个人的底层能力,是一个人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进步的基石,其他能力都是建立在底层能力之上。 一个具备优秀底层能力的人,即使没有好的时代环境、没有充足的资源,也能靠时间和汗水的积累量变引起质变获得进步,但是如果一个人缺乏底层能力,无论给他多好的环境、多丰富的资源,他总会搞得一团糟。

三、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这9种底层能力

1、正确判断的底层能力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要对各种事情做出判断和决断。就业、婚姻、家庭等等,我们被迫不断地做出选择和决断。

可以说人生就是判断的积累,就是决断的连续。

就是说,过去判断累积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今后如何选择,将决定我们今后的人生。

因此,有没有一个明确、正确的判断基准,我们人生的结果将完全不同。

没有基准的判断,就像没有灯光而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就像没有航海图而在茫茫大海里航行。

这个判断基准是我们生命的基轴,当我们迷惘时,它能把我们领回事物的原点。

所以,在成立京瓷后不久,我就将“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一基准太幼稚、太简单了,但我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单纯、明快的东西。

所谓正确的为人之道,就是“要正直”“不骗人”“要关爱他人”,等等,这些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极其简单的道德,或者说伦理。

对于当时很不成熟且没有任何经营知识和经验的我而言,除此之外,没有可以借以立足的基础。

如果将判断基准的根本置于人的心中,经营者至少不会把公司导向错误的方向,我这样确信。

这个单纯的判断基准,一直到今天,我依然坚守,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在企业经营中,我也努力坚持贯彻正确的为人之道,经营企业要无愧于天。我信奉这一思想到了愚直的程度。

迄今为止,我的经营判断之所以不出大错,能一步步扎扎实实走到今天,可能就是拜此所赐。

2 、抑制本能,用理性思考

人生来就兼具本能和理性两个方面。

要吃要喝,要争要斗,有占有欲,有妒忌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追求家族繁衍,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人们往往基于这种本能对事物进行判断,这就与动物没有区别。如果能够对状况进行客观的观察,人就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

抑制本能非常重要,有意识地抑制本能,人的心中才会产生理性可以进入的空隙,人才能进行逻辑思考。

问题在于,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用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抑制本能并非易事,人缺少本能就无法生存。

我并不主张完全排除本能,重要的是:人不能受本能的支配,我们应该用意志的力量抑制本能。

人服从本能是自然的事,所以抑制本能非常困难,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我们应当在利己的欲望刚刚冒头的瞬间就察觉到,并为抑制它而有意识地做出努力。

我们必须学会控制本能心,这样会使理性活跃,提高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3、保持高尚人格的持续学习力 “提高心性”的一个关键表现就是人格发生变化。一个人要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必须勤于精进。 人格并非一旦形成便恒久不变。 特别是若想追求高层次的人格,并想长久保持高尚的心灵境界,就必须付出苦行僧般的努力。 这就要求我们反复学习,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反省自身,看自己是否存在作为人不应当有的行为。 通过反省,反复告诫自己“应该这样做”,否则就很难保持高尚的人格。 我认为,人格是由天生的性格与后天在人生中所学的哲学共同构成。 尽管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人会遭遇种种幸运或灾祸,但只要不断努力提高心性,完善自我,就能通过后天努力,塑造出崇高的“第二性格”,取代天生的个性。 常言道,人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对自己的相貌负责。这并不关乎相貌的美丑,而是指人的心灵境界。 通过提高心性,培养道德,人的相貌和表情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自古以来就有“面慈心善”的说法。 没有人生下来就拥有优秀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人格是在人生的种种考验及艰苦磨炼中逐渐形成的。 员工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企业,因此企业经营者肩上的责任尤其重大。 一生不懈钻研,日日刻苦努力,不断提高人格,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经营者应尽的义务。

4、把所学知识提升到“胆识”的底层能力

东方哲学的大家安冈正笃先生教给我们“知识”、“见识”、“胆识”这样的词汇。

人活在世上,必须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但仅凭知识,在实践中几乎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必须把知识提升到“知识要这样运用”的“信念”的高度,即提升到“见识”的高度。

但是,这还不够。必须把这种“见识”提升到“胆识”的高度。

所谓“胆识”,就是不管发生何种情况都要绝对实行、毫不动摇地坚定决心。

我认为,能带来这种胆识的就是勇气。

缺乏排除万难、坚持到底的勇气,任何知识都用不上。但许多人明知这么做是对的,但实行时却犹豫不决,就是因为缺乏勇气。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鼓不起这种勇气呢?因为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

“不会遭人诽谤吧?”“不会惹人讨厌吧?”尽顾虑这些,因要自我保护而不能付诸实践。

把自己看得轻些,抛弃个人得失,“被讽刺为糊涂蛋也好,遭人蔑视也好,都不在话下”,只要有这种气度,那么不管困难多大,定能付诸实行。

常言道“读《论语》而不知《论语》”。我们大都读过圣贤的书,听过圣贤的教诲。

有人提及,就会答道:“就这个道理啊,我知道。”

但是仅仅知道,没有任何意义,必须将它上升到“见识”,再进一步,拿出真正的勇气,将“见识”转化为“胆识”,才能付诸实行。

5、正确分辨大善于小善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点是:要抱着爱心与人相处。但那不是盲目的爱,也不是溺爱。 上司和部下的关系也一样。上司缺乏信念,只知迎合部下,不严格要求,看上去很有爱心,结果却是害了部下。这就叫小善。 有句话说“小善乃大恶”,意思是表面的爱会导致对方的不幸。 相反, 抱有信念、对部下严格指导的上司,可能会令人感到不够亲切,但是从长远来看却能培养部下,促使其成长,这就是大善。 真正的爱,是指无论何事,都要认真想清楚是否确实有利于对方。 如果从小溺爱自己的孩子,任其放肆,那么孩子成年后往往会成为品行恶劣之人。这样的例子很常见。 由于喜欢孩子而对其娇宠溺爱的小善,最后成了毒害孩子的大恶。这正是“小善乃大恶”这句警语的含义,即小善之举等同于大恶之行。 与之相对,还有一句俗话叫 “大善似无情”。它的意思是, 从表面上看,大善之举往往让人感觉薄情寡义。 日本人常说:“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要买。”“狮子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谷底,只养育能独自爬上来的小狮子。”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行为可谓残忍冷血,但其实是为了促使孩子茁壮成长的“爱的鞭策”。这种看似冷酷无情的行为,正是大善的体现。 所以说,所谓真正的“爱”并非表面化的小善,而是真正的大善。一般人眼中的“爱”,其实大多是误人的“大恶”。 所以说,我们要有一双慧眼,用来分辨何为大善。 6、情与理兼备的底层能力 开展事业的时候如果依感情判断、凭感情行动,势必乱套,以致不可收拾; 如果依感情判断,再凭理性采取行动,仍会走错方向;那么依理性判断、凭理性行动又会怎样呢?结果是谁也不愿追随。 我认为, 在事情的开始阶段,必须用理性思考。在实际执行阶段再融入情感因素,这才是恰当的做法。 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这两种性格兼而有之。 光是感性使然,难以将工作做到完美无缺;只靠理性逻辑,无法产生挑战新事物的勇气。 在需要豪爽时做到豪爽,需要细致时做到细致。 一个细心而敏锐的人,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产生了真正的勇气之后,才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人才。 生来就兼备两种性格的人很少,但是,不管原来是哪一种性格,只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兼备两种性格,并且让它们实现完美平衡。 感性也好,理性也好,为弥补和完善自己天生的气质,人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 7、以“有意注意”磨炼正确判断的能力 有句话叫“有意注意”,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 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 比如,听到声响,条件反射式地转过头去,这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应,叫做“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就是“有意图的”将自己的意识凝聚起来,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细节上。 所以上述事例中讲到的“观察”这一行为,本来必须是这种有意注意的连续。 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对象物,注意力分散,就不是有意注意。 中村天风先生十分强调“有意注意”的重要性,他甚至说:“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没有价值。” 我们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终将意识集中于某一事物相当困难。 但是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慢慢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所谓有意注意,打个比方,类似于使用锥子,锥子能将力量集中在它尖端一点上,从而有效达到目的,其特点就是“集中力”。 像锥子一样,把全部力量集中于一个点上,就能把事情办成。 所谓集中力,来自于思考的强度、深度、大小程度。要想做成一件事,强烈的愿望、认真的思考是起点。 这种愿望、思考强烈的程度、持续的长度,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贯彻的认真程度,是一切成败的分水岭。

8、磨炼先人后己的利他心

“利他”这个词的意思本来就很简单。“有利于他人”,就是先人后己,把“为自己”放后面,优先“为他人”。

比如,思考为了邻居可以做些什么,尽己所能做一些关爱对方的事情。利他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绝不是什么需要大张旗鼓的行为。

如果有家庭,首先就要做一些让家人幸福的事情。如果在工作,就要为职场同事、为客户做力所能及的事。

只要有利于他人,不管事情多么细小,都是利他的行为,在利他的行为中萌生的利他心,像花朵一样绽放,由此,再向着人最高尚、最美好的行为进一步扩展。

他人优先,将自己放在后面,这是做人的朴素而单纯的行为。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宇宙中俨然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 这个法则还可以用下面的语言来描述。 宇宙中吹拂着利他之风。只要扬起巨大的风帆,借助这阵利他之风,人生之舟就能驶入美好命运的潮流,就能被导向幸福的方向。 这时,接受这阵风的风帆就是利他之心。用亲切的关爱之心做事,人就能充分借到利他之风,人生之舟就能动力十足,朝着幸福和成功前进。 在企业经营的世界里,当我们强调“利他之心很重要”时,我们一定会听到批评和反驳的声音:在严酷的商业社会里,靠“利他”、靠“关爱之心”之类的东西,能经营好企业吗? 然而, 正因为是在炽烈竞争的商业世界,所以“体谅他人之心”,也就是利他之心,才特别重要。 这是因为,以利他之心发起的行动,早晚会结出善果,并返回自己身上。 9、不断地追问自己 在做任何事时,必须问一问自己“动机善否?”通过自问自答来判断自己动机的善恶。 所谓善,就是普遍认为好,所谓普遍,就是无论由谁来看,都认为是好事。这里的善也是指纯粹、美好、正直、助人、温良、体谅的美丽心灵。 更进一步来说,就是纯粹无邪的利他之心。这种美德和品格的集合体,便可以用“善”这个字来表达。 换言之, 我的自问自答,问的其实是“自己的动机是否美好、是否光明、是否助人、是否温良、是否体谅、是否纯粹”。 因此,不是只符合自己的利益、方便就可以,而必须是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

动机至善,又无私心,那就不必追问结果,结果必定是成功。

四、结语:底层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电影《教父》中有句台词: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只要你耐心修炼上述九种底层能力,就能成为迅速看到本质的人。

搜索建议:
热文

 #金猫榜#央视《亲爱的生命》首播...

最近的国剧江湖,有点“偏科”。先是古偶剧一枝独秀,《苍兰诀》《沉香如屑》接连霸屏。接下来,又是悬疑剧制霸,《罚罪》《冰雨火》引发的悬念一波接一波。但,也有不爱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