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之新思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对此的解读几千年来已尽其意。但是近来在下对此又有一些思索,只好写下来,也许又是胡思乱想。
克己——克制人的恶欲;复礼——复周礼;为仁——达到仁者爱人。对此可能没有什么争论。问题是往下问:
一、为什么“克己”
人的恶欲几乎是接近动物的欲望。一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人的欲望,就是其生命。有了欲望才有了生命,只有生命终止了,欲望才会停止。欲望本无善恶之分,狼吃羊与羊吃草本无善恶之分,都是欲望而已,都是物竞天择的大自然的平衡过程。只不过是人类由动物逐渐的演变为人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了并发育、成熟了人本性善的道德规范的认识而已。这是群居的人类由动物逐渐演变为人的,最重要的心里标志,是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原因就是人的本性善,才有了善恶之分。人的性本善从逐渐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在逐渐的与人的恶欲形成着制约的机制,这种制约机制的进程也就是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任何生命的欲望都是其生存发展的动力。欲望推动了人类由动物逐渐的演变为人;欲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人的恶欲与人的性本善矛盾的过程.但是,其动力始终就是欲望包括恶欲,而人的性本善,也是始终的在制约着人的恶欲,也就是克制人的恶欲,为人的欲望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提供保证。孔子在他生活的那个春秋末期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是一个欲望横行的年代,因此提出“克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必要。
二、为什么“复礼”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都是在人本性善逐渐地制约人恶欲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孟子的“四端”说得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礼仪就是这“四端”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人性善制约人恶欲的表现形式,经过漫长的人类进步,到了周朝周礼就成为了当时中国礼仪之大全。从而形成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因此提出“复礼”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必要。
三、为什么“为仁”
还是孟子的“四心”说得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子曰:仁者,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这就是人本性善的最完美的表述。“四心”为善里,上述“四端”为善表,礼仪就是这“四端”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人性善制约人恶欲的表现形式。《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说明了人本性善是人类由动物逐渐的演变为人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了并发育、成熟,是“天命之谓性”的过程。因此通过“克己复礼”就可以达到“仁”,达到人性善对人恶欲的制约,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境界。
虽然,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是中国春秋末年,解决混乱局面根本的彻底的一剂良药。但是,任何根本的彻底的解决问题的良药(方法),从来就没有根本的彻底的解决过任何问题,因为,世界上任何问题从来没有根本的彻底的解决过,
只不过是逐渐的在向好的善的方向发展而已。虽然如此,“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却会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