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植物界全系列】菊目—菊科(六):飞蓬

菊目—菊科(六):飞蓬

 

38.寒蓬属

寒蓬属(学名:Psychrogeton)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少数二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20种,主要分布于中亚和亚洲西部。中国有2种,分布于新疆和西藏。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稀二年生草本。根状茎常粗壮木质,被残存的叶,或有时细,多少木质,不簇生。茎矮小或高达60厘米,具或多少具花茎,叶互生,基部叶绿色或被灰白色绒毛,常具腺毛,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圆形,全缘或具齿,或有时近羽状浅裂,具柄,茎叶全缘或具齿。头状花序单生或少数,稀排列成总状或伞房状花序;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层,覆瓦状或多少等长,外层草质,内层具干膜质边缘;外围有数个至多数雌花,花冠管状或舌状,管部长3-4毫米,舌片白色,黄色或浅红色,长或短于花柱,全缘或具2-3个齿裂;中央的两性花少数(8-10个)或多数,不结实,花冠管状,与雌花同色,与冠毛等长;花柱在雌花线形,在两性花披针形,无附器;瘦果长2-3毫米,雌花瘦果倒卵形或倒披针形,两性花瘦果线形;冠毛1层,或在不结实的瘦果外层具少数刚毛。

(2)黑山寒蓬

黑山寒蓬(学名:Psychrogetonnigromontanus)是菊科寒蓬属的植物。分布在伊朗、土耳其、俄罗斯、伊拉克以及我国新疆北部(和丰、清河、阿勒泰)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常生于亚高山草地。

39.飞蓬属

飞蓬属(学名:Erigeron)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属约有200种以上,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大陆及北美洲,少数也分布于非洲和大洋洲。我国有35种,主要集中于新疆和西南部山区。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稀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或半灌木。叶互生,全缘或具锯齿。头状花序辐射状,单生或数个,少有多数排列成总状,伞房状或圆锥状花序;总状半球形或钟形,总苞片数层,薄质或草质,边缘和顶端干膜质,具1红褐色中脉,狭长(通常宽0.45-0.6毫米,少有达1.6毫米),近等长,有时外层较短而稍呈覆瓦状,超出或短于花盘;花托平或稍凸起,具窝孔;

雌雄同株;花多数,异色;雌花多层,舌状,或内层无舌片,舌片狭小(通常长不超过或稍超过10毫米,宽不超过1毫米),少有稍宽大,紫色,蓝色或白色,少有黄色,多数(通常100个以上),有时较小数;两性花管状,檐部狭,管状至漏斗状(径不超过1毫米),上部具5裂片,花药线状长圆形,基部钝,顶端具卵状披针形附片;花柱分枝附片短(长0.15-0.25毫米),宽三角形,通常钝或稍尖。花全部结实。

瘦果长圆状披针形,扁压,常有边脉,少有多脉,被疏或密短毛;冠毛通常2层,内层及外层同形或异形,常有极细而易脆折的刚毛,离生或基部稍连合,外层极短,或等长;有时雌花冠毛退化而成少数鳞片状膜片的小冠。

(2)应用价值

药用价值:性寒、微苦,甘温辛。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心脑血管疾病等。

景观价值:宿根花卉,适合花坛、花境及盆栽;蜜源植物。

(3)飞蓬

飞蓬(学名:Erigeronacer Linn.)菊科飞蓬属植物。常生于山坡草地,牧场及林缘,海拔1400-3500米。性喜阳,耐寒(-5°C以上),对环境选择不严,以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为佳。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东北(新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蒙古、日本、北美洲也有分布。

①观赏价值

飞蓬容易栽培,生命力强,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园林中可布置于花境、花坛或丛植篱旁、山石前,也可作切花;宜做海滨花园的材料。

②药用价值

飞蓬与收载于 1977年版《中国药典》且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保护品种灯盏细辛为同属同亚组植物。据《长白山植物药志》记载,其根、茎和叶均含鞣质,叶和花中含挥发油;其花和花序可治疗发热性疾病,,种子治疗血性腹泻,煎剂治胃炎、腹泻、皮疹、疥疮等。国内外对飞蓬的研究报道极少,仅有关于其化学成分的报道。现代研究表明飞蓬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黄酮,而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灯盏乙素(又名野黄芩苷)。

飞蓬在蒙药中也有应用,《蒙植药志》记载飞蓬全草主治外感发热,泄泻,胃炎,皮疹,疥疮。

③植物文化

飞蓬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在古诗文中有两个意义。

其一,形容人的头发很乱。如《卫风·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成语“蓬头垢面”里的“蓬”也是这个意思。《伯兮》中的“飞蓬”是“蓬”的一种,遇风之后易被吹散。这首诗是写一位妻子对远方行役的丈夫深切的呼唤。“女为悦己者容”,而“悦己者”在远方不得见,便没了兴致梳妆打扮,头发像蓬草一样杂乱。“飞蓬”在此也有了漂泊不定、无根随风飘动的内涵。

其二,形容人的漂泊无定。较早地创造这一意象的是曹植。 如他在《杂诗·二》中就曾写道:“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安”,用“蓬”来比拟自己,“转蓬飘飘不定,‘流转无恒’,远离本根和同伴,孤寂无依。这并非其本心的意愿,而是恶劣的外在原因播弄的结果。”以表达自己迁徙不定的痛苦。蓬的这种飘无定所的特征与诗人曹植的生活境遇及内心活动产生了共鸣。自曹植之后,“转蓬” 意象就被后世的诗人所使用并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含义:漂泊不定。例如潘岳《西征赋》:“陋吾人之拘挛,飘萍浮而蓬转。”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绩《登垅坂二首》:“转蓬无定去,惊叶但知飞。”

40.小舌菊属

小舌菊属(学名:Microgloss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高大或攀援状亚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和非洲。中国有1种,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台湾。

(1)形态特征

半灌木,直立或攀援,叶互生,具柄,卵状长圆形,全缘或具不明显的锯齿。头状花序较小,多数密集成复伞房状花序,辐射状,具异形花;总苞钟状,总苞片多层,覆瓦状,干膜质,长圆状披针形或线形,顶端稍钝,外层较短。

花托平或稍凸,无托毛,花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多数,舌状,舌片白色,丝状,短于花柱;中央的两性花少数,花冠管状,黄色檐部膨大,具3-5齿裂,花药顶端尖,基部钝,全缘,花柱分枝扁,顶端尖,长披针形。

瘦果圆柱状,长圆形,边缘具棱,两面具1肋,被短柔毛;冠毛略红色,1-2层,多数,糙毛状,多少等长。

(2)小舌菊

小舌菊(学名:Microglossapyrifolia)为菊科小舌菊属的植物。分布于云南(西畴、屏边、曼墩、易武、勐海、蒙自、龙陵、麻栗坡、富宁、景东、易门、建水、怒江等)、贵州(册亨、安龙、望谟、罗甸等)、广西(百色、隆林、靖西、南宁、龙州)、广东(高要、高明、海南岛)及台湾。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4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灌丛及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药用价值:全株解毒,生肌,明目;可治疮疥。

41.白酒草属

白酒草属(学名:Eschenbachia)为菊科的一科植物。本属约有80-100种,主要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10种,1变种,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有此种为广布的杂草。

(1)形态特征

一或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灌木。茎直立或斜升,不分枝或上部多分枝;叶互生,全缘或具齿,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异形,盘状,通常多数或极多数排列成总状,伞房状或圆锥状花序,少有单生;总苞半球形至圆柱形,总苞片3-4层,或不明显的2-3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通常草质,具膜质边缘;

花托半球状,具窝孔或具锯屑状缘毛,边缘的窝孔常缩小;花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多数,花冠丝状,无舌或具短舌,常短于花柱或舌片短于管部且几不超出冠毛,中央的两性花,少数,花冠管状,顶端5齿裂;花药基部钝,全缘;花柱分枝具短披针形附器,具乳头状突起;

瘦果小长圆形,极扁,两端缩小,边缘脉状,无肋,被短微毛或杂有腺;冠毛污白色或变红色,细刚毛状,1层,近等长或稀2层,外层极短。

(2)白酒草

白酒草(学名:Conyzajaponica)又名日本假蓬、山地菊,是菊科白酒草属的植物。常生于山谷田边、山坡草地或林缘,海拔700-2500米。产于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及西藏等省区。阿富汗、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日本也有。

根或全草:辛、微苦,平。消肿镇痛,祛风化痰。用于小儿风热咳喘,胸膜炎,咽喉痛,目赤,小儿惊风。

(3)熊胆草

熊胆草(学名:Eschenbachiablinii)为菊科白酒草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云南(昆明、东川、弥渡、漾濞、思茅、蒙自)、四川(汉源、石棉、泸定、西昌)及贵州。常生长于海拔1800-2600米的山坡草地、荒地、路旁或旷野。熊胆草全草供药用,有消炎止血,截疟之功效。

42.歧伞菊属

歧伞菊属(学名:Thesp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4种,分布于亚洲。有1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中国云南也有分布。

(1)形态特征

一年生矮小草本,无毛。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具齿或全缘;头状花序小,球形,数个在二歧分枝上簇生排成伞房状,无或几无花序梗,盘状,具异形花;总苞半球形,总苞片近2层,草质,宽而钝,边缘干膜质,具3脉,通常稍短于花盘;花托平或凸,无托毛,具小突起;花黄色,外围的雌花多层常无花冠,结实;中央的两性花少数,不结实;花冠管状,管部极短,檐部狭钟状,具4-5齿裂;花药顶端渐尖,基部钝,无耳;花柱分枝短,扁而稍尖;瘦果小,无肋,扁压,具乳头状突起;冠毛短毛状,扩大,6-13个。

(2)歧伞菊

歧伞菊(学名:Thespisdivaricata)为菊科歧伞菊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田边或路旁。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印度、尼泊尔、锡金、柬埔寨也有分布。

43.葶菊属

葶菊属(学名:Cave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葶菊(Cavea tanguensis)一种,产于中国西藏南部至四川西部(康定、贡嘎山一带)。生长于高山近雪线地带的砾石坡地、干燥沙地和河谷或灌丛间,海拔3960-5080米。锡金也有分布。

(1)植物学史

此属仅有一种。外形和习性近似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些风毛菊属 Saussurea 植物,但头状花序的构造,花冠,花药,冠毛,瘦果等特征都不同。按照前人记载,头状花序中央有两性不育花,外围有多层雌花。实际此属除有具异型花头状花序的植株外,也常是雌雄异株的,可仅有两性不育花或仅有雌花。在具有异型花的头状花序上,不育的子房在花时和花后继续伸长,外围的瘦果反较短。

这些特性使此属在阔苞菊亚族中更显得突出。在阔苞菊亚族中,此属与阔苞菊属 Pluchea 比较接近,但花托的构造和花序的形状有显著的区别。根据此属的原作者意见,从特征和分布来说,菊科的菜蓟族可能从旋覆花族起源。

在旋覆花族中,除具托毛的牛眼菊亚族 Buphthalminae标志着此两族的关系外,本属的发现也提供一个新的论据。

(2)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单生,有时2茎成簇,近葶状,多少有叶。叶互生,基出叶排列成莲座状,有齿或浅齿。

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近球形,具异型的小花,外围的小花雌性多层,结果实,中央的小花两性,较少数,约20-30个,不结果实(常称为雄花),或雌雄异株,全部是雌花或不育的两性花。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草质,较内层稍短,内层多少干膜质。花托稍凸起,有繸状托毛,后几无毛。两性花花冠长管状,上部宽天成钟状,有5深裂片,花药上端有附片,下端有短、稍尖而非戟形的尾部;花柱不分枝,外面有乳头状突起。雌花花冠细长,线状,上端有3-4细小裂片,外面有毛;花柱上端有2分枝,分枝扁,顶端圆形,边缘有乳头状突起。冠毛紫色,有光泽,一层,有多数糙毛。中央的不育两性花子房伸长,被疏毛;瘦果圆柱形或不明显四角形,被密毛。

(3)葶菊

葶菊(学名:Caveatanguensis)为菊科葶菊属的植物。产西藏南部至四川西部(康定、贡嘎山一带)。生于高山近雪线地带的砾石坡地、干燥沙地和河谷或灌丛间,海拔3960-5080米。锡金也有分布。全草在西藏供药用,治头痛。

此植物最初发现于我国西藏和锡金交界地区。西藏所采的标本,形体较小,高不超过10厘米,仅有两性不育花的头状花序常较小,径约1厘米。西藏常见的无茎变型f.AcaulisLing,叶小,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2厘米,宽达7毫米,边缘有较密的齿,可能是适应高山环境的变型。四川产的植物较高大,茎生叶达16个。前人的原始记载(J.R.Drummont,1.C.)所述的冠毛特征有误。

 

搜索建议:
热文

 普陀是什么意思?

1、普陀原来是中梵语: 补陀落迦 (Potalaka)的省音。2、现在指译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叫普陀山,在今 浙江省 普陀县 ,属 舟山群岛 。古称 梅岑山 ,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