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花亚科—帚菊木族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菊目
菊科
管状花亚科
帚菊木族
帚菊木族(学名:Mutisieae)是菊科下的一个植物族,主要分布于美洲和非洲,次为亚洲东南部。有6个属植物分布在中国。
1.形态特征
草本或灌木,稀为乔木。叶互生。头状花序有异型小花,放射状或盘状,边缘小花雌性,中央小花两性,或头状花序仅有同型小花,小花全部两性或雌花和两性花(子房不育)、异株;总苞片通常多层,覆瓦状排列,少有仅5枚而大小近相等者;花托平、微凸,少有凹陷,无托片;雌花花冠二唇形,外唇具舌片或否,顶端具3齿,内唇丝状2裂;两性花花冠二唇形,两侧对称或冠檐深5裂而辐射对称;花药基部箭形,具尖的长尾部,顶端常有附片;两性花的花柱分枝顶端截平、圆、钝,少有略尖。瘦果随不同的属、种而异。冠毛毛状或极少无冠毛。
2.兔儿风属
兔儿风属(学名:Ainsliae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70种,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有44种、4变种,除1种产于东北之外,其余均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1)形态特征
草本,倘为多年生则具粗细不等的根状茎。茎直立,不分枝或罕有少数分枝,被各种不同类型的毛或无毛。叶互生,或基生呈莲座状,或密集于茎的中部呈假轮生,然亦有其节间长度近相等而均匀生于茎、枝上者,具柄,边全缘、具齿或中裂,被毛,极少无毛。头状花序狭,单个或多个成束排成间断的穗状或总状花序式,有时组成狭的或开展的圆锥花序,同型,盘状,全为两性能育的小花,每一头状花序通常有花3朵,有时4或5朵,极少1朵。总苞狭,圆筒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质硬而坚挺,外层短,通常卵形,向内各层渐次较长,披针形或长圆形,顶端钝、略尖或长渐尖。花托小,无毛;花冠管状,冠檐不扩大,呈二唇形,外唇3深裂,内唇2深裂,裂片延长,外卷;花药顶端略尖、圆或截平,基部箭形,具耳,尾状附属物延长,丝状;花柱分枝短,通常开展,内侧扁,顶端钝圆。瘦果圆柱状或两端稍狭而近纺锤形,近压扁,常具5-10棱,极少无棱,通常被毛。冠毛1层,近等长,羽毛状。
(2)光叶兔儿风
光叶兔儿风(学名:Ainsliaeaglabra Hemsl.)是菊科兔儿风属植物,生长于海拔800-1200米的林缘或林下荫湿草丛中。分布于四川中南部和云南东北部。
全草(兔儿风):甘,凉。养阴清肺,凉血利湿。用于风湿痛,跌打损伤,虚劳咳嗽,肺痨吐血。
3.大丁草属
大丁草属(学名:Gerbera)也称非洲菊属,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70种,分布于非洲和亚洲。中国有20种,除个别种遍及于南北各地外,绝大部分集中于西南地区,云南有16种,占全国种类的80%。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长短不等的根状茎。叶基生,呈莲座状,常具各种类型的齿缺或羽状分裂,稀全缘,背面被绒毛或绵毛,或两面均无毛。花葶挺直,无苞叶或具线形、钻状或鳞片状苞叶,被绒毛或绵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葶之顶,异型,放射状或盘状,各有多数异型的小花,外围雌花1-2层,舌状或管状二唇形,中央两性花多数,管状二唇形,二者均能结实。总苞盘状、陀螺状或钟形,总苞片2至多层,覆瓦状排列,卵形、披针形或线形,顶端尖,少有钝圆,向外层渐次较短,绿色或边缘和顶部带紫红色,背面被绵毛或无毛;花托扁平,平滑无毛或略呈蜂窝状;雌花花冠具开展的舌片,长伸出于冠毛之外,或管状二唇形,无舌片而隐藏于冠之中,舌片或外唇具3细齿,内2裂丝状卷曲而短于舌片,或内唇仅具2齿,花冠管内常有退化雄蕊;两性花管状,冠檐2唇形,外唇3-4裂,内唇2裂。花药基部箭形,具全缘或撕裂状的长尾;花柱分枝内侧稍扁,顶端钝。瘦果圆柱形或纺锤形,有时略扁,具棱,通常被毛,顶端钝或渐狭成长短不等的喙。冠毛粗糙,刚毛状,宿存。
(2)大丁草
大丁草(学名:Gerberaanandria)是菊科、大丁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650-2580米的。山顶、山谷丛林、荒坡、沟边或风化的岩石上。分布于中国东起台湾,北达黑龙江经内蒙古至宁夏,南抵广东、广西,西南至云南、贵州等省区广布。俄罗斯(亚洲部分)、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大丁草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
4.白菊木属
白菊木属(学名:Leucomer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该属共有2种,分布于尼泊尔和缅甸。中国仅1种,产自云南。
(1)形态特征
灌木至小乔木。叶互生,具柄,全缘或有疏齿,背面被白色绒毛或无毛而具粘性分泌物。头状花序同型,盘状,于枝顶作伞房状、圆锥状或复头状花序式排列,稀有单生;总苞倒锥形或近卵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外层短,卵形,向内各层渐次较长而为披针形或长圆形;花托平坦,无毛或被流苏状毛。花全部两性,均结实,花冠管状,檐部稍扩大,5深裂,裂片略整齐,多少外卷;花药基部箭形,具毗连的长尾;花柱分枝略增厚,短而扁,顶端钝、圆。瘦果近圆柱形,具纵棱,常被长毛。冠毛多数,2层,外层略短,粗糙,刚毛状。
(2)白菊木
白菊木(学名:Leucomerisdecora)为菊科白菊木属的植物。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至西部(北至大理)。在中国云南主要分布于双柏、漾西、景东、景洪、勐海、勐海、新平、镇康、双江和潞西等县。
白菊木生长于海拔1100-1900米的山地林中。多生于干热河谷。年平均温约18℃,1月平均温为11℃,极端最低温3℃,极端最高温达38℃,年降雨量在800-1000毫米。土壤为千枚岩发育的砖红壤,有机质含量3-5%,pH值6.0-6.5。白菊木为阳性树种,常生长于以虾子花、红皮水棉树、火绳树为优势的稀树灌木草丛中。
研究:中国菊科植物大都是草本,仅白菊、护菊木等少数种类是灌木或小乔本、对研究菊科的进化、区系起源等有一定价值。
药用:白菊木树皮可入药,治咳嗽及枪伤刀伤。
物种现状:中国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稀有种。散生于中国云南南部和西部各个热河谷地带,产地群众常砍伐作薪柴燃料。[5]
濒危原因:由于干热河谷地表干旱,环境恶劣,使得白菊木的天然更新较难。加上常被当地人砍作薪柴,导致其种群资源日益稀少。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5.蚂蚱腿子属
蚂蚱腿子属(学名:Myripno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只有蚂蚱腿子M. dioica Bunge 1 种,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各地区及陕西、湖北等省。见于山坡和林缘路旁, 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是菊科少有的木本植物之一, 被列为辽宁省渐危树种。
(1)形态特征
灌木。叶互生,近无柄或有短柄,全缘。头状花序少花,通常4-9朵,同性,雌花和两性花(子房不育)异株,无梗,单生于短侧枝之顶,先叶开花。总苞钟形或近圆筒状,总苞片少数,5枚,覆瓦状排列,大小近相等;花托小,无毛;雌花花冠具明显的舌片;两性花花冠管状二唇形,檐部5裂,裂片极不等长;花药基部箭形,具渐尖的尾部。两性花的花柱延长,顶端极钝或截平,不分枝,雌花花柱分枝通常外卷,顶端尖。瘦果纺锤形,密被白色长毛;雌花的冠毛多层,粗糙,浅白色;两性花的冠少数,通常2-4条,雪白色。
(2)蚂蚱腿子
蚂蚱腿子(学名:Myripnois dioica)为菊科蚂蚱腿子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各地区及陕西、湖北等省。喜阴凉湿润,不耐强光,抗旱力及抗寒力很强。蚂蚱腿子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下,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的阴坡、半阴坡的陡坡、崖边、路边、迎风面的山脊下部等恶劣地区。蚂蚱腿子对土壤母岩、母质要求不严,石灰岩、花岗岩、片麻岩、黄土母质上均可生长。岩石间有细土的缝隙、大石块的底处及小黄土丘上均适宜。天然灌丛多出现在阴坡、陡坡直射光线少的地方,其原因是这些地点降雨后,地表湿润期较长,天然种子飞来后,发芽生根如同的时间得到保证,幼根入土后生长很快,抗旱力优很强。
饲用:蚂蚱腿子在返青时羊采食其嫩枝叶,牛,马等大家畜不喜食。开花结实后,枝条老化,家畜一般不食。为中下等饲用植物。
环境:属于强耐干旱植物,典型的节水抗寒型植物材料,岩生植物。
地被:植株整齐、矮小且较为耐荫,因此极适合作为地被植物应用于复合栽植的下层。
园林:在园林应用中,无论是孤植、丛植或片植,其效果均十分理想。
观赏:蚂蚱腿子植株低矮,枝条纤细密集、直立而很少有分枝,因此株型整齐。若孤植于空旷地上,其植株可自然形成密集的放射状球形。尤其是早春开花前期,“爆炸放射状”球形植株的枝条上着生着密集、银白色而形状浑圆的花芽,观赏时感到细腻、美观。花芽被有银白色茸毛、芽状浑圆饱满的特点,因此其冬条稍作加工即可成为美丽的插花材料。蚂蚱腿子花形优美,花色淡雅,早春时节点缀在山坡上,具有观赏价值。其通常呈丛状生长于干旱山地林缘地带,对生境要求较低,需水量不大。随着园林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材料的选择越来越向着乡土化、节约型园林植物材料的方向发展。
其它:枝干易燃烧,可做薪材。
6.栌菊木属
栌菊木属(学名:Nouelia)是菊科下的一个植物属,1种,仅见于中国西南地区。
(1)形态特征
灌木至小乔木叶互生,具柄,全缘。头状花序大,多花,单生于枝顶,具同性不同形的小花。总苞钟形,总苞片多层,革质,覆瓦状排列,外层短,卵形,向内各层渐次较长而为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花托中央凹陷,穹隆状,有窝孔。外围两性花花冠二唇形,外唇舌状,顶端具3齿或3裂,内唇2深裂,裂片线形,外卷;中央两性花花冠管状或呈不明显的二唇形,檐部近相等的5深裂,裂片线形,外卷。花药基部箭形,具长尾。花柱分枝靠合,扁而增厚。瘦果圆柱形,有纵棱,被绢毛。冠毛1层,粗糙,刚毛状。
(2)栌菊木
栌菊木(学名:Nouelia insignis)是菊科栌菊木属的唯一物种,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生长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区灌丛中。喜干热河谷气候环境。土壤为山地酸性黄壤。多生于金沙河谷沿岸及沟谷山坡的杂灌木林中。常与云南泡花树形成小片群落,或生于云南松与栎类混交林内或云南松林林缘。栌菊木是喜光的阳性树种,在向阳、湿润的岩石隙缝及悬岩峭壁处生长较好,在空气湿润的2300-2800米高海拔处生长良好,在海拔较低处则生长较差,有时成丛或匍匐状生长。
分布于中国云南(江川、元谋、大姚、宾川、鹤庆、永胜、丽江、中甸)和四川西部(攀枝花、木里、九龙)。
栌菊木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菊科中稀有的木本残遗种。由于形态特殊,对于研究中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及古地理等,具有科学价值。
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7.帚菊属
帚菊属(学名:Perty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植物。该属共有24种,全分布于亚洲(日本有5种,阿富汗有2种,泰国仅1种)。中国有17种,1变种,分布很广,东起台湾,西至青海,北达甘肃、宁夏,南抵广东、广西及西南部的云南等省区。
(1)形态特征
灌木、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枝纤细,斜展呈帚状或罕有近攀援状,大部分有长枝和短枝之别。叶在长枝上的互生,在短枝上的数片簇生,然亦有无短枝而叶全为互生者,具柄,全缘、具疏粗齿或细齿。头状花序无梗或具长短不等的梗,腋生、顶生或生于簇生叶丛中,单生、双生、排成紧密的团伞花序或疏松的伞房花序,稀有作广展具叶的大圆锥花序式排列,盘状,全为两性能育的小花,少有雌雄异株者,每一头状花序通常有花数朵,稀有多达10-15花或少至1花;总苞钟形、狭钟形或圆筒状,总苞片少层至多层,覆瓦状排列,草质或近革质,外层极短,向内各层渐次较长,顶端常钝圆,少有短尖或刺尖状,背面多少被毛;花托小,平坦或蜂窝状,无毛或沿窝孔边缘密被长软毛;花冠管状,冠檐微扩大,5深裂,裂片狭而长,外卷;花药合生,顶端尖,基部箭形,具线形的长尾,仅1种其花药离生而基部无尾;花柱长,花柱分枝极短,外展,顶端钝。瘦果圆柱形、倒卵形或倒锥形,顶端略收狭,基部渐狭,具5-10纵棱,被柔毛。冠毛为具细齿的糙毛,1层,白色、污白色至褐色。
(2)华帚菊
华帚菊(学名:Pertyasinensis)为菊科帚菊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的湖北、甘肃、陕西、河南、宁夏、山西、云南、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2,1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溪边、山坡以及针叶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产于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隆德)及西南部、宁夏、陕西东南至西南部(眉县、太白山、佛坪、渭南、华县、华山)、山西南部(霍县、垣曲)、河南西部(卢氏)、湖北西部(兴山、巴东)及四川东部(城口、巫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