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心得(上)脉象的本质
陈潮祖: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脉象的浮沉、迟数、大小、弛张、滑涩、结代及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素问·玉版论要》、《素问·脉要精微论》就有记载,经历3000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经脉出现异常,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脉象变化的本质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濡、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脉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联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从气的虚滞言之:
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入的清气,(共同)注入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如果风寒束表,毛窍收缩,脉络紧张,卫气充盛于表,则脉随气浮,呈为轻按即得的浮紧脉。
若卫气因寒、内归脏腑,则呈重按始得的沉紧脉,久病气虚,脉伏于里,则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脉。若阳气虚衰,无力助心行血,则脉呈迟缓微弱。
若风寒束表或风热犯肺,气郁化热,心阳亢进,则脉应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数。若因气郁引起脉的传导阻滞,则脉应之而涩。若因气郁引起脉络不舒,则脉应之而弦。由此可见,脉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均与气虚、气滞有关。
从血的虚滞言之:
血行脉中,充盈流畅,才呈正常脉象。若因血的化源不足导致血虚,乃是由实变虚,逐渐减少,脉能与其相应而逐渐变细,所以脉呈细弱。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脉管仍呈原状却脉无血充,遂致形如葱管,按之中空,呈为芤脉。
如果血滞、血瘀,脉的传导受阻,微呈挛急,即呈按之犹如轻刀刮竹,大波之内又有细密微波应于指下的涩脉。
从津的虚滞言之:
脉的形态改变也与津液有关。血中津少,脉失液充,其脉也就应之而细。由于津虚是因营阴暗耗或因热病后期伤津,常常兼有热象,是故营阴亏损之脉常呈细数且与舌红少苔并见。若脉外津虚与脉内津虚并存,脉失津濡而呈脉络紧张,即呈指下如按琴弦的弦脉。上述脉象是因肝肾阴虚。
若因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饮内停,血中津多而呈舌体淡胖,水停脉管夹层而使脉络紧张,也能呈为弦脉,虽然同属弦脉却有寒、热、虚、实之异。
综合上述,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
脉诊心得(下)脉诊入门心法以及常见脉象病理解析
陈潮祖:
我在初学医时,以脉学请教于族兄崇先。崇先兄云:“辨证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脉象,以免误诊。濒湖脉学以二十八脉辨证,论述虽详,但有许多脉象都颇相似,很难分辨,不仅初学难于掌握,即使从医多年亦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吾弟只须谨记浮沉分表里,迟数定寒热,大小滑涩,有力无力分虚实,则大纲在握,要言不烦。当然上述只言其常,未及其变,如数脉虚证也能致此,知其常,达其变,诊脉之要,无余义矣!”今以此语奉献读者作为参考。
切脉只是四诊之一,有些病变不是单凭切脉就能作出诊断,应该四诊合参,并宜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才能全面认识疾病。如果片面强调切脉能知病变所在,会将学者引入歧途。脉的形态很多,令人难以掌握,兹将常见脉象的病理略述如下。
[浮脉]
风寒束表→卫气为御邪侵,充于肌表→脉随气浮于外→轻按即得→谓之浮脉。
八纲辨证定位、定性:属于表证、虚证、实证。
[沉脉]
病在脏腑→脉位深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谓之沉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八纲辨证定位、定性:属于里证、寒证、虚证、实证。
[迟脉]
阴盛阳衰→心功减退,搏动迟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谓之迟脉。阴盛为寒,阳衰为虚。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寒证、虚证。
[数脉]
(1)表卫闭郁,气郁化热,或(邪气)由气入血,气血两燔→心动亢进→一息六至,多于常脉→谓之数脉。
(2)亦有心气虚衰→搏动无力→每次输出血量不足,心动加速以求代偿→成为虚数。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热证、虚证、实证。
[弦脉]
(1)肝肾阴虚→水津亏损,脉失津濡→脉络紧张→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谓之弦脉。
(2)少阴阳虚,气化失常→水停三焦,充于脉内及其夹层→脉络为之紧张,触之如按琴弦→谓之弦脉。
(3)肝胆气郁→脉为气束,不能舒张→如按琴弦→亦可成为弦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本虚标实。
[紧脉]
(1)风寒束表→脉络收引→脉形如索,轻按即得→谓之浮紧脉;
(2)寒中三阴→脉络收引+其形如索,重按始得→谓之沉紧脉。
八纲辨证定位、定性:属于表证、里证、寒证、实证。
[细脉]
气血两虚,阴虚偏甚→气虚则输出量少→加之血虚脉失血充,则脉细如线→谓之细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证。
[濡脉]
(1)水湿阻滞→脉因受湿而弛→按之无力,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谓之濡脉。
(2)气血阴阳亏损,生化无源→脉无血充→亦呈濡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虚证。
[微脉]
阳气衰微,气血俱虚→脉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谓之微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证。
[弱脉]
气血两虚→气虚无以鼓动血行,血虚无以充盈于脉→极软沉细,按之乃得,轻取难寻→谓之弱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证。
[实脉]
三焦实热或腑气不通→心动亢进→搏指有力→谓之实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
[洪脉]
气郁化热,气分热盛→心功亢进→按之洪大有力→谓之洪脉。若大而虚,按之无力是壮火食气,心气已虚。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虚证。
[滑脉]
痰食妊娠,停阻经隧→所阻部位脉络紧张→血流受阻→聚集如珠,流于脉内→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谓之滑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
[涩脉]
气滞、血瘀、痰凝→脉络传导受阻,微痉挛→血流不畅→按脉犹如轻刀刮竹→谓之涩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
[芤脉]
突然大量失血→脉失血充→形如葱管,按之中空→谓之芤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证。
[结代脉]
心系阴阳亏损→脉络痉挛→传导阻滞→脉律不匀,时有止歇→谓之结脉。迟止定期,谓之代脉。亦有气机阻滞→脉络微挛→形成结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证。
【延伸阅读】
编者按:脉诊一道奥妙非比寻常诊法,编者学识有限仅推荐一些有特色的脉诊专著书籍以供读者延伸阅读参考
一、脉诊经典书籍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以七言歌诀形式作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将各种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脉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诀,朗朗上口,简明扼要、易于背诵,为学脉者必背之经典,后附有崔氏的《四言举要》。但限于体裁,言简意赅,理难详述,证难尽括,推荐国医大师李士懋的《濒湖脉学解索》以作参考深入学习之辅助。
《诊家枢要》元·滑寿
本书篇幅短小,要言不烦,相比濒湖脉学,更多了诸如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脏四时平脉、男女小儿各自脉象特色,脉诊方法手法,判断预后等内容,是常与濒湖脉学一同出版的经典脉诊专著。
另还有晋·王叔和《脉经》明·李中梓《诊家正眼》清·黄宫绣《脉理求真》清·沈金鳌《诸病主病诗》清·周学霆《三指禅》等经典脉学著作可供参阅。
二、当代脉诊书籍
《文魁脉学与临证医案》赵文魁、赵绍琴著
此书特色有二,其一为清宫太医赵文魁所著,昔日皇宫森严,所诊病者常为帝王后宫嫔妃,不容太医抬头正视,遑论伸舌诊病,不得随意发问,多只能凭脉诊病,故精于脉诊,书中数百医案皆以脉诊为核心,辅以寥寥数语症状描述,无舌诊望诊之参考,即可处方治愈,实可一览脉诊高手风范。其二赵氏父子皆长于温病,书中医案处方温病特色显著,尤可供温病脉诊学习参考。
《临证脉法十六讲》姚梅龄著
此书从脉率,脉律,脉位,脉体,脉力,脉势六方面探讨了脉象分类的客观依据与指感特征,便于掌握。同陈老此文谈脉诊很像,以脉象形成的病理代替了传统脉象主病,并且根据不同机理在临床上出现的概率进行大小排序;书对脉诊的操作顺序介绍详备,并有清晰多幅彩图说明脉诊的姿势。此书为江西的中医临床大家姚梅龄所著,可以说很实用,作者也十分诚恳实在,对于脉诊中许多玄妙的方法也直言自己曾经尝试但失败的经历,脉诊的学术特点与中医诊断学一脉相承,易于学习。
《脉论—二十年后方为医》王敬义著
此为成都医家王敬义先生所著,作者潜心脉学二十年,花五年时间著成此书。此书特点在于脉诊讲的极其细致,并且每个脉象在寸关尺不同部位不同深度代表的不同临床病理意义分析的很清楚,也附有切合实际的方药治疗方案,此分部精细脉诊的详细是前几书所不具有的。此书将三部九侯细分为三部十五侯,人体脏腑器官组织分属到不同脉位上,每个寸关尺部位每个脉象的学习感受要点皆有详述,每种脉象对应的经典古籍论述亦有摘录,脉象及所罗列方药较适合成都地区病患特点。此书优点在于细致,缺点却也在于过于细致,学习内容过于庞大繁多,初学者整体学习难度很大,建议先学前面的经典脉学书籍,有整体印象再看此类精细脉诊书籍以作提高。
《心有灵犀一脉通—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寿小云著
此书奇特在用脉诊可以诊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疾病,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书中的脉象体系与传统的寸关尺浮中沉三部九侯不太一样,是作者自我总结了各种心理情感活动对应在脉象的反馈点和特殊的脉体震动等感触。比如对于肝郁的脉象就认为不仅仅是弦脉,也可以不弦,真正的特异是一种手感酸麻不适的感觉,像手握石块在玻璃上划时的感觉,还有生气、发怒、内心痛苦、心烦、恐惧、心理创伤、悲伤、嫉妒等脉象。编者个人体会此书缺点在于,很难以体会作者所述的种种较细微和主观的脉象体验,但也可供参阅以开阔眼界。
《任之堂脉学传心录》
此书为民间中医余浩所创任之堂的脉诊书籍,特色在于语言朴实,内容简单易学,不着眼于二十八脉等传统脉象细分诊断,而着眼于人体一气周流,强调对脉的整体气机出入的感受,对于脉势的上越、下陷、中郁叙述详细以及方药联结紧密,其认为初学者学脉当先学会辨认其自创的“郁脉点”,郁脉为诸脉之首,总而言之比较推崇以人体气机圆运动的理论来构建脉诊体系,通过脉象感受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原因,再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比较有特色,可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