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900+|阅读预计需要8min
文|刘改(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在很多的情感困扰中,当事人都陷入了如下困境:
我选择另一半的要求特别多,既希望对方积极上进、事业有成,又可以时刻关注我,只对我一人好,我情绪不好时可以第一时间给我 安慰和支持,这样的人很难遇到,所以我一直单身......
我对我的男(女)友不太满意,他虽然对我还不错,很懂我,成天嘘寒问暖的,但是就是收入上一般般......之前的男(女)友工作上发展得不错,但是都没时间陪 我......年纪到了总要找一个,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了......
我老公(老婆)是我遇见的最完美的人,名校毕业,工作能力特别强,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我特别害怕Ta离开我,以至于最近情绪特别不稳定,在Ta面前还不敢表现出来......
图/《东京女子图鉴》
以上的情况,不论是因找不到完美另一半的单身困扰,还是一直对自己的另一半总是不满意,更甚至是主观上因对方的“完美”而产生的担心,都缘于这样的无意识需要—— 因为你完美,我是你的一部分,所以我完 美 。
在每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理想化需要——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完美的,可以随时满足我的需要,我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可以做到......
从客观上说,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人的自信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与“理想化”父母的互动、内化,最终形成了我们的自体“理想极” ——有清晰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价值感,对于焦虑、害怕、挫折、悲伤的有较好容忍度,有更大的探索世界的勇气和确定感。
图/《 东京女子图鉴》
那么,这个“理想极”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会停留在追求完美关系的阶段呢?
婴儿在生命最初时,会处于 “全能幻想” 状态中,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婴儿试图创造一个完美的自我体验,凡是被经验证明是好的、愉悦的、完美的就属于内在的,而坏的都属于外在。
然而,对于婴儿来说,“失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婴儿需要一个全能完美的形象,试图恢复失去的幸福状态 , 这个全能完美的Ta往往是父母,通过将父母理想化,并感受自己是Ta的一部分,来确定自己是完美的,而这个“理想化的父母影像”是有助于一个人“理想”的形成的。
图/Pinterest
形成对“理想”概念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探索未知的现实世界时,婴儿开始会认为“妈妈是永远在的,她是可以永远理解我、保护我的”。但是现实中 “恰好的挫折” 的发生(妈妈不可能一直在,或者妈妈也有能力不济的情况),使婴儿慢慢发展出的想法是 “妈妈可以理解我、保护我,但是不可能永远在”。
在这时,婴儿的精神结构也随之发展——将妈妈带来的安抚、情绪调节及适应功能内化, 最终形成“我可以理解我自己”的自我安抚能力, 也不断有了确定感与自我稳定感。
而在自我确定感增强后,婴儿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父亲的激励与榜样,懂得自己也要像父亲这样, 通过内化父亲的力量与形象,而有了明确的方向感和目标感。
图/ Pinterest
理想化客体丧失带来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创伤性地丧失理想化客体(例如和父母突然分离),或者父母不能准确适当地回应婴儿的需求 , 婴儿就不能将母亲的安抚和父亲的形象良好地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也就不能获得自我安抚能力和确定感。
他的精神依然固着在对 “理想化父母影像” 的追求上 ,而他的人格将毕生依恋特定的客体,即要寻找一个“全能完美的”情人。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不仅是丧失理想化客体会阻止内化过程发生, 父母的过度保护、即刻满足儿童的需要,使儿童无法经历“恰好的挫折” ,内化过程同样无法完成。
图/Pinterest
还值得一提的是,被“完美情人”需求困惑的人,往往伴随着其他心理困扰,问题发生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儿童早期
如果其 生命早期的照顾者(往往是母亲)有缺失或照顾能力上的缺陷, 使婴儿的自我安抚、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婴儿的自尊容易受外界影响;
2. 儿童中期
如果 父母过度焦虑和保护 , 儿童可能会有着比较好的学习生涯和成绩,但是在步入社会后,容易在面对工作压力和遇到挫折时全面崩溃;
3.儿童晚期
如果儿童在稍晚一些遇到 理想化客体丧失(往往是父亲),或父亲的男性气概不足的情况,往往使一个人缺乏方向感与目标感,常常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 , 在人生关键问题上总是需要他人帮助做选择,即使自己做出的选择也无法笃定与坚持。
图/Pinterest
“理想化”问题的临床治疗
对咨询师的理想化,属于咨询中正性移情的一部分,几 乎存在于所有的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会认为咨询师是无所不能的,是完美的,这种理想化在咨询前期可以帮助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但是对于有内在心理结构问题的“完美情人”来访者来说,咨询中的“理想化”并不是这么简单。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可以依照理想化移情发生的时间,及其形成后再修通的时间区分为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来访者会害怕和排斥将咨询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化移情对象 (将咨 询师想象为童年的“理想父母”),一方面由于这种移情可能会唤醒来访者童年被父母拒绝的痛苦记忆,另一方面对咨询师的认同和移情会让来访者下意识产生害怕失去自我的焦虑感。
第二阶段,就像婴儿内化自己的父母那样,来访者逐渐将咨询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化影像”并内化这个影像,弥补童年未完成的“理想化内化”过程 。
随着咨询进展的推进,咨询师会将来访者对自己的移情慢慢转移出来,来访者能够慢慢意识到咨询师并不是全能完美的,这时修通开始启动,来访者也开始成长。来访者在感到安全的环境中逐渐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建立自我确定感和方向感,最终获得成长。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Westberg, H., Nelson, T.S., & Piercy, K.W. (2002). Disclosure of divorce plans to children: What the children have to say.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4, 525-542.
Saposnek, D. T. What should we tell children? Developing a mutual story of the divor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diate.com/articles/falleditorial.cfm
Sedacca, R. 6 must-tell messages to prepare kids for your divor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inlinedivorcemediator.com/healthy-divorce-blog/bid/296465/6-Must-Tell-Messages-to-Prepare-Kids-for-Your-Divorce
Herrick, L. Guide to telling the children about the divorce, Retrieved from http://lisaherrick.com/separation-and-divorce-work/guide-to-telling-the-children-about-the-divorce/
一名互联网运营决定去做心理咨询师
爱只会让我受伤,是吗?|弗洛伊德从“自恋之爱”谈起
做个“60分妈妈”后,我快乐多了
13个只有高敏感人群才懂的烦恼
👇戳
点亮 “ 在看 ”
允许不完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