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题: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来自多地基层中医馆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蔺娟、邱冰清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中医馆的作用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国家多项政策文件明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十部门2022年联合印发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发现,基层中医馆正在为群众“家门口看中医”带来更便捷、更舒心的体验。
(小标题)4万余家中医馆便利“家门口看中医”
三伏天里,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的电子城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馆一大早便“热闹”起来。47岁的中医师董建党平均每天要接诊70多人:“除了来看慢性病和预防保健的中老年患者,年轻人过来调理身体的也不少。”
2012年成立之时,这家中医馆仅有100多平方米,患者开了方子只能上别处抓药。受益于国家政策,2021年,中医馆迁址后规模扩大了10倍,配备了400余种中药饮片和熏蒸治疗机等40多种中医治疗设备,煎药室、针灸推拿室、中医专家诊室等一应俱全。
中医药服务因其“简、便、验、廉”,深受群众喜爱。为了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中医”,自2012年开始,我国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经费予以支持。
截至2022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已建成中医馆4万余家,超过八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中医药服务扎根社区,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国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支持地方开展高职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同时,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2021年以来已培训基层中医馆骨干人员1.6万余人,为基层中医药队伍注入有生力量。
(小标题)优质中医药服务助力“首诊在基层”
70多岁的沈奶奶患有关节炎,是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的老患者。
“第一次就诊挂好号后,疗程中不用再挂号或预约,来了就能看。医生的技术都不错,而且对患者很亲切。”沈奶奶告诉记者,不像从前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现在社区居民有个头疼脑热的,更喜欢来这里的中医馆看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群众青睐中医馆,不仅因为近便,还在于能享受到和大医院一样的优质中医药服务。
在电子城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馆,每周都有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的多位专家坐诊,带动了诊疗水平大幅提升。电子城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郭王红介绍,今年上半年站里的诊疗量已达1.2万人次,其中,来中医馆就诊的患者占到70%以上。
通过医联体、医共体等形式,上级中医院与基层中医馆建立协作关系,发挥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让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大显身手,惠及更多基层群众。不仅如此,一些中医馆还开始“向外辐射”。
随着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政策实施,苏州的中医馆吸引了越来越多上海及浙江的患者。来自上海的陈女士在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治好了“难缠”的偏头痛,直呼“惊喜”。
(小标题)多措并举推动中医馆“从有到优”
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为了让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加通畅,更好满足群众“看上好中医”的需求,“十四五”时期,我国设定了中医馆建设的更高目标和具体任务,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完成服务内涵建设。为此,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印发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标准和中医阁建设标准,从中药房设置、中医药人员配置等方面给出详细参考,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和中医阁建设。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多措并举引领基层中医馆从“有”向“优”迈进——
江苏省将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评价分为三级、四级和五级3个标准,打造优质中医馆;四川省采取订单定向培养、县招乡用、乡招村用等方式,强化基层中医药人员空白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山东省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信息化建设,所有中医馆(国医堂)全部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顺应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期盼,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