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自慰和吹牛逼》

时间:2022-04-18 01:59:09 热传 我要投稿

吹牛逼本是件极肮脏粗俗的事。

每过陋巷小酒馆,常见三五粗黑大汉踞案大嚼,劣质酒喝到快从嗓子眼冒出来,解开衣领露出几茎黑毛,兀自指手划脚唾液四溅。不用说一看就知道,他们正干着吹牛逼的勾当。

但我对那些吹得精致,吹得很有技术含量的牛逼却很激赏。大陆的吹牛逼高手是王朔,台湾是李敖。

李敖的代表性牛逼是“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还有比如:“想找个人佩服一下时,我就去照镜子!”“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朋友,二是我不能坐在台下听李敖的精彩演说。”

朔爷说:“我没人教过我,谁敢教我?没人能教我,现在活的人没人能教了。就文字美而言只有《道德经》能跟我比。《诗经》都未必及,《诗经》那个话都不如我那个好的段落那么精粹,就敢吹这牛逼。”

再如,“没写完都比你们丫写得好……给丫(指他自己)关起来,判20年徒刑,那他就最损写出一《飘》,一不留神就是一《红楼梦》。”

和勤劳善良勇敢一样,吹牛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更是不乏极善吹牛逼的人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牛逼。

孔子被匡人包围时,还不忘吹一把可能是生命最后的牛逼:“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子罕》)”俨然把自己当成文王道统的正牌接班人。

孟子离开齐国时心里郁闷,为纾解心中不快,也吹一个著名的牛逼:“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果真是亚圣,吹牛逼的口气都跟孔子神似。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这是假谦恭,真自许,真是割了小鸡鸡还不忘吹牛逼。

谢灵运也曰过:“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个牛逼吹得极其谦虚又极其骄傲,精彩极了!

大人物们吹过的牛逼太多,举不胜举。不过,这些吹的牛逼能够流传到现在,也说明他们确实有相当的吹牛逼资本。海量的吹过大牛逼又啥大事都没干过的人早就不知道死哪儿去了。

有时,我也奇怪,我为什么就特别留意这些精彩的牛逼,喜欢这些爱吹牛逼的人?仔细想了想,除了本身确实生性粗俗品位不高外,是因为牛逼中蕴含着人性的真实。

人生在世,首要的心理条件就是要肯定自己,悦纳自己。一个人混得再差往往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优越感——自己发自内心恶心自己的人早拿根绳上吊了。吹牛逼正是这种内在的心理需要的外在的言语上的表现形式。

而且据我观察,中国人最喜欢吹牛逼。(我得出这个结论是必然的,我还没出过国,也没跟外国人交过朋友。嘿嘿!)那是因为我们又是个特别吝于真心赞美别人的民族——别人都不夸我,我就只好亲身上阵了。自己夸自己,就难免要加料加量了。于是,一个个光芒四射的牛逼就这样诞生了。

予岂好吹牛逼哉?予为了心理健康不得已也!

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把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阶层搞成了虚伪透顶的一群人。其实个个牛逼烘烘眼高于顶,但憋在心里不好意思说出来,几乎憋成内伤。这时如果有人帮你,把你本人不好意思吹的牛逼替你吹了出来,你是不是必然由内伤到巨爽?

吹牛逼是自己拍自己马屁,拍马屁是帮别人吹牛逼。二奶只是满足了领导的肉体,替领导吹牛逼的人则抚慰了领导的心灵——这也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牛逼高手单凭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就能迅速上位的原因。

别人帮你吹了,你爽是爽了,还要装谦虚——脸上的笑早就绷不住了,嘴上还要客套几句,什么“哪里哪里”“过奖过奖”“岂敢岂敢啊”,等等等等。你负责夸我,我负责谦虚,真是中国人百演不厌的恶心戏码。西方人在这点上就真实得多——你夸他,他不会否认,只会说“thank you!”表示谢谢你的马屁。

无人吹捧,于是亲自上阵大吹牛逼的人在我看来,就太可爱了。他们并不掩饰内心的真实需求,自己动嘴,让心灵丰衣足食——吹牛逼是精神上的自慰,自慰是肉体上的吹牛逼(你自慰时想到的人注定是你这辈子都碰不到的人,不是吗?嘿嘿!)。他们不虚伪,他们很率真,在大吹牛逼的那一刻,他们卸下了自己披了那么久的沉重矫饰,如此动人而投入地赞美自己……

正在吹牛逼的人,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