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当代诊脉名家、诊脉要害

时间:2022-04-23 09:08:10 热议 我要投稿

精辟!一位学了几十年诊脉的中医整理的当代诊脉名家、诊脉要害,胜读十年书!

今天

大约在三四年前的春夏之交,由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引荐,得以拜识周华青老人。

周老出身贫寒,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曾任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负责人、铜陵市副市长等职。几十年来,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和平时期,他孜孜不倦研习歧黄之术,很有心得。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周围同志看病,素有口碑;离休之后,他不享清福,却一心专攻中医脉学。据说他创造了一种图像诊脉法,极为灵验,一搭脉便可断病。

对此,我有点半信半疑。我学过一阵子中医,深知切脉非易。古人云: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辨乎哉!(古今医统大全)脉学老祖师王叔和早有话在先,叫做: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切脉确实很玄,玄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地步。周老不仅能快速切脉,而且据病绘脉形,编写讲义,开班授徒,搞得轰轰烈烈,其诊脉究竟如何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正好那天有光明日报科技部记者陈君、中医学院老师顾君一同前往。坐定之后,周老嘱我们稍事休息,以候心静脉定,接着便为我诊脉。他三指一搭,屏气静思,即刻脱口便说:你的膝盖有问题。我为之一惊。

半年前,我因髌骨粉碎性骨折动过手术,当时尚未完全康复,但在平地上走路是绝对看不出来的。我与周老素昧平生,他不可能知道我的病史。我心中暗暗称奇,表面上却未置可否,即请周老为陈君诊脉。不出几分钟,周老为陈君报出胃肠道等几种疾病来,我们这位见多识广的记者同志连连点头。

归途中,我与陈顾探讨周老的诊脉术。顾是行家,执言较为谨慎,他认为不能排除偶然性,必须有足够的病例,并且要作过统计学处理,才能下最后的结论顾君言之有理,我也有些疑虑,怀疑周老的诊脉是否羼杂了望诊的因素在内,但腿部外伤岂是面部望诊所能洞察的呢!陈君认为,周老视力不济,即使结合望诊,他的切脉断病也是很准确的了。

此后,我又去拜访过一次。周老毕竟年事已高,且听觉不灵,交谈不易,他所介绍的图像诊脉法我只听了一个大概。不久,他的儿子周秉山和弟子韦旱平将周老的一本油印讲义送来,那就是这本图像诊脉法的雏形。应当说,这本小册子是有独特见解的。它源于传统脉学,又有别于传统脉学。传统脉学“切脉之道,全贵心灵手敏,活泼泼一片化机,方能因应。此在平时讲求精切,阅历即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以口,实有此种境界。”(医醇虅义),周老将“不能宣之以口”的脉象用绘图方式表达,这种创新的勇气令人钦佩,我仔细体会他绘的脉象,有的几乎是传统脉象的“写意”,带有传统脉象的内在印记,也有的脉象,不结合具体病例是较难理解的,已收编在该书中的高血压、红细胞等脉象,可能实用价值并不大,但对初学者熟悉这种诊脉方法也许会有帮助。

无庸讳言,由于周老接触病例、病种的局限性,他的图像诊脉法所编入的病种还不多,此外,周老没有系统学过西医基础理论,对涉及的有些问题,讲的并不太清楚。这是要请读者明察的。作为周老的个人临床经验,不够完备,不够严密,也是难免的。我想,周老的这本小册子如果对进一步探索脉学有一点启发,这就是对作者最大的安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备急千金药方)脉学的研究正在深入。

据说有的研究机构已设计出新的一代诊脉仪,能客观描绘出各种脉象。这样描绘的脉象如能与特定的疾病相对应,那就为提高诊脉正确率、加快诊脉速度带来了希望。周老的图像诊脉法如能与这类仪器相结合,可能会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也便于推广了。此老脉学思路独特,可惜未见传人。

网上说:非常好学的传统中医上乘脉学《图像诊脉法》,比<金氏脉学>好学,容易掌握!周华青从长期实践中,将特定疾病的脉象用图象描绘出来,创造了这种图像诊脉法 ,这种方法对快速诊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内有图像诊脉法,临床用药原则,临床治疗大法,临床常用方,临床小验方。

2、李新儒

他推行波浪脉诊理论,发明了一种速成波浪脉诊对卡盘,该盘可使学者很快学会并掌握诊病方法。

3、金伟金伟先生

历经近30年的探索研究、数万人次的临床诊治,以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相关科学的知识和成果,以脉诊为手段,用数学为量化工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脉学理论——金氏脉学理论。

该理论可视为传统中医脉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全新的学说。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脉象的生理学、病理学和物理学的本质,详解了脉搏成因的动力学和脉动流量学概念,论证了脉搏是机体生理病理信息的载体,进而论述脉形动态改变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脉诊,对疾病的诊断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定性、定量和定位,且无损伤。它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5%以上,是对传统中医脉学的创新和突破。

金伟先生虽然是一位盲人,但其脉诊达到了85%的准确性!被国家人事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4、崔鑫伟

无学历的草根中医代表,确实有点功底,可能有特异功能。

他的实例说明中医并不是你看的书多或临床多就一定会技术精湛,而是还需要有一定的悟性。他讲究:在诊脉时应心脑具空,以感其型而外应其像。

提倡:应凝神内视,调节呼吸,待呼吸变为匀细绵长之鼻息时,心神亦会随之而安宁,此时在下指诊脉,方可收心手相应之效。他在指腹的运用方面比较好:以最敏感的指腹部位分成相等的若干等份如绿豆粒大小,然后在逐渐扩展范围使其满布整个指腹达到网状为止。

代熟练后熟记于心在使其恢复空白,在临诊时收发由心。他分为五部脉。把脉诊的三部延长到五部尺部下为膝关节;再下一个位置为踝关节。此两个位置以指腹的中间为点。寸部上(腕横纹)为头部。左侧为全身的肌肉骨骼,右侧为全身脏腑各组织。

肩关节在颈部略下的血管壁的两侧,肘关节、腕关节依次向下排列。把寸、关、尺三个部位视为整条脊柱。

他的新脉有:断弦脉、假革脉、半币脉、双刃脉等。他的肺的取位亦与人不同。肺癌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肺癌患者可以在此位置摸到血管的张力较为紧张,同时在此位置又可感到似有斜针在搏,略有刺手感。

肺气肿的患者在此位置所摸到的血管的张力紧张度极为明显,似乎有将突破血管而外出并且跳动非常激烈。而同时还会有炙手的感觉明显高出以上诸症。支气管炎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而支气管在此处稍沉取便可得之,患者的此处脉的张力有一定的紧张度及炙手感。

气管炎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而支气管在此处稍沉取便可得之而在顺势上推则为主支气管、气管,而气管炎的诊断则在气管位置的脉搏的张力紧张度的增加及炙手感。其余的也有别于传统脉学与其他人的诊脉部位。我去年整理了他的资料,很零碎,制成ppt,只完成了一半,因为学寿小云教授的课,没继续搞完。

5、黄家医圈

黄传贵的简易脉技脉诊是黄家医圈医学诊断的灵魂,它的诊断有五种方法,其中脉诊有1521部,今天讲九部:横单脉组,它定位的位置在桡骨突后缘,它是在寸关尺的尺部的后缘,然后这三个指头取齐、取平位于桡骨头后缘的桡动脉上。

脉分三层,上脉、中脉和下脉。上脉三指取齐、取平位于桡骨头后缘的桡动脉上,由上往下压,刚刚触到的脉叫上脉,然后由上往下压,压到三指下面没有脉通过为止,然后由下往上松放,刚刚通过的脉叫下脉,在下脉压力一半之处的位置所获得的脉叫中脉,这是三层脉的判定。第三是三层脉的应用,上脉管心、肺、肾,即三个指头中,上两个指头(食指和中指)管心,中指和无名指的这两点管肺,食指和无名指另两个脉动点管肾脏;再说中脉,指食和中指管肝,中指和无名指管胆,食指和无名指管脾;下脉上,食指和中指管胃,中指和无名指管肠,食指和无名指管膀胱。

两个脉动点之间的位置形成定位脉组,在横单脉位上主要根据脉跳动的强弱来判定,如何判定一个人健康、有病才以及病的轻重?如果两个脉动点之间动力一样,比如食指和中指在上脉处管心脏,如果这两点的脉动点跳动力度一样,说明心脏没病;若其跳动有差距,说明心脏有病.其病的轻重就看这两点之间的脉跳动的落差大小,差距越大,病越重;差距越小病越轻;没有差距没有病.在横单脉组上就是这样的简单办法。

6、王光宇

单纯依靠脉诊,就能推断出“浅表性胃炎”、“子宫肌瘤”……等精准结论!

一位行医40多年的老人,靠脉诊就能诊断出患者?部分疾病,准确性达80%以上!他在有生之年,亲自带教青年中医师,把独特而神奇的中医“精准脉诊”传承下去!

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第2版中首次提出了”脉度”的概念,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阐释。

有了这套书,哪怕通读或精读了,并不代表自己就能掌握了书上的本领,何况没有带进门的师傅指导,有些知识看了也好像又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有的与自身体会又不尽相似。我就像叫化子捡到银子又无纸包,肯了几天书,年纪大了看多了也记不住,干脆又把它束之高阁了。

1995年末,我大女儿怀孕了,让我切脉,也想辨男女,且看稍有出血是否有什么异常。我刚把完她双手的脉,还没讲,老伴就喊开午饭,吃了饭各奔东西。晚间老伴问我:“你替玉萍把脉怎没讲话?”我言:“你要开饭,餐毕她走了,我咋讲?”老伴又问:“结果怎样?”我也只说了两句:“好像怀的是儿子,但与正常孕脉又不一样,怎么滚来滚去,像滚珠脉。”

此后大家再未谈及此事,一个月后经西医权威人士多次诊断,多次B超检查才发现是“宫外孕”。当晚,我拿出《传世藏书》,翻出《濒湖脉学》,一条一条的对起我当时摸脉的感受,看到底是什么脉?看到涩脉项下主病诗:“.......女人非孕即无经........。(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子有孕既是胎病,无孕为败血)。”反过来又看前面:“涩脉.....短而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对!我感到的滚珠脉就是一止复来。

“宫外孕”不就是胎病吗?我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查书呢?早发现我女儿不是早就从危险状态解脱了吗?同时我又很兴奋,这祖宗留下来的脉诊技术确确实实是仍然能在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挥显著作用的实用诊疗技术。

书中那简洁的文言文再不是枯燥的文字、艰涩难懂的语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医先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由于认识上的飞跃,从此使我坚定的走上了研究脉诊的道路。

对涩脉的认知,也使我破除了对脉诊技术向往,但又有可遇不可求的悲观情绪,加大了自学、实践、提高脉诊技术的信心。另一方面濒湖脉学对涩脉的描述又发展了人们对涩脉的不同感受。原文: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三五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那么到底什么感觉才能简捷真实的确定涩脉呢?或者兼而有之?或者有些感觉并不正确呢?

我能去怀疑前人的感觉正确与否吗?下面一段李时珍就有他自己的见解:“涩为阳气有余,气盛而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我对李时珍对《脉经》的观点表示的反对是不能苟同的。

李时珍虽是我心中崇拜的偶像,读书时我还曾临摹了一张李时珍的铅笔画送给蒋亚光教授。然而我的实践证明,李时珍的结论似乎不对。因为顺动脉血流方向我最先和直接感受到的是涩脉初始轻慢到逐渐加快,最后似乎加重突停,接着是低烈度的不同程度的回弹。这种回弹,似乎是奔腾的水流遇到大小不同阻碍而反流,而随着反流距离长短可大致估计病情的轻重。

如点涩以下往往子宫肌瘤不大,或大多为输卵管阻塞。点稍涩时子宫肌瘤或者附件囊肿通常在2cm以下,稍许涩则在2~3cm等等。单侧点稍涩以上多为对应一侧附件囊肿,双侧脉均为点稍涩以上多位子宫肌瘤或少数为双侧卵巢囊肿,较少数患者同时有子宫肌瘤和双侧卵巢囊肿。

这种“一止复来”的脉感,让人容易感受且可初步探知病灶的大小,其他脉感就往往只能定性而难定大小,因此李时珍在体状诗中否认《脉经》“一止复来”是我不能同意的。

由于患者病情的长短,身体受损程度的轻重,细而迟的感觉有人并不存在。《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又是至理名言。因为涩脉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沉心屏气的去仔细搜寻是难以察觉到的。

似点点涩、点点涩程度的涩脉要真实的感觉到它,有时真让人有虚脱的感觉。此时还必须将同时按在寸关尺上的三指置于脉感最强处(总按)才能准确的感受。稍抬手指(举)就感觉不到了。由于这些感受,我制定了探知涩脉的手法:总按决定涩脉的脉度,单按决定涩脉的部位。

当然涩脉并不是只用来诊断妇科某些疾患,譬如心肌梗塞、脑部梗塞发生前后就有了涩脉的出现。例如我地某钢窗厂职工杨师傅,找我诊视时就有较重的涩脉出现,我叮嘱他服药后一定要同时检查血脂和血粘度,并注意检查心脏功能,否则存在突然心肌梗死之可能。

杨师傅服药五剂后因嫌中药太苦,放弃了治疗与进一步检查。一个月后的某天晚饭后,一边看电视一边洗衣服,待家人发现时他已因心梗死在沙发上。因此过细的探摸脉象往往能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天看百多人的中医或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中医先生”难以达到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有言:“观今之医........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联系现时又何尝不是至理名言。

另外,各部位癌症等等亦会在始发阶段出现涩脉,提前发现也是防治未病的必要手段,故我有“跟我学脉诊者,不能稳定的摸出涩脉,不予签订师徒合同。”在我的“学医做人参考准则中”,我定有“尊重专家但不要盲从,要作相应仪器实验检查,但不能迷信。”其缘由亦出于此。

精细的脉诊,有时比现代科学仪器检查并不逊色。很多我的脉诊发现的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被查漏,而后又查出就是明证。通过探索掌握脉诊,认真运用的结果在有些方面并不逊色于由人掌握使用的现代仪器和科学实验。我们没有理由在这些“科学”面前感到自卑。对于弦脉的探索也是我多年来不由自主的研究项目,从此项研究探索中,完善了先人的脉诊技术,并使之与现代科学的诊疗技术有机的联系和结合起来。

比如弦脉的研究,在我毕业后不久即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是一个书籍杂志出版极少的年代。按基本脉学书上对弦脉的描述简言之为弦脉主肝,而其对脉象本身的描述太简单。

没有老师指引,我根本感觉不到,切脉诊病那真是不可想象的,购到《传世藏书》也看不懂,哪怕能背下来也不明白其中道理,就和目前广大青年学生一样,感觉很茫然。

然而,好像我对脉诊的执著追究感动了上苍,我揣摩,我敢于伸出手来切脉,不断的摸,不断与临床上病人的不适感觉对照,终于我逐步摸到了一些规律。我对弦脉的认定,是从胃溃疡开始的。很多被西医检查出来的胃溃疡患者,因为我的一张胃溃疡的中药粉剂治疗而愈,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

我发现指压右关中取再略下压时,果然出现左右弹的现象,而右弹的感觉强烈者绝对是胃溃疡。但是有人右弹感觉并不是很强,而有胃部轻微痛感者,钡餐或胃镜检查多为糜烂性胃炎。

反之左弹(近心端)而右不弹者绝对没有胃疼感觉,这就使我认定了下述规律:

1.中取后指肚继续下压至恰好没有脉感时,大多病脉会出现左或者右,甚至双侧跳动,此时定为弦脉是可行的标准。

2.随着两侧轻重不同力度脉的跳动,病情轻重不同,甚至性质、病种也发生不同的变化。我认为这不同的力度就是将脉诊细化,标准向现代诊疗技术靠近,并能不断重复,被现代仪器、实验证明的关键。我试着为它定了一个名——脉度。

简单说吧,右关左弹为胃炎,很轻的点点弦、点弦多为浅表性胃炎,再重则为充血性胃炎,反之右弹者病情加重。在右关弱沉脉度在右点稍弦以上者既是胃溃疡。

在胃溃疡的脉度上单按时又同时出现涩脉,这通常就是胃癌病人的脉象了,这也印证了“大小单双有重轻。”这种研究所得来的结果极大的鼓舞了我的信心,触类旁通的去摸索、求证,进展就越来越快了。譬如说寸脉:“寸弦头痛膈多痰”。祖先们这简洁的文字,实在太精炼了,精炼过度到让我们后人找不到感觉去明确掌握的地步。但它又是粗糙的,与现代仪器、实验正确的结果比较,偏于简单化。

左寸右弦脉度在点弦以上时病人多有头痛的感觉,而左弦脉度再强也不会头痛。当左寸右弦脉度不重,但有涩脉出现时,头痛就一定会出现了,此时不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就是头部出现了占位性病变。另外,“膈多痰”则对应在右寸反映了,与左寸一样。“膈多痰”的现象,必须是在右寸右弦出现,脉度在点弦以上。

稍细划分,点点弦多为有咳嗽现象。“痰”有时有,有时咳嗽而不带痰。点弦时痰增多,但多在支气管炎或轻微肺炎状态时。点稍弦以上时大多就成了肺炎了。点稍弦及其以上脉度就会发现轻重不同的肺结核病灶了。在此脉度的基础上,若单按出现不同脉度的涩脉,轻者就有可能为肺癌的早期前兆状态,稍重则多已为肺癌。脉诊的探索是艰辛的,当获得逐步进展且为现代科学证实时,我又是幸福的。

我常常为没有机会系统学习中医,熟读熟记中医经典而沮丧,直到现在我也对熟读经典,出口成章的学院派的或家传的青年人丰富的中医功底感到羡慕。但同时我也为此没有“正规思想”的束缚,在脉诊探索中自由驰骋所获得一定的进展而庆幸。

7、陈志渊

以-昆仑天元脉,与浙江丝线脉为主。

此两种脉法的关部较低,即向下滑半个手指头的地方。传统指法在天元派法和丝线脉法经临床训练已改良,较简化。天元脉法:首先医者三指按寸、关、尺三部由浮中沉的力道逐渐往下沉按,再由沉中浮逐渐往上举,过程中不可松离。

医者感受脉中上下、来去、至止之信息。再由中指向下施力(由浮往沉部),关部按,而食指(寸部)、无名指(尺部)要浮部静待,感受中指关向寸、尺挤出的脉象信息。然后由寸、尺施力,关部接收脉来信息以察脉的转向,左、右、偏内、偏外,冲上、冲下、有无来回、有根、无根……等。

三个步骤诊脉时间约15秒,为一个单位,初学者亦如此训练,如掌握不到信息,需放手再重按。故脉象大多以平面者多。丝线脉法:与天元派法不同,现代诊脉亦改变成由寸、关、尺之三部慢慢齐压(由浮→沉)再(由沉→浮)部慢慢齐举,一个过程约15秒,来诊察脉象,捕获脉象变化,而且脉象大多以立体者多。

此两种民间传承的特殊古脉法只限于师承,真传虽有独到诊断方法,却鲜少人知。此脉学发展而来的“全息律脉法”和“九宫脉法”确有相当的实用性。

8、许跃远,男,中医世家。

早年研学西医,曾任某医院科主任、院长等职。中年发奋研究中医和脉诊,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首次提出了“脉人”理念,通过三指脉诊他可以清晰的感知病人体内某部位零点几厘米的结石、囊肿,芝麻大小的息肉、肿瘤等;通过脉诊,他对进行中但又未出现症状的脑梗塞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中不乏有CT没能诊断再经脑磁共振而确立的,其临床价值完全可与西医学的各种诊断仪器相媲美,精确神奇之处真令人折服。

《大医脉神》内容简介:大医上工者知未病也。谓:博极灵,自启思极。而鬼神将通,三指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盲之盾矣。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华夏文明,是人类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医学内涵。奇可等价于现代理化诊断,神则触脉知病,断人生死。

9、王敬义

1.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每个相合脉的脉理、推断出病理变化、推出临床表现、作出临床诊断。这样脉学便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真正地有机结合起来,再不是一盘散沙。

2.通过脉象分析,先作出西医诊断,然后使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再进行辨证论治。此前,尚无此研究。

3.首先提出豆实脉、尖峰脉、筋脉、颤脉、离脉、空脉、恶露脉等7个新的脉象。

4.在《脉论》里对颈椎病、腰椎病、胃病、糖尿病、心肌供血不良、心绞痛、心脏扩大、胆囊炎、胆石症、高脂血症、前列腺疾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疾病等等,都有具体的脉位归属和具体的脉象特征,著有《脉论》。

提出豆实脉、尖峰脉、筋脉、颤脉、离脉、空脉、恶露脉等7个新的脉象。有人认为《脉论》“离经叛道,”。但是,其脉学很实用。

10、寿小云

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期从事中医脉象研究。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脉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和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脉学文章。

11、趙紹琴

《文魁脉学》不错。

清代太医院乃全国名医云集之所,名医辈出。对后世影响深远者,首推赵文魁(1873-1933)。先生讳文魁,字友琴,祖籍浙江绍兴,家居北京十余代,代代业医,至先生已三代御医。先生自幼从其父赵永宽学医。

清光绪十五年(1890)入太医院,先后任肄业生、恩粮、医士、吏目、御医等职,光绪末年升任太医院院使,兼管御药房、御药库,受赐头品顶戴花翎。先生得众家之长,尤擅内科、温病,于脉学一道,致力最深。每临大证,多能应手取效,年届三十即驰名宫廷而任御医,终获头品顶戴,古来少有之殊荣。宣统出宫后,先生悬壶京城,患者盈门,活人无算。举国盛名,始终不衰。

本书是廿年前赵绍琴先生整理付梓的《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两部医著合刊。《文魁脉学》及《赵文魁医案选》今日已属难觅,而海内外求者甚众。脉学、医案密不可分,为了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此次合订为《文魁脉学与临床医案》。

脉学书籍目录总汇

1、黄帝内经

2、难经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4、脉经(晋·王叔和)

5、脉诀(南朝·高阳生)

6、千金方(唐·孙思邈)

7、太素脉法

8、察病指南 (宋·施发)

9、脉诀刊误(元·戴起宗)

10、诊家枢要(元·滑寿)

11、丹溪脉诀指掌(元·朱丹溪)

12、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13、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14、脉症治方(明·吴正伦)

15、医家秘奥(明·周慎斋)

16、诊家正眼(明·李中梓)

17、脉诀汇辨(清·李延昰)

18、诊宗三昧(清·张珞)

19、脉诀阐微(清·陈士铎)

20、医宗金鉴(清·吴谦)

21、脉理求真(清·黄宫绣)

22、洄溪脉学(清·徐灵胎)

23、四诊抉微(清·林之钧)

24、蔣氏脉诀真传(清·蔣氏父子)

25、脉义简摩(清·周学海)

26、脉简补义(清·周学海)

27、诊家直诀(清·周学海)

28、三指禅(清·周学霆)

29、脉诊三十二辨(清·管玉衡)

30、脉诀乳海(清·王邦傅)现代:文魁脉学与临床医案(赵文魁)

麻瑞亭治验集(麻瑞亭)

中医脉学研究(崔玉田)

脉诊(刘冠军)

脉学心悟(李士懋)

实践脉学(黄杰熙)

图像诊脉法(周华青)

脉学阐微(邢锡波)

中医脉学三字诀(肖进顺)

萧通吾脉诀及脉案(萧通吾)

脉学刍议(张琪)

中医微观脉学(许跃远)

大医神脉(许跃远)

中医脉学入门(蒋长远)

中医辨脉症治(向宗暄)

中医脉诊大全(朱进忠)

其他脉法:丹医秘受古脉法、黄元御脉法、张锡纯脉法、彭子益脉法、梁秀清脉法、王光宇脉法、太素脉学

《太素脉秘诀》的作者张太素(号青城山人),明朝人,生平不详。“珍本医书集成”本《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分上下两卷,总凡132篇,其中上卷86篇,下卷46篇,内容略显庞杂,但其中论脉之本仍不离《内经》、《难经》、《伤寒》、《脉经》、《脉诀》诸书,有裨于医家之处亦复不少。

正如民国董志仁在《太素脉考》中所说:“《太素脉》在可知与不必知之问。学者苟能淡泊名利,以济世为怀,则精研《太素》,未始非医术之大助。

若徒泥其迹而不究其道,殊非《太素》之本旨矣。”最开始知道太素脉是在《黄帝外经浅释》看到对于清浊之脉的解释:“中医对脉象的论述中,有二十四脉(《脉经》)、二十七脉(《濒湖脉学》)、二十八脉(《诊家正眼》)的记载,但均无浊脉的称呼,唯有《素女脉决》中有“脉清者为贵人,浊者难为贵人”的说法。

这里虽然将浊指为脉象,但未能说明其体象,但可以推测清脉脉体轻清细柔,浊脉之脉体重浊而粗大。”当时的这个《素女脉决》吸引了我的目光,觉得这个跟传统脉象不同,值得去一探究竟。

后来看到陶御风先生的《笔记杂著医事别录》有关太素脉的内容知道其实太素脉是有传承的,观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提及精通太素脉者有:胡重禮按《儀真縣志》:胡重禮,明初以醫名,尤妙太素脈。

20多年前,寿小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时,他给病人诊脉尤其用心。由于他善于脉诊,脉诊收集的疾病信息与他人不同,所以他的诊室叫脉诊专科门诊,慕名而来者不断,拥有大批“粉丝”。

寿小云在临床实践的同时,细心研读历代脉学著作,分析各种脉诊理论和方法,从中挖掘脉学精华,并吸收现代脉学研究成果,在脉学研究上提出了以病脉诊断体系和心理脉象体系为两大基本内容的脉学理论,开拓了中医脉学新领域。

构建脉象脏腑疾病诊断识别技术

在病脉诊断体系中,以《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脏器在寸口分布定位的模式为基础,以植物神经、神经—体液调节造成的寸口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为识别特征,结合传统28病脉涉及的心率、心律、心搏输出量、血液流畅度、血管舒缩阻力、脉搏力度、脉位、脉体等,构建了脉象脏腑疾病诊断识别技术,形成了临床实用的脉象诊断体系。

中医诊脉主要诊寸口脉。

但寸口的寸、关、尺三部脉的跳动并不是均匀一致的,某个局部可以明显不同于其他局部,如寸强尺弱、关细无力等。寿小云认为,凡是脉动有差异的地方就是独动点。独动点的异常搏动是对应脏腑器官疾病的反映,即中医“是动则病”的脉学理念。诊脉的关键,一是确立脉象与脏腑组织器官对应的候诊部位(脏腑功能区反应点);二是对候诊部位异常搏动点的脉象信息加以提取;三要对提取的脉象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区分。

寿小云的病脉诊断体系中,诊脉部位的精细和对脉管周围组织的细微体察是关键。

关于寸口脉诊部位,他认为《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描述最为详尽和实用。把寸口脉由寸、关、尺三部再细分为寸前、寸、关、尺、尺后五个部位。五个部位分候脏腑,不但可以了解五脏六腑功能状态,还可从寸前了解头部(胸喉),从尺后判断少腹、下肢等。他还沿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方法,将寸关尺分前、中、后、内(上、中、下)、外(上、中、下),分别对应不同脏器,用“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以“见微知著”,使脉诊分候脏器扩大到了全身,拓展了脉诊判断疾病的范围。此法与上述五个部位脉诊法相互参照,使其对疾病部位的判断达到了更准确的地步。

在脉象诸多信息的拾取中,传统对28病脉的诊察主要是体会压力波变化,但特异性较差。寿小云认为,中医脉象独动理论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感觉寸口脉血管壁和血管周围组织细微改变所致的脉象局部形态改变。

正是由于寸口与脏器间存在直接的对应效应和脉象反应点,所以各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在寸口脉上表达出来。如血管周围组织出现增生、小结节、张力加大或隆起、组织虚软或凹陷等微形态学改变时,经过精细触摸,可以得出病位、病性等方面的特异性判断。寿小云举例说,下肢坏疽患者,尺脉近心端(尺后)血管可见钢丝样紧张痉挛,而手掌坏疽患者寸脉出现钢丝样紧张痉挛。有结石者,相应位置脉管上呈现沙石样结节;息肉者相应位置脉管上呈现肉筋样结构等等,这些脉象特征明确、专属性强,是疾病脉诊的重要依据。

对中医心理脉象的探索寿小云“诊必言脉”,善于从病人脉象中发现问题。在长期临床脉诊实践中,他渐渐发现一种现象,即在摸有些病人的脉时,自己也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询问病人,常常发现病人受到过严重的情绪刺激,或存在显著的心理问题等。之后,他有意识地摸索和总结,慢慢地发现了一些心理异常的脉象特点。例如大怒时左关肝部位会凸起,强力搏动;恐惧时尺脉则变得细紧振颤,这是心理脉象诊断的物质基础。

有一位旅居国外的成功女士,找寿小云看病时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胃口不好和失眠就诊。正常的病脉诊断之后,寿小云判断其为胃寒,处方并嘱其少吃冷食。但这个病人右尺脉的显著形态引起了寿小云的注意,他从病人脉象反映的心理状况上,发现病人性格自主自立,必有所作为,但当前却有较大心理负荷,遂告知病人调整心态很重要。病人听后很惊讶。后来她来信说,回去除了按时吃药外,还积极调整心态,症状渐渐好转。

像这样的就医者,寿小云遇到过很多,他将脉诊中得到的疾病信息和心理信息综合分析,针对病人的心理障碍和症状,以心理疏导配合药物治疗,常常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  寿小云说,这种被称为“脉象读心术”的心理脉诊,从历史上看并不神秘。《黄帝内经》就揭示了人体心理情感和脉象的关系,指出人体惊恐、恚恨、劳心等各种心理活动都能使心神受扰,血脉不宁,脉象则随之变化;《伤寒论》中提到人心理活动时出现的十几种单脉和相兼脉;其他历代许多医著中也都有心理脉象的记载。

寿小云认为,中医心理脉象的诊断自古就有,在临床是可信可行的,人类的心理活动通过脉象可知、可识、可读。中医心理脉象就是把古代心理脉象方面的研究系统化、条理化,再应用到医疗实践中去的一门中医心理诊断技术。

关于中医心理脉学的研究与运用,寿小云发表过多篇论文,1998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一书。他提出的脉象振动觉、脉象温度觉等新的脉诊手段,为脉诊增加了新的信息来源。尤其脉象振动觉的频率变化多端,特异性强,是许多脉象,尤其是心理脉象的主要鉴别指标。

现在请寿小云进行心理脉诊的人各种各样,向他拜师学习的人也很多。他说,心理脉诊不仅可用于心身疾病的诊断,还可为择业、择偶、儿童成长、预防犯罪等提供帮助。他现在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学,希望更多的人重视脉诊、掌握脉诊,并通过整理传承,使中医脉诊的经验以流传发扬。寿小云脉海真言踏入脉学之门,坚定树立不为孺子,誓为人杰,做大智慧者的信念。坚信自己是最好的,坚信自己有能力扩展达到古人未能攀登的领域,坚信自己能踏上脉学之巅。

脉海真言言之一 ——跳出老祖宗的框框,才能获得真知老祖宗留下很多文化遗产,都是千百年医学实践的结晶。

但就学脉者而言,却一定要跳出老祖宗的框框,才能获得真知。中医的先进,在于千百年医疗实践的锤炼;中医的守旧,在于不敢越过祖宗雷池一步。最早较为完整的古籍为王叔和的《脉经》,经后世医家辗转沿袭,鲜有创新之举,造成中医墨守千年一脉的现状。

《脉经》讲得多是理论上的东西,很多内容从阴阳五行推演而来,缺少临床实际意义。恐我直言,古代医书中没有一部讲明真正实用的脉法的。中医至今学堂上只能抱着恒古不变、缺少临床实用价值的《脉经》传授,导致临床中医师无以适从,导致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四宝缺三,只能单凭问诊诊断或开西医化验单检查的尴尬地步。中医脉法绝技的失传,导致中医界传授无门,使之丧失了和现代医学竞争的最有力武器,这是造成中医衰亡的重要原因。可想而知,西医询问病情之后,有众多现代化仪器作后盾,得出科学结论;而中医呢,传统望闻问切之中,如果仅剩问诊一项,不败于西医之下才怪呢。我们今天全力抢救中医脉学,乃匹夫有责之举。劝示诸位要想学好脉象的话,一定不要迷信脉学古籍,一定不要以为老祖宗的话都是对的。如果照书学脉的话,一定是学不好的,想学脉法一定自奋图强,到实践中摸索,到民间高人中去学习。

脉海真言言之二——不要迷信权威

脉海真言言之一已明确,在中医脉学古籍中,没有一部具有临床实际诊断意义的脉书,属于濒危医技。遨游脉海近四十年,眼见中医脉学领域起伏跌宕,可以说目前不存在垄断一切的权威。每一个对脉学有所研究,有所领悟的人,他本身的工作就是创新,就是超越古人,就是成大光明者。坚信自己能达到古人所未能达到的领域,相信自己就是权威。努力加油,走自己的路。

脉海真言言之三——树立脉理为真的绝对信心

我的第一个脉学导师王金皋先生仙逝已有十年,每每思念他的脉学绝技,尤其他对肿瘤的先知先觉、诊之有道的精湛医术,思念他仁厚宽宏的音容笑貌。闲暇之时,我每每潜下心来,打开记忆封存的思绪,寻索先师给我留下的最宝贵东西。我只能说,我最感激、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先师把我领进脉学之门。先师带给我的,是让我对脉学的坚定信念,是让我看到脉学的真实,是使我坚信中医脉学是每一个努力拼搏中医的人都能掌握的。对脉象的真实坚信不移,是迅速跨入脉学之门,掌握脉学真谛的最重要条件。脉海真言言之四——脉海无涯,勤学是岸脉学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经验需要一点一滴积累、学识需要一点一滴领悟。

正如古人所云:时时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沥其心血,方有可能成为集大成者。往往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觉得忽然间茅塞顿开,好像一夜之间一切都明了了,一切都得心应手了,那才是智慧之花盛开,勤学必有所报之时。脉海真言言之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寿小云经典脉案例一 某女士。

脉象介绍:初诊时,患者由一女士陪同,说一口标准的官话。她举止文雅,待人友善,以胃口不好和失眠就诊。由于她用的是化名,故当时并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与背景。在进行正常的病脉诊断之后,她右尺的脉管形态引起了我的注意。

血管在挺直之中略显粗窿,脉壁张力略大,稍有结节感。脉管内血流充实而稳定,无明显振动杂波。奇怪的是脉管周围组织振动觉异常清冷,与脉壁毫无交融之态。脉象分析:紧张的心悸,高兴的心跳,恐惧的心里哆嗦,很容易从脉搏中感受出来。

该女士血管挺直,血流充实、稳定,构成自主自立性格及有所作为的基本脉象形态。脉管充实而脉壁张力略大,是某种心理负荷造成的压力;而无异常杂波,标志着目前这种压力并没有形成明显心里上的波动。脉管略显粗隆,稍有结节感,反映了过去曾经有过挫折和压力的痕迹。

脉管周围组织振动觉的异常清冷,和周围无交融之势,显示了内心心理的闭塞状态,从心理上不能达到和周围环境很好的交流。分析患者疾病和心理脉象后说:“你一般身体情况还好。从脉象上看,有点胃寒的征兆,要少吃冷食。目前主要需要的是心理上的调整。

依我看,你到国外很多年,取得相当的社会地位,可能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但有一点,你的内心始终未能加入融汇到那个社会之中去。你的心理结构实际上还游荡于那个社会之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应,造成你目前身体上的某些症状。”患者表示同意。她说到欧洲居住多年,与外国人结婚并有两个孩子,生活富足而稳定。但心理上始终未能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

对于当地的人际关系、人文背景、家庭结构、社会观念、处事哲学等等,总感到有某种心理上的不适应。虽然和爱人友好相处,但都忙于各自的事业与成功,感情上总有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缺少更多的心理上的通融。

孩子都已长大自主,另立门户,家中难免有些孤单。虽然事业上的成功,有众多的祟拜者(因为是社会活动家),但在说教之中,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很难达到心心相通。半年后她来信说:“月前在北京成了您的病人,无意中相识,甚觉欣慰。回××后,我十分认真按时吃药,感到身体在好转。……

真是谢谢您,说的十分正确而恳切。不过象我这种作了一辈子书的人,除了提笔为文好像对别的全外行。当然,我生活里一些根本的矛盾没法子解决,心境就难以真正得到疏解。如今我正在修炼自己,把俗事看淡,好好保养身体,渐能好转。…”按语:此案开始时虽然不知道患者背景、家庭及工作情况,但从脉象形态上入手,分析出其与周围缺乏沟通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配合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例二

某女士,留美多年,回京探亲。自感身体周身疼痛不适,由朋友带来就诊。脉象介绍:六脉略细,脉搏的上升支缺少活力,脉博高峰拐点滞涩不畅,高峰过后衰减明显,虚软无力。右尺脉孤直,微颤、有种内收的振动感觉。

周围组织振动觉空旷寂冷。这种脉象形态和孤独处境、渴望、需求、企盼等心理有关。在该案例中,是一种孤独、需要得到关怀的心灵。总的说来,脉象上是一种长期在外面奋斗挣扎而心力憔悴,孤立无援,需求帮助的感觉。我把自己的看法告诉给她。

对方说:“到了美国很多年,别人都觉得我应该是很富裕了。但实际上这些年一面学习一边打工,仍然生活在当地的贫困线以下。前些天和爱人离婚了,现独自生活。”

本案例心理的紧张、孤独加上旅途劳累,带来身体不适,通过心理疏导配合中药汤剂舒肝解郁、活血止痛在短期内得以缓解。之后回到国内,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事业,身体康健。

例三 某先生,以频发室性早搏就诊。

脉象形态:诊其脉象,脉来时有一止,止无定数,是一种典型的结代脉。右尺弦长细紧,高度拘急,上面附有紧张带来的细颤。脉搏搏动时微有撞击感。仔细地感应各部的脉象形态,没有动脉硬化及心肌受损的结滞感。脉虽结代,脉博高峰拐点流畅度尚可,未见滞涩感觉。也没有高血压的脉象表现。

总的说来,这种心脏早搏应该倾向于非器质性病变,属于心理特征不能适合高度紧张机密的工作环境导致疾病。结合脉象分析,这是一种高度神经紧张形成的脉象改变。患者属于一种神经稳定程度差,容易紧张的精神类型。

这类型人不能耐受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巨大的工作。往往伴有精神紧张、失眠、情绪不稳等症状。在职业选择上,这种人不适于作金融、银行、公安、涉及到重大机密等部门的工作,在长期过度紧张工作的环境下容易比别人诱发各种疾病。

为此,我劝他一方面作相关检查,另一方面配合中药治疗,并争取改变一下工作岗位。服中药两月后,他调离原工作单位,到某个公司业务部门,工作环境轻松,心脏早搏消失,至今未发作。例四 某先生,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心绞痛疑似病例。

脉象介绍:由于近日工作劳累,突然感觉心前区不适,憋闷,呼吸困难。据说吸过几次氧,并含了硝酸甘油,目前病情尚未缓解,经同学邀我前去看望。只见他躺在床上,身边放着两个氧气袋,神色紧张,呼收急迫,大口喘气,双手颤抖。

询问病情时,他语言断续。心电图报告为可疑供血不足。脉象介绍:双尺脉弦长细紧,绷急,拘直而细颤。肝脉略显郁象。反观心脉,脉来和缓,脉搏高峰拐点圆滑,振动觉无涩滞感觉,血管无明显硬化现象。脉象分析:此例患者以心前区不适发病,病势危急然而心脉坦然,令人疑惑,其中必有藏奸。

我反复把脉之后,斟酌再三,提出我的看法:“脉象表现不具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形态,考虑目前状态与过度恐惧有关。”建议服镇静剂的基础上,严密观察病情。然病人紧张万分,坚持认为是心肌梗死,要去监护室观察抢救。

后经住院一个月全面查体,心脏检查基本正常,诊为神经官能症出院。后来我去看他时,只见他双手时有细颤,有时伴有无意识动作,与人交谈时表情拘紧,有时语言略有磕绊。果然是一派神经质的表现。之后配合中药养心安神而愈。

例四 某先生,著名书法家。

脉象介绍:一校友,现已是著名书法家,曾慕名送我“神脉”题匾。当时按他的脉象强硬如弦,重按博指,对他说:“这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导致的高血压病,目前动脉硬化很明显了,应千万十分小心,必须终身吃药”。由于其身体强健,精力充沛,事业蒸蒸日上,身体无明显不适感觉,故未十分在意,未坚持吃药,两年后突发死于脑溢血,享年仅43岁。

目前所谓“过劳死”患者中多有这类人士,自持身体强壮,未予重视,而落得英年早逝,深为惋惜。

例五 某男士,华人。抑郁症。

2000年到法国业务考察,闲暇之时随同事到其朋友家,女主人邀我为其丈夫诊脉。

脉象介绍:脉管均长,显得略为宽厚而拘紧,脉来淡缓,无明显谐波。该人表情淡漠,动作迟缓,盛夏披着一件厚厚的羊毛衫。脉象分析:这是典型的对周围环境淡漠、无兴趣、抑郁的脉象。

常因重大精神刺激、环境压力过大致使心理不能承受,导致大脑皮层一种本能的保护,其中一部分人将转成抑郁症。该病例经服用舒肝解郁、养心安神中药和少量西药抗抑郁药后痊愈。

例六 某女士, 学生,由她父亲带来就诊。

说她与另一女孩都看上班内的一个男孩,近半年情绪十分不稳定。她总是感觉到另一女孩在说自己的坏话,破坏她和那男孩的关系。曾经哭闹摔打过东西.,最近又有发作。

脉象介绍:诊其六脉弦细,右尺根部有一层薄薄扩张弥散的振动觉,这层振动觉有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我诊到右尺脉偏上至关脉中间位置,产生一种强烈的妒火感觉的脉象心理效应。

脉象分析:右尺根部淡薄播散,略有飘忽感觉的脉象,这是某些容易产生幻觉人常有的脉象。我问这孩子,是否有时可以感到并不存在的事或想入非非。尤其是在自己独自呆着的时候。她说有的。可以引证这孩子确实有一定程度幻觉存在。由于忌妒而生妒火,恐怕也是某些年轻女孩子一个特点。该病例按照躁郁证候服药三月而愈。

例七 心理脉象并不是成人的专利,对于儿童具有同样的心理因素。某男、12岁,学生,形体瘦弱。

脉象介绍:右尺血管壁绷紧、细颤,内侧振动觉明显减弱,有种陷落感。脉搏如小豆状滚过,有悸动和轻度慌张的感觉。

脉象分析:这是一种恐惧和容易受惊的脉象。儿童受到惊吓或遇到使之恐惧的事件,当时未能得到有效的身心保护,其刺激量和时间特征达到一定强度,则可以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按语:我询问了这孩子的情况。知道孩子的父亲去世,母亲在农村改嫁。孩子曾受到继父的殴打和虐待,留下了心理的创伤。虽然后来被奶奶接走,但儿童心理发育期的重大精神刺激,给他的心理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儿童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幼年时期的经历有直接的关系。作为家庭成员如有精神问题,或有遗传性精神疾病,或有严重心理伤害,或夫妻关系紧张,感情破裂,或重大的家庭变故,都会形成产生子女人格障碍的温床。而幼儿一旦形成某种心理创伤或心理特征,则很难抹去,甚至贻害终身。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