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2号探秘人
编辑丨2号探秘人
在工业生产标准化的今天,演艺圈的“标准化”也越来越明显。
最早,我们演艺圈是 按照德艺双馨的标准 选演员,这些演员都是票房的保障,所以那时出现了陈道明、刘德华这样实力派的演员。
现在, 却变成了“唯人气论” ,不管演技如何,只要你有名气,就会有剧本源源不断地找上门。
这也就导致了, 一些空有演技,却不为人知的实力派演员,苦苦寻觅也等不到一个好的机会。
而这些现象,就造成了演艺圈中明显的“固化”。
一、“头部”演员定型、“腰部”演员无戏可拍
大家都知道,雷佳音最近这几年的风头很盛,接戏接到手软。
而他的演技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在《人世间》中,他和周秉义吵架时,歇斯底里地连续两句“事实就该说吗”,像极了我们生活中,气到极致就只会重复一句话的样子。
这种细节的把控,很容易让观众入戏。
就是这样演技细腻有看头的雷佳音,在刚毕业时,居然有好长时间都接不到戏。
即便后来有戏拍,也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以至于我们基本没听过他的名字。
直到2017年,《白鹿原》《我的前半生》接连上映,我们才发现了这个“宝藏演员”。
和雷佳音拿着相同剧本的,还有“老戏骨”张嘉译。
同样的科班出身, 同样地毕业即失业,苦苦挣扎十年之久。
直至2009年的一部《蜗居》,才被人们熟知。
尤其是他因病而导致的走路习惯,成为了他的一个标志,至今都还有人在模仿。
在出名后,他才有机会,在剧中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
直到后来,哪怕他不化妆,只要出现在荧幕上,大家总能从他身上,找到生活中的影子。
由此可见,即便是一个好演员,想要出头也是“难上加难”。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不知道还有多少“戏骨”,在等待着一个不确定的机会。
他们有可能一朝被发现,从此跻身“头部”,再也不用为没戏拍发愁。
而更大的可能,则是热爱的火焰被磨灭,最终悄然退场。
二、演员身份固化
由此可见,不知何时起,演艺圈中,已经开始出现“演员固化”的现象。
“头部演员”就那么几个,当大家打开电视,看到的永远都是那几个人。
1、主角永远是主角
就拿雷佳音这个例子,在他成功跻身“头部”之后,找上他的基本就都是主角。
戏骨圈子里是这样,流量圈子里也是这样。
前段时间,郭晓婷在两部剧中的配角都特别出彩。
《与君初相识》中,她饰演的“疯批美人”顺德仙姬,将人物拧巴的性格,诠释得淋漓尽致,在网上掀起一阵讨论热潮,风头一度盖过主角。
《苍兰诀》中,她饰演的“赤地女子”,坚强又隐忍,为了大义,两次牺牲自己。
从一定程度上说,《苍兰诀》中,郭晓婷的演技是超越主角的。
然而在采访中,她面对大家的夸赞,只是无奈地笑答: 演技好有什么用?
和她同阶段的演员,有资源的早已成功跻身一线,成为霸屏女主。
假如现在有一个古偶剧本,根本不用想,女主不是杨紫就是热巴,往下有赵露思和鞠婧祎,往上有赵丽颖(已转型)、杨幂。
这些“头部”演员整年忙到“像陀螺”,而“腰部”演员,还要担心是否“吃了上顿没下顿”。
2、配角永远是配角
而配角,就好似命运被提前写好一般,不管演技再好,没有“主角相”,就始终是配角。
演员刘琳的演技,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早年在《父母爱情》中,将啰嗦朴实的农村妇女江德华,演得出神入化,就连导演孔笙都忍不住夸赞。
之后,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知否》中,颇具喜剧色彩的“大娘子”。
身为大家闺秀,却丝毫没有大家闺秀的样子,做事冲动、易怒,动不动就“花式怼人”。
这本该是让人不喜的角色,却让她演绎得呆萌可爱。
在2020年时,刘琳又出演了《隐秘的角落》中,那个控制欲极强,甚至有些偏执的妈妈“周春红”。
其后, 她就成了“妈妈专业户”, 在《乔家的儿女》《觉醒年代》《中国医生》《天才基本法》等剧中,都无一例外饰演妈妈。
而这些母亲,要么就是啰嗦不停,要么就是偏执、控制欲强,要么就是“怨气冲天”。
时间久了,即便是“演技派”,观众也看腻了。
角色同质化不说,空有演技,却没有成为主角的机会。
好在最近播出的《爱的二八定律》中,刘琳终于不再饰演母亲,转身成为一位名利场上的女强人。
在一些演技的细节处理上,她比主角杨幂更出彩。
但,即便刘琳部部演技精湛,却仍是配角。
同拿配角“剧本”的,还有演员王骁。
还记得《三生三世》中,“搞笑担当”司命星君吗?
王骁将这个“工具人”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充满活力,虽然是个配角,却被他演出满分的效果。
《流金岁月》中,他是精明帅气的房产销售杨柯,被观众亲切称为“最想得到的好上司”。
《巡回检查组》中,他是忍辱负重、悲惨的沈广顺。
然而演技备受好评的王骁,至今都没有一部,能让他走红的“主角戏”。
更甚至,他和刘琳一样,出演了许多“底层小人物”的角色,这些角色,或多或少,都有那种插科打诨的感觉。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田雨、丁勇岱、杜源等等。
我们总能在不同的剧中,发现他们的身影,即便是戏份不多的配角,也总是能演绎得出彩。
而对于整个剧来说,用他们基本不会有错处,甚至有很多时候,他们的气场都能盖过主角。
但可惜的是,他们在剧中永远都是配角。
3、角色同质化
如果打个比喻的话,从前的演艺圈, 就像是一个“小作坊”, 虽然有些时候,会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但也能塑造出更多可能。
而现在, 演艺圈更像是一个成熟的“标准化工厂”, 演员们被打上各种标签,需要的时候,就翻找出来,组合打磨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就像初见惊艳,再见乏味的靳东。
在《伪装者》的时候,几乎完美的人设,加上他出彩的演绎,让人一眼记住了这个“干部风”演员。
但是,在后续的资源中,靳东清一色的精英人设。
每次在电视中见到他,都是西装革履地形象,不是穿梭在各种高档办公楼,就是端坐车中,在去办事的路上。
角色、造型雷同到,根本分不清在哪部剧中,观众不仅产生审美疲劳,还极易“串戏”。
作为演员,也非常容易在“千篇一律”的角色中,不自觉地陷入“演技套路化”中,发挥稳定的同时,也不会过于出彩。
同样陷入这样尴尬境地的,还有女演员袁泉。
从《我的前半生》开始,她就一直陷入“女精英”的设定里。
《中国机长》《相逢时节》《玫瑰之战》,这些剧中的角色虽有细小差异, 但说到底,还是“美强惨”的雷同人设。
那一头短发,那坚毅又隐忍的眼神,几乎成了她的标配。
而这些并不能全怪这些演员,毕竟很多时候,事情并不会按他们的想法发展。
就这样,他们身上被打上标签,放入“仓库”,有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顶上,同理,配角也是。
这样“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剧,大大减少了出错的概率。
但他们或许忘了,观众是会疲劳的。
三、角色固化的背后,更糟糕的事正在发生
演员被“固化”设定后,哪怕演技再好,也很难在有限的“圈子”中突围。
失去良性竞争之下,久而久之,他们也只习惯于自己的“舒适圈”。
以至于成为被大家吐槽“不思进取”的演员。
就例如那些流量演员们,在偶像剧和古偶剧中, 一些人成为了各种“专业户”。
虐剧古偶的主演标配:杨紫、成毅。
古偶甜妹主演:赵露思、鞠婧祎、虞书欣。
古偶将军男主:任嘉伦、吴磊。
还有很多,我们眼熟却叫不上名来的配角们。
而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很多,演技方面的争议,常常被吐槽。
事实上,即便他们被骂得很惨,在演技上仍然是“原地踏步”。
这原因无外乎两个:
1、常年剧组无缝对接,根本没有休息时间,更别说磨炼演技。
2、哪怕他们演技差,只要稳住自己的粉丝,把自己的位置稳住,就不担心没戏拍。
而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拍戏的目的,本就不是因为热爱:
趁着自己还有流量、有知名度时,疯狂接戏,争取利益最大化。
四、一些对演戏真正热爱的人,却惨遭抛弃
除他们外,还有一些演员,不甘被“固化”,想要突破自己的标签时,却失去了原本的地位。
就像我们都熟知的“戏骨”李幼斌,在《亮剑》之前,他的角色还比较多元化。
而在《亮剑》之后,大量的军旅题材找上门,意识到自己表演技巧逐渐“固化”的李幼斌,决心转型。
然而拍了很多年代剧之后,却没再溅起大的水花。
有同样经历的,还有《人民的名义》中的吴刚。
而他们的“落寞”,是娱乐圈的“悲哀”。
结语
总体来说,演员被“固化”,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
而越是作为“挑大梁”的主演,在表演上的探索空间就越小,甚至不如配角。
为了保证“收视”,剧组更喜欢选择这些“安全”的演员。
这些“标准化”的问题,已经成为演艺圈的一块“顽疾”,而这个“顽疾”的整治,已经刻不容缓。
对此,你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