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靖超 上海报道
对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来说,其中一大看点便是首次设立科幻电影周。鉴于上影节为当前华语地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此举可看出中国乃至整个华语电影行业对于科幻电影的重视。
上影节期间,多位电影行业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所谓重工业电影、硬科幻电影的实现需要非常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其中涉及的大量数字资产、视效制作等前沿科技也直接推动了电影工业化的进程。可以说,科幻电影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代表了背后的工业化和科技方面的硬实力。
“当时我们工作的时候,会从现实世界的前沿科技出发,来丰富以前有点落后的科幻概念,让它和世界更加相符,同时创作一些科幻的概念,满足电影本身所需要的世界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他们也会相信其中发生的故事,这是我们最开始创作的主要逻辑。”《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崔原豪说。
特别是在ChatGPT影响下,在《流浪地球2》中,强大的人工智能MOSS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随着ChatGPT的出现,现在看过去一些经典人工智能影片,其中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能是因为电影主创并没有看到当年的前沿进展,导致他们的想象力过于保守。”崔原豪表示。
代表作不应只有“流浪地球”系列
“这些年中国做科幻电影,而且做成的导演,除了今天露面的数位之外确实不多,所以这是个问题。”在科幻电影周期间,《流浪地球2》监制王红卫说道:“我们特别希望有更多导演、更多公司和观众去支持科幻片,才能让这个类型真正成长起来。”
记者在上影节期间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目前制约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一大因素是风险较高,这也导致许多投资方顾虑重重。
众所周知,投资电影项目的风险较高,一部成熟的电影作品,从开始筹备到最终公映,往往耗时在三年以上,对于科幻电影,尤其像“流浪地球”系列这样的硬科幻作品,还涉及视觉特效、实景搭建、改编版权等,并且剧组庞大,日常运作也更加考验导演、监制等核心主创团队的能力。据导演郭帆透露,拍摄《流浪地球2》时,剧组规模一度超过2000人。以上种种特点,往往会增加科幻电影的成本,加上投入周期较长,使得投资回报更加难以预测。
于是,在《流浪地球》第一部和第二部上映后,影视行业对建立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呼声愈发强烈。
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其中就提出:“‘十四五’期间,电影科技能力将显著增强。国家电影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电影科研成果更加丰富,电影工业化基础更加牢固,特效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影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健全”。
特别是在最近半年,以ChatGPT、Midjourney为代表的AI应用对多个行业造成了深远影响,这也让国内电影人看到了建立电影工业3.0、弯道超车好莱坞的可能性。
“通过今天的技术和应用,我们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协作,让工业化达到我们之前不可想象的一个程度,甚至说是万人级别乃至更大规模的一个协作,而且还不是在现场,是在线上,加上更细分的整个流程设计,包括统筹规划、人员安排、全球工种的分布等,可能都会通过新的技术可以去完成。”郭帆说,“前段时间,在《巨齿鲨2》宣传的时候,跟出品方华纳兄弟的老板也在聊,他们对人工智能也觉得确实有挑战,但可以看到,好莱坞也不清楚应该怎么面对,所以我们与好莱坞反倒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是有可能弯道超车的。”
“科技能够降低一些科幻电影的制作成本,投资人们有更多的信心把资金放在这块,或者在电影出来之前,可以让投资人们看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在项目中做更多的动态预演的工作,这样增强了大家的信心,也控制了一些风险。”微像文化CEO张译文说。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CG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电影视效工作室专业导师穆之飞则表示:“为什么建议投资方都来投科幻电影?我们不光会有娱乐的产品,更能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
参考坐标不该只有好莱坞
科幻电影不仅与所处时代的前沿科技发展水平有关,拍摄制作所在国是否拥有一套成熟完善的工业体系也是一大关键因素。其中,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体系的特点,如总体设计思路、外观、用途等也会深刻影响其出品的科幻电影的世界观的设定。
“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比较早,并且也更加商业化,所以他们形成汽车文化的时候,就会在他们的电影里反映出来,比如《普罗米修斯》《Mad Max》等影片把汽车外观设计得很好看、很酷。”《鬼吹灯之寻龙诀》《封神三部曲》《哥斯拉:怪兽之王》概念艺术家和艺术指导徐天华说,“但我们也注意到,西方观众对中国以及苏联的很多工业设计也很感兴趣。”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也认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电影美学的重要工具。“其实在很多国家,科学界和电影界有着非常好的交互往来,好莱坞用了很长的时间,使科学真实性成为影响电影美学的重要元素。基于此需求,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8年成立了科学娱乐融合的项目,专门向好莱坞输送科学顾问。项目成立至今,已经给数千部的好莱坞电影、电视剧提供了科学顾问。近几年进入中国放映的90%以上的电影,幕后都有美国的科影融合,有很多科学家在幕后。”
因此,中国电影行业想要拍摄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不仅需要从本国的前沿科技中汲取养分,也需要结合本国特点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幻美学和世界观体系。在上影节期间,不止一位国内的电影从业者表达这样的观点,即中国的科幻电影不需要用好莱坞的影片来作参考论证,而是要立足于本土文化。
实际上,中国的科幻电影在此前做过相关探索。早在1938年,一部名为《六十年后上海滩》在国内上映,讲述了两个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人穿越到60年后的上海,对60年的上海进行了一番想象般的场景描述。虽然距今已有70多年,但该片涉及的时间穿越概念,如今依然被国内外的影视剧公司广泛应用。
“谈到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品。参与者都会知道,它背后用的这些技术团队都有特别大的变化,那就是本土化的过程,我相信这个趋势、这个方向一定是未来进一步从文化出发,然后用自己的工具建立自己的科幻体系和中国式的科幻美学。”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中国影视技术学会高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平说。
内容不仅限于航天宇宙
从现有的国内外科幻电影内容来看,航天飞行、宇宙探索是数量占比最高的内容题材,其次是人工智能。除了科幻电影之外,在科幻文学中,航天宇宙、人工智能也是占比最高的两个部分。甚至在部分观众的心智上,科幻电影与航天宇宙、人工智能为主要背景的电影画上了等号。
“大家真的不用都盯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领域,有数千个科学领域在等着大家,比如量子调控、意识起源、星系演化、单光子记忆改写等都有无数的故事和未来可以去写。”林育智建议,“当你真的手头有项目,当你们需要科学顾问的时候,科影融合专委会的诸多成员都能给大家提供帮助,我们也愿意在科学界和影视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力所能及的力量,让大家完成科学电影和科幻的双向奔赴。”
崔原豪也表示,其实在很多领域,有很多人默默做的一些前沿科技,大众并不知道,这也会导致包括观众、电影人、影视公司高层并没有朝其他方向去想象。
除了当前聚焦的科技领域相对狭窄之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科幻电影的本质仍是一部电影,电影的核心在于人与其中的情感连接,因此科幻电影也可以将挖掘的题材与方向放在科学家群体上面。
“今天AI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仍然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但还有一些新技术没有被现在的创作者深度关注到,尤其是我们国家做得很强的一些方面。”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认为,“中国今天的技术发展是绝对的富矿,值得研究的方向非常多,而这里面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又非常新鲜,科学家已经不再是过去刻板印象中的科学家,他们也非常活泼、非常有趣,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讲的科学幻想故事也是越来越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