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文绉绉地来说,就是困顿不见,疑惑不见,警觉不见,顺其自然。
简单来说,人生就如一场美梦,但终有梦醒时分,醒来时心里才有所警觉;原来人世间所有往事,都能与自己梦一一对应。到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梦一场,所以我们特别喜欢陶渊明的洒脱不羁,笑话胡安定的愚昧不觉。
人生太多执念于自己喜欢的物,太多执念于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之感。所以, 我们一生,花了很多的时间,都是用在破执上。当有一天,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变得圆融通达时,我们就彻悟了。
我为什么要这样的理解,看看诗中的两个人物:一是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物;这五斗米,就是当时他做县令时的俸禄。诗人不执迷于官场,不为声名所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食其力,要得就是身心旷达。
而另一个人物胡安定正好相反,一个著书讲学积极入世,迷恋官场的人物。据传,他曾与孙复、石介讲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有"平安"二字,不拆阅即投涧中。现五贤祠旧址东有"胡安定先生投书处"刻石,称投书涧。后执教太学,四方之士来学者,学舍竞不能容,以太常博士致仕。这是不近情理的,所以也遭到了一仕人的非议,比如这首诗,就把他当作反面教材。
不过,我比较喜欢他提出的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他过能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这是难得可贵的,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从这首诗要表达的背景来看,作者当时有消极避世的思想,可能与当时的官场有关!但是,作为我们人生来说,对自己要有基本的认知:人生如梦,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必过于较真;否则,我们做得也是恶梦,留下的也是痛苦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