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无锈钵
汽车行业正在迎来“分化时刻”。
客观而言,随着行业复工复产显著加快,产业链及供应链逐步畅通,汽车行业的三季度整体复苏势头十分明显。
但从诸多车企已发布的财报数据看,有人欢喜,有人忧。
通用与福特,两大老牌汽车集团呈现出不同的命运走向。最新财报显示,第三季度福特汽车净亏8.27亿美元,通用尽管交出了一份营收超预期的财报,但其净利润率已由去年同期的9.0%下降至7.9%。
在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将目前的经营环境描述为“具有挑战性”,态度稍显悲观。
而将视角投射回国内,尽管复苏态势明显,但消费端的表现依旧不及预期,
据乘联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为192.2万辆,尽管同比增长达21.5%,但比起8月29%的增势,“金九银十”传统旺季的表现稍显逊色。
身处全球经济动荡与车市缓慢复苏的双重背景下,刚刚交上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长”成绩单的长城汽车,无疑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份亮眼三季报背后的“品牌升维”
毕竟,仅仅是在两年前,这一企业还在短片里高呼“挺过明年”。
而在今天,越过艰难时刻,无论在资本市场的重估亦或是经营端的“逆袭”,长城汽车正在进行一次从传统车企到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的“困境反转”,在经营、布局与生态等方面,具备了常态增长的动力。
财报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长城汽车营收达373.46 亿元,同比增长 29.36%,同期归母净利润 25.60 亿元,同比增速更是高达 80.74%。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今年1-9月,这一品牌也创下了净利润81.49亿元,同比增长64.80%的好成绩,创历史新高。从这个角度来说,越过财报基本面,长城汽车保持了一贯的增长态势,也凸显了穿越周期的经营韧性。
换言之,长城汽车的营收表现,并不是短期的销量和市场爆发。结合财报数据,不难发现,针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持续加码研发投入,让长城汽车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经营态势。
众所周知,智能汽车时代,对于前瞻智能化技术的争夺,已经成为了车企竞争的一大关键。翻看财报,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研发总投入达85.44亿元,同比增长64.72%,占营业收入比重达8.59%。
得益于上述技术研发,围绕着转型新能源,长城汽车技术端的成果正在不断落地应用,并带动产品结构和品牌价值的不断“升维”,助力长城汽车由“跑量”迈向“高质”。
这一来自产品端的“量价齐升”逻辑,在财报数据中,同样有着直观的体现。1-9月,长城汽车平均单车售价达到了12.40万元,同比增长20.72%。其中,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达14.56%。四季度随着欧拉闪电猫等新款上市,高价值车型的增势也将从侧面印证长城汽车品牌力的不断提升。
欧拉闪电猫
美国著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曾将价值型企业分为6类,其中“困境反转型企业”因“总能在困境中涅槃而生”,而被诸多投资者视为优质标的企业之一。
某种程度上,这种摆在汽车行业面前的困境是“集体性”的。面对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窗口期,传统车企集体承压,在转型的关键路口徘徊不前。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困境反转”绝佳案例的长城汽车,能够收获诸多投资者的认可。对于这份超出市场预期的Q3财报,包括天风证券、平安证券、招商证券等20余家机构给予长城汽车“买入”或“增持”评级。
从2020年加速向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转型至今,这一品牌不但成功穿越了市场波动,而且在车市整体陷入下行周期的当下,作为为数不多保持增长的品牌,长城汽车还在不断提振市场信心,并肩负更多的责任。
“曲线思维”如何助力长城“布局超车”
而在那之外,想要全面解读长城汽车的市场表现,财报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
相较于某项财务指标的增长,长城汽车的成果,并不是单点的突破,而是多项式的“全面开花”。
回顾长城汽车的转型之路,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SUV之王到新车型火爆,从专注整车制造到电池、动力、智能驾驶技术频频突破,从专注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领跑增长……
哈弗第三代H6 DHT-PHEV
这之中,任何一项转型成果,都足以令同时代的车企感到“焦头烂额”。而在长城汽车内部,这些转型却能顺利进行,而且并行不悖。
这意味着,一方面,从组织上看,长城汽车具备应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捷性”;
另一方面,无论是战略端,还是技术端和产品端,接连的成功转型,也印证了长城汽车内部存在诞生“第二增长曲线”的土壤。
关于“第二增长曲线”,市场曾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事实上,这一曲线的关键价值并不在于“增长”,而是在于“变向”,不是在市场下滑时被迫转型,而是在第一增长曲线尚未到顶之时,主动预见后续的机遇,并带来积极调整。
这一点,在长城汽车的业务端,就体现的尤为明显。
从大力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弯道超车;到布局全产业链,在芯片、硬件、生态上实现多维一体的整合,减少外部环境掣肘;再到搭建全球化研发、生产、销售体系,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对抗不确定性。
这一过程中,长城汽车的思维不是“直线式”的“缺哪补哪”, 而是围绕体系化、全球化的“全局视野”,不断带来新的“增长曲线”,并最终实现了整车高度智能化升级的同时,构建了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端的系统性布局。
仅在2021年,长城汽车共开放专利3710项,授权专利3256项,另一边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长城汽车已发布专利1301项,授权914项,二者均居中国自主车企业首位。
在新能源领域, 长城汽车柠檬混动DHT是全球领先的高效、高性能混合动力解决方案,以完全独立自主设计、完全自主研发、具备完全自主产权,打破外资品牌在混动技术上的垄断。
在智能化领域, 长城旗下毫末智行在今年4月发布“城市NOH”,这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量产的城市辅助驾驶产品,也是第一个重感知的城市辅助驾驶方案,助力高效、智能、安全的智慧出行。
可以说,在汽车制造这样一个密集性投入的“重型行业”,如今长城汽车在高阶动力系统、新能源、智能化上均已形成了强大的领跑优势,并将在未来不断助力中国新能源品牌高端智能化发展。
长城汽车十年: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回望过去十年,长城汽车的品牌形象从“中国SUV领导者”,变成了“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
在借助“新增长曲线”不断诞生落地技术成果的同时,如何将技术成果、海内海外资源协调统筹,发挥出品牌的合力?
对此,长城汽车的解局思路,是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森林生态体系”,从体系上高效协同,从资源端积极共享,由内而外,形成体系架构上的降维打击。
今天,在这片森林生态的产品层面,有哈弗、魏牌、欧拉、长城皮卡、坦克、沙龙六大品牌应对不同市场需求;
在产业层面, 有毫末智行等企业植根智能化领域,未势能源、蜂巢易创等企业发力新能源和动力领域;
在技术层面, 有咖啡智驾、智慧线控底盘、全新电子电气架构等一系列智能化技术,以及涵盖纯电、混动、氢燃料、高效燃油动力在内的一系列动力系统,共同汇聚、构建起一套强大的竞争壁垒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时至今日,长城汽车森林生态体系赋能旗下品牌的成果已经初具规模,体系下孵化的诸如柠檬混动DHT等技术已经悉数在集团主流车型上亮相。
不止如此,长城汽车森林生态的每个节点,除在生态体系内部发挥重要作用之外,也能够“独木成林”,通过主动参与外部竞争,创造超额效益,不断滋养促进其自身与生态体系的进化成长。
而长城汽车正是通过这样一套生态体系,在传统汽车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创新之间,实现了资源、经验、技术的“共生、共享、共存”,从而在品牌规划、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展、协同进步,并最终实现1+1>2的局面。
今天,全球汽车品牌的竞争,正在由过往单一车型、单一价格区间的“产品竞争”,转向技术、品牌、供应链三者结合下的“体系竞争”。
另一边,刚刚闭幕的盛会,也提出了“加快推动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新方向。
而在这一过程中,正如董事长魏建军所说的那样:
“面对这样一个大竞争、大融合、大变革的时代,如果我们还看不到颠覆性的变化,那被颠覆的就是我们。”
眺望未来,在森林生态体系的赋能下,长城汽车还将进一步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加速占领“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定位。
从这个角度来说,财报的增长之外,长城汽车的明天,还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