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从今年春天开始,骑行与飞盘、腰旗橄榄球、桨板等项目一起,成为社交网络的热门分享运动。国庆黄金周期间、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骑友们更加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或郊外的山间水畔,享受与风同行的畅快。9月30日,第98期节目讨论骑行以通勤、休闲、锻炼等体验兼备的姿态,打动大众的心。参与的“闲话者”是中国之声张闻,广东体育学院教师、“骑闯天路”联合创始人程蔚,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盛意互动总经理罗冉峰。
本文为本期节目精华回顾。
骑到哪里去?
张闻: 大家听到本期节目的时候,是“十一”假期的前夜。很多朋友已经准备好各种假期里的放松方式。今年特别红火的骑行,相信是您的选择之一。今天我们聊聊骑行,但我们先不聊车,而是从路开始聊起。请问两位嘉宾,在您的城市骑行经验中,路好不好骑重要吗?有多重要?有什么评判标准?
程蔚: 不同骑手对骑行的诉求有差异,对路的要求不一样。假如我是一位城市通勤的骑行者,我骑的车可能是自己的通勤车或者共享单车,那我希望能有一条交通上的专属道路,比如自行车道,使我处于相对安全的路况之中。如果我希望周末和家人、孩子锻炼身体,那我希望有一条风景独好的路线,可以依山傍水,可以路上与很多骑友同行。
我相信更多骑行者的诉求还是城市穿行和日常出行。不少城市的骑行车道覆盖越来越完善,但也有城市普及程度不高,大多数地区需要和机动车或者行车共享道路。行人尴尬,机动车驾驶员也得十分小心。在骑行者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共享道路的时候,容易发生一些摩擦,期间也存在安全隐患。
越来越多城市设置自行车绿道
张闻: 我对此感受特别深。我近期骑车上班的线路,正是北京最受欢迎的路线之一长安街。复兴门和建国门各有一座彩虹桥。一过彩虹桥,就来到一条宽阔的、不和机动车混行的自行车道上,体验截然不同。路上不会遭遇电动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下子速度就起来了。
我也了解到,近期北京发布政策,要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在五环以内路面宽度12米以上的道路,全部施划自行车道,同时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条特色文旅骑行路线。我感觉骑行好像是以今年春天为节点,突然在社交网络上得到很多关注。大家都在咨询买车的问题,在长安街或者北京其他地方也感觉到骑行的人增加。有时候机动车靠边的时候,一些自行车就不得不向机动车道移动,确实感觉比较危险。所以这个政策出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冉峰,您骑行时遇到过哪些好的或者不好的体验?
罗冉峰: 我以前在北京也曾骑车上班,体验上刚好是程老师说的两种情况的结合。一方面我是通勤需要,另一方面我的路线却风光很美丽,就是护城河边的安定门滨河路、从雍和宫到鼓楼大街之间这一段。每当北京天朗气清的时候,在鸟语花香之间骑车自己的小单车上班,体验非常美好。
我单位在鼓楼那边的胡同里,在那片区域比较容易遇到其他骑车的人、开摩托车的人、开电动车的人,时刻准备着刹车减速。但我很喜欢流连于小巷子里面的感觉,所以当年在二环里北边的胡同里,经常也有我穿行的缩影。虽然我的骑行基本都是通勤需要,但是骑在胡同里的感觉非常棒,我到现在都非常怀念。
共享单车利与弊
张闻: 说到骑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买车。而事实上,完整的骑行体验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刚才说的路况,以及停车的地方、防盗的效果、有没有地方修车等等。我个人最近买了一台折叠自行车,本来认为折叠车比较好存放,但实际上也经常遇到一些尴尬,譬如没地方停车,但折叠起来也带不进室内。几年前我也骑过死飞,所以现在算是重拾骑行爱好。作为“爱好”而言,似乎发烧友讨论骑行的时候,总得是一百公里以上骑到郊外,乃至几百公里从一座城市骑到另一座城市,才能叫骑行。这是否是一个误区?
程蔚: 我认为这是误区。以前做赛事的时候,确实对这种想法很有体会。通常做100公里以下距离的赛事很难招人,而长距离赛事人气很旺。这说明爱好骑行运动的群体,对里程数有一定要求。但我觉得在骑车的人当中,这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群体。更多的人把骑行作为一种行进方式或者生活状态。他们将骑车视为日常的需求,而在这日常的需求中体会到快乐,就已经是一种收获。
最近我一次很快乐的骑行,就是骑共享单车。单位要求我们做核酸检查,但附近的核酸点都关门了。我查一下,最近的还在开放的检查点在5公里外,于是骑了台共享单车过去。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骑车了,虽然有时候不得不骑上人行道,有时候又要注意规避身后的大车,但我觉得自己的情绪特别酣畅,在路上非常拉风。当时我也像主持人一样,开始考虑买一台折叠车,能让我轻便地在城市穿行。
所以骑行其实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状态。生于70-80年代的同学们,以前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上学或者去其他地方都是骑车。当时没有很多机动车,自行车成为我们回忆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现在的骑行运动,有时候比较隆重,好像被赋予了一些仪式感,所以有了长距离之类的追求。但其实我们可以让它回归到之前的状态,就是一种与运动相关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共享单车以便捷性为优势
张闻: 咱俩几乎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入坑骑行。我也在像,现在骑行的流行,是不是有共享单车进入大家生活的原因?是不是共享单车重新带给了大家一些骑行过程中的美好体会?
罗冉峰: 从我个人体会来说,共享单车更主要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出行选择。但是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有了共享电动车后,大家会偏向从共享单车转为选择共享电动车。这是因为这部分骑行者,他们更多考虑的因素是效率。像两位老师都提到,自己拥有单车后怎样解决停靠问题,这对于共享出行的人士来说是不需要考虑的,这也是共享单车效率更高的体验。所以共享单车用户究竟只是更青睐于一个高效通勤方案,还是也像两位老师一样通过共享单车找到骑行乐趣,这可能无法一概而论。
程蔚: 我每年都会去上海参加中国国际自行车展。共享单车最火的那几年,参会的自行车制造业朋友们表达出来的意思,其实对共享单车有一些意见。一个是爱护车辆的问题。骑友们对自己的单车——尤其是拥有运动自行车的朋友——好比将车当成自己爱人,怎样把车安顿好、怎样保养车,都非常重视。而共享单车却得不到很好的爱护,各种乱停乱放甚至损坏。另一个是安全问题。共享单车太方便了,大家随手就能解锁来骑,但配套的安全措施没有跟上。有的人甚至把孩子放在前面的车筐,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共享单车曾经非常火,然后遇到特定的波折和困境,再重新在市场进化中找到新的平衡点。现在爱车的人还是会选择自己的车,过去选择共享单车的人也可能会继续从便捷、节省的方向去解决出行问题。而我作为行业人士,其实更想借这个机会呼吁,上路骑车的朋友们至少先戴上头盔。共享单车没配备头盔,有的骑公路车的朋友也会不带头盔,都存在安全隐患。也希望将来做头盔的厂家有机会研发一些轻便的、可折叠的或者以其他方式方便大家随身携带的头盔。这样大家想骑行的时候,都能有基本的安全保障。
是运动更是生活方式
张闻: 您提到的头盔,也属于我们刚才讨论的配套部分。我还想到修车。记得小时候街边总有修车摊,打气、补胎、换胎都十分方便。
程蔚: 是的,以前每个路口或者小区门口,都有修车师傅。现在找不到了,只能到自行车店请技师修车。但是技师要忙的事情也很多,包括销售等等方面的工作,对于补胎这种小型维修工作来说,他们跟进的效率相对不高。所以骑行达人其实比较重视自助维护,一般都掌握一些基本修车技术。至于其他人,我有一台好车,请专业的门店帮忙维护,这是值得的。而穿街走巷、跑两三公里只是为了补胎,这就比较难实现。最后的选择,好像又回到共享单车。我们只能希望,快速维修点会以一种新的形式铺开。
张闻: 怎样找到好的线路?
程蔚: 去到一个新城市,比较高效的方法是打开一些骑行APP,了解骑友推荐的经典路线。甚至能在APP的社区中,约上一些小伙伴。非骑行类APP其实也有推荐功能,例如各类跑步APP、运动APP乃至地图APP等。
骑行有极限的一面,也有休闲的一面
张闻: 您提到跑步APP,令我联想到马拉松这么火热,大家都在找个各个地方跑马。在城市里举行自行车赛又是否有很好的前景呢?
程蔚: 城市办赛依赖于城市本身的战略规划,本身办赛挑战还是挺大的。一方面是占用公共交通,马拉松路线42公里,这个距离对于自行车骑手来说是不够的。一旦规划更长路线,占用的道路资源就多了。而且自行车速度比马拉松快得多,安全保障的压力也比较大。整体来说,城市中办自行车赛,占用社会资源多,投入金额昂贵,政府要有很大的魄力决策才能落地。
有些城市已经在办赛,不过不是针对大众,而是针对职业车手的赛事,例如环青海湖、环广西等比赛。但我们讨论的是大众像跑马拉松那样去参加城市举行的自行车赛事,目前国内这方面还没发展起来。我们当然希望,未来会有更多城市举办马拉松性质的全民自行车赛事。
张闻: 骑行是一种生活的选择,从选择车、选择装备、选择路线到选择以它作为一项运动,我们都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希望“十一”假期,大家哪怕是选择共享单车,也不妨在城市里骑上五公里。感谢两位参加本期节目,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