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郭沫若是个什么样的人?

时间:2022-04-15 07:45:24 热传 我要投稿

我曾在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就觉得这样优美的字句,该是一个怎样心怀诗和远方的人写出来的,譬如文中的。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星辰大海,隔海相望,他们踏着波光粼粼的银河,提着星星点的灯,去赴彼此的约。我曾一度以为他是最浪漫、最有情怀的文学大家,而今,在渐渐深入对他的了解之后,我竟然开始要说服自己不变初心。

郭沫若除了是一位文学家之外,还是著名的甲骨文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等。

他的文学作品拥有很高的赞誉。他曾以歌德自称,不但没有遭到嘲弄,反而获得文学界的广泛认可。

无论怎么说,郭沫若的文学水平,在历史上没几个人否认。他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在甲骨学领域更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是这样“优秀”的郭沫若,私下里对于自己思想追求与情感方面,却太有失偏颇。且不说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评判他,就说说当时的鲁迅先生。

20世纪中国文坛上,要数才华,郭沫若当仁不让的是第一位。但是却被鲁迅说成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

天才这一说,我还想得通,但是这“流氓”二字,却要从何解释?而且在那样敏感的时期,是什么让鲁迅不顾自身安危和周遭围攻,这样去评价文坛的佼佼者?

相同社会的时代标准下的他是怎样的 鲁迅是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政治怀疑主义”。他不相信任何政府能带给人民民主的生活。

他认为只有人民大众自身的觉醒才是解救这个社会的唯一办法。他以纯粹对抗的态度,打着推翻这个政府的目的,写下一篇篇如“寸铁杀人”匕首似的杂文。

但是,这样的他,至少一直都在用着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着社会的不公,在做着时代的北斗七星。时时刻刻用自己微弱的文字之力,警醒、指引着人们在乱世之中的处世之道。

若是被鲁迅说成是“流氓”。那么郭沫若的人生追求或者说是价值观,肯定与鲁迅的是大相径庭的。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所取得的成家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那就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讲,为什么能够从他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的灵魂。

在网上有这样的一个讨论,说“活了86岁的郭沫若,为什么在他的后期,就再没有更好的作品了”是江郎才尽吗?

这个理由怕是有点难以服众。众所周知,对于一个文学家而言,除了他本身对知识的积累十分重要之外,个人的经历更是为他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时间的界点方面来对郭沫若的生平进行探讨,去思考为什么他的后期没有了好的作品,是不是他对自己的人生轨迹开始了与之前不一样的行驶方向?

当然,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无尽的惊讶与感叹中还带着失望和悲凉。

前期的作品为何大受欢迎 诗集《女神》让郭沫若名声大燥,成为了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这部作品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分为了几个时段。其中大部分的内容写于1919年到1920年之间。那时的中国,相较于日本的强盛,还很落后。

但是受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国内“五四”的新文化运动让人们看到了自由民主思潮的未来,也看到了重建祖国、复兴民族的希望。而封建传统的旧思想和专制体制在“五四”时代遭到强烈的抨击和反抗。

在这样的背景下,郭沫若的《女神》一诞世便就被奉为冲破封建枷锁、扫荡旧世界的五四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作品《女神》,创作形式自由多变,思想内容丰富新颖,诗体豪放,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确称得上是新诗的奠基之作。而诗中对封建传统和旧世界的否定,更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期的他为何过得如此辛苦? 郭沫若到晚年时期,也不知是因为生活的所迫,还是真的为了苟且地保命。他的作品渐渐地没有了心中的那份单纯的浪漫情怀,而是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中摇摆不定。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乱世中有一席之地便可。

1966年,文化革命大爆发,可想而知的是,作为文学大家这样的知识分子肯定是在所难逃。

但是没想的是,郭沫若为了自保,发出了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的谈话,而这样的言论传到国外后,也严重影响了郭沫若在国际上的声誉。

若单单只是这样的言论,还不足以让他在“浩大”的文革时期幸免于难。因此,之后的郭沫若,在1971年发表论著《李白与杜甫》,文中对李白和杜甫进行了不恰当的言论,让人诟病。

他还与毛以诗友相称,不时为与毛题词作诗,还高度赞美毛的诗词,称颂他的书法别有韵味。因而即使在文革初期被批判,但后来很快就被释放,还受到保护。

当然一劳永逸的方法不能只是赞美毛,所以后来他写了许多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诗作,对其大加赞美,还写文支持江青。就这样,郭沫若躲过了整个70年代知识分子的大灾难。

在四人帮被逮捕之前的几个月,郭沫若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然而几个月后,四人帮的倒台让他眼见不妙,便立即又写了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这样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人格,不得不让人质疑。

晚年时期的他,为了政治需要,创作了大量的“敏感”诗作,获得名声与权力的双赢。而现在被文坛的一些作者看成是献媚之作,更有学者批判说,对于郭沫若的过度吹捧,实在藐视文学的真正意义与神圣性。

而他的文学成就比之于许多大家巨匠,的确是相当逊色,而且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没有留下几篇,这一生几乎都是靠着献媚与时运而为,整个人毫无气节风骨。

考古挖掘的猎奇私欲实难恭维 郭沫若也是一个考古学家,当时他想了解史料记载中的《永乐大典》的完整版,便申请对明十三陵进行挖掘,并承诺会进行保护性的措施。

即使后来遭到反对,但他还是进行了这场后人痛惜不已的挖掘活动。他们对明十三陵定陵进行发掘,出土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

虽然对研究明朝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质性物件,但是因为技术等问题,依旧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氧化腐烂,没办法保存而消失殆尽。

但是因为技术问题没办法保存,还能够理解,但是他们把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三口巨大红漆棺椁当做垃圾一样,随意丢弃在周围的山沟里。

而这三口棺材却是用上好的金丝楠木精制而成。之后被附近的居民看上,拿回家重新打造了一番,结果却害了6条人命。说是要怪就怪人性的贪婪,但是过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有古籍记载,郭沫若只是为了一睹真容,并不是真正地为了研究历史,只为满足自己猎奇的私欲罢了。

他的情感也是他被人诟病的一项谈资 郭沫若的第一段婚姻是包办婚姻,妻子名叫张琼华,出于对这个段婚姻的失望,以及对妻子的无感,郭沫若选择了出国。但是后人皆知的是,张琼华照顾了他父母的后半生。

郭沫若在出走日本后,恋上了他之后的第二任妻子佐藤富子。这个女子为了郭沫若断绝了与家里的关系,还为他养育了五个子女。

但没想到的是,郭沫若当初真心追求的日本妻子依旧抵挡不住郭沫若回国的心,而且之后还再无联系。

回国后的他,又迅速迷恋上了于立忱,追求到手后,没想到导致其怀孕,便逼其打掉孩子,最终于立忱含恨自杀。

本以为这样的感情之路足够精彩了,但没想到的是,郭沫若之后又与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同居并结婚。

瞬间觉得,书里说的什么诗情画意的情感,关于文人墨客的美好品质,都随着对爱情的亵渎与爱情观的崩塌而消失殆尽了。

本是敬仰拥有如此文学成就的郭沫若,一直以为他是清者自清、傲世的大文学家,但却发现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这样的一个灵魂。

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许正好就是这样的经历,才成就了他,之后成为一个剧作家。我就用这样一条不明已的理由,安慰着知道了真相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