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宋高宗真的是昏君吗?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支持岳飞北伐?

时间:2022-05-08 17:36:31 热议 我要投稿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宋高宗是不是一个昏君,可以肯定的说不是。为何这么说?请看我的理由。

首先是宋高宗曾经在第一次汴京之围的出使金营,表现突出。那时的他,面对敌人的威胁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很对得起他的王爷身份。而且,他还和擅长骑射的金国人比赛射箭,不落下风,以至于金国人后来觉得他根本不是北宋的王爷,而是将门之子冒充的!可见这次出使,康王赵构何其英武。

其次,请看高宗时期南宋的经济状况: 先看自身农业。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推行经界法,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开始,逐渐推广至两浙,再推广至诸路。其具体措施有﹕以乡为单位丈量土地,辨别土色高低,均定苗税;造鱼鳞图﹕保各有图,大则山川道路,小则人户田宅,顷亩阔狭,皆一一描画,使之东西相连,南北相照,各得其实﹔然后合十保为一都之图,合诸都为一县之图;规定“南逃汉人(归正人)可以在朝廷领到耕地,再贷款买到耕牛,本金八年还清,前三年免除租税;一无所有的流民(被虏之家)则可以在朝廷贷款,去买种子、买农具、安家置业,绍兴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赋,就是说,终高宗一朝三十四年,始终未对这些流民收取租赋。这种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人民对土地耕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

其次是对外经济:宋元时期是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此时南宋的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丝绸、茶叶、陶瓷。繁荣的海洋贸易给南宋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形成了所谓的“南宋大航海时代”。开创这一伟业的自然有经济和政治的整体大势作为主要因素,但宋高宗对这种经济采取的宽容政策也有很大的历史贡献。

最后看高宗个人的生活:在南宋局部和平之后,他提倡节俭,并且以自己为榜样,终年吃青菜豆腐,即使在元旦奖励下属时也是如此,这在历史上一定是史无前例的,是唯一一个这么节俭的皇上。他禁止全国各地上交供品,避免了毫无必要的孝敬。他的宫殿也非常小,包括大殿也就仅仅就十几间屋子。当然,他的节俭在建炎南渡初期有可能是被迫的,当时确实没钱。但是他能把这种简朴的作风一下保持几十年,这就十分难得了。所以可见,宋高宗并非昏君。

为何他会不支持岳飞北伐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宋朝整体对武将集团得势的恐惧。宋朝对武将集团的恐惧是承接自五代十国。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手中有点儿兵的人都敢起兵作乱,兵变和是啥皇帝是家常便饭,连宋太祖赵匡胤都是如此上位的。为了遏制武将这一非常大的不安定因素,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兵将相离的政策,严重的削弱了武将的实力。但是皇帝对武将仍然不放心,宋神宗时期的灵州大战,皇帝宁可任用为人浮夸的高遵裕也不用武将,导致最后战役先赢后输,留下了千古笑柄。

到了南宋时期,岳飞异军突起,手中拥有强悍的岳家军,独自北伐都能取得辉煌的战绩,而且得手后还频频和朝廷要补给要援兵。按照宋朝皇帝的传统想法,你岳飞这是不是要拥兵自重?真要是让岳飞北伐成功,那时的天下还是赵宋的天下吗?如此一想,高宗怎么还会支持岳飞北伐!

武将集团在北宋灭亡时的糟糕表现。刚才说到赵宋皇帝对武将的恐惧,这在金兵灭宋时期有三件标志性事件。

首先是常胜军事件,郭药师的常胜军是曾经金兵最恐惧的力量,但是由于郭药师是降将,一直被大宋的其他武将所妒忌。北宋宣和七年,郭药师和宋朝大将张令徽在白河共抗金军,张令徽不打招呼率先遁走,以至于常胜军溃散,郭药师被迫投降。这里可以看到,北宋军队外战不行,自己内讧倒是很熟练。

其二是姚平仲偷袭事件。第一次汴京之围时,本来朝廷通过拖字诀,已经集中了一部分勤王兵马,并约定了共同进攻的时间。而大将姚平仲狂妄自大,认为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摆平整个金军部队,于是向皇帝打报告提前进攻。结果一战下来大败亏输,暴露了其他部队的合攻意图,让北宋的军事抗金彻底陷入被动。这里可以看到,北宋大将狂妄自大,言过其实,哪个明白的皇帝敢依靠他们?

其三是苗刘兵变事件。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本来保护高宗逃跑的苗傅和刘正彦发动政变,诛杀了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他们的这一做法引起公愤,天下武将都派兵勤王,苗刘害怕,让赵构复辟,最后被韩世忠擒拿,在建康闹世被斩首。苗刘兵变,坐实了皇帝对武将有兵就反叛恐惧,进一步造成了皇帝和武将的离心离德。

这三件事情,可以说都发生在高宗赵构的眼前。目睹武将的拙劣,高宗怎么还敢把手中仅有的家底交给他们浪费?

宋高宗个人与皇族的政治博弈。这个问题要从高宗出使金营说起。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由于母亲韦贤妃不受宠爱,他从小也不受父亲待见。出使金营,说好听了是为了大宋挺身而出,说不好听了是为了在父皇面前博取眼球。由此可见,他和自己父兄的关系并不好。当他在第二次汴京之围时再次出使的时候,就听从了宗泽等人的意见,没有冒傻气的前往金营,而是留了下来。这种行为既可以说是为宋朝复兴留下火种,又可以说是没有完成出使命令。此时的他,将如何面对自己父兄?绍兴和议之时,宋钦宗曾经拜托宋使,让其对赵构说,只要迎我回去,我不会于他争皇位,给我一个郡养老就行。(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原话为:“先是,太母(高宗母韦氏)归自北方,将发,得与天族别。渊圣(钦宗)偃僵卧车前,泣曰:‘幸语示相归我, 处我一郡足矣。”)可见,宋钦宗还是想回来的,而且以他当时的境遇,居然还想和高宗要地盘!那他要是真回来了又会怎样呢?恐怕这是高宗赵构不敢想象的。

岳飞北伐的旗号是“迎回二圣”,想想宋高宗和自己皇族人士的尴尬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消极了。

而且这方面,还有一个官方的理由可以说:高宗赵构母亲韦贤妃深陷金国,如果宋朝执意北伐,也害怕金国人投鼠忌器。

岳飞的个人问题人们现在提到岳飞,总觉得他是道德完人,一心为国,身经百战,之位光复中华。但是,岳飞实际上也是有弱点的。他这个人,首先是政治眼光不好,在官场中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可以从绍兴七年的立储事件看出。那一年秋天,岳飞写奏疏建议立高宗的义子赵瑗为太子,结果被高宗一个软钉子给怼了回来,弄得岳飞自己也很害怕。在封建王朝,妄议立储本就是管家大忌,更何况高宗此时已经丧失生育能力,这时候立储无疑是扇他的脸。同时,还会让高宗有这样的想法:你岳飞北伐喊的是迎二圣,现在又让我立太子,也就是说在你的眼中,只有我赵构不适合当皇帝是不是?有了这样的想法,赵构又怎么会放心让岳飞北伐?

其次,岳飞任性使气,不给高宗面子。这个方面的主要事件是岳飞的庐山隐居事件。其实,这件事的错起先在赵构。也是在绍兴七年,刘光世自请解兵符。知枢密院事张浚是南宋为数不多的主张抗金的文官之一,他认为可以将刘光世的军队五万人移交给岳飞。赵构于是亲自下御札,让刘光世麾下王德等听岳飞节制。而且说岳飞就基本代表自己。但之后,赵构害怕岳飞掌兵太多,变卦不给了,岳飞觐见,赵构说要留这支部队保护都城,岳飞无言而退。后岳飞回去自请解军职,但是却带着军队留在庐山,名义是给母亲守丧。赵构为此很不高兴,后来甚至还对岳飞动过杀心。可以说,事情的起因确实是高宗的言而无信,但岳飞此时不给皇帝面子,难道不怕皇帝认为你有心割据吗?

由此可见,岳飞确实是极有才华的军事人才,但是在政治方面,他太过纯直任性,也让他失去了高宗的信任,进而便不再支持他北伐。

有了以上4点的说明,也就不难理解高宗赵构不支持北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