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关于读书和学习

时间:2022-04-19 11:04:27 热议 我要投稿

关于学习方式,知识的来源已经远不像过去那么单一了,读书、请教高人、知识付费平台、深造等等。但不可否认,读书仍然是性价比(不仅仅是价格,还有时间成本)最高的方式之一。

关于学习层次,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

1、漫无目的地学习。不给自己设目标,不带目的地学习,这类占比很大。如果你跟他说这样不对,他会说读书、学习这件事不能太功利,要纯粹,要先培养爱好。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影响了我们整个学习时代。但咱回过头看看,如果真的漫无目的、仅凭兴趣学习,可能大学都考不上,当然这也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换个角度看,正因为我们制定了考大学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有目的有目标地学习、刻意练习,很多人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考上了大学。

2、有目的地学习。这类人有了一定的目标和规划,比如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岗位,比如打算考个什么证书。但很多没能完成既定目标,书没读完就放弃了,证没考到就荒废了。我过去也曾如此。大学的时候考教师资格证,连续考了两次都是心理学没过,然后就放弃了。最后还安慰自己说:心理学没考过说明我心理很健康、没啥问题。这真的是诡辩和花式自我安慰。

3、读完很多很多的书。这种其实算很勤奋了。这类人每年会读很多很多的书,然后给读过的书一本一本记录、打卡,甚至做各种笔记。然后每年都会有一个读完的书的清单,也有很多本厚厚的读书笔记。每每回头去看这些成果,难免会有一种自我得意的成就感。但这种学习真的有价值吗?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论根基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如果还没产生质变,一定是量还不够。但现在知识量已经非人力可计算,肉体凡胎的我穷极一生又能学多少呢?

4、建立知识结构。其实知识就像人的身体一样,要有骨架才有力量。所以建立了知识结构的学习模式,会让自己的知识有逻辑有体系。知识结构=专业类知识X跨行业知识X工具类知识。专业类知识: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跨行业知识:包括专业之外的如心理学、战略学、经济学、管理学、生产学、美学、史学、哲学、文学、财务金融、法律等;工具类知识:流程方法、辅助工具知识等。

5、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完善、牢固之后,最顶级的学习就是思维模式的升级,不断去刷新自己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突破认知的模型,因为人与人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下面以我自身的例子,来介绍该如何让自己的学习方式升级到第五个层次:

1、书不用读完。不强求自己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特别经典的除外)。有时可能是只读其中的部分观点或精华。有人说这样不怕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么?以我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书的观点其实并不多,一本300页的书,大概有200页都是对刚开始提出的那个观点的论证和案例举例。很多时候,你看看目录,看看作者前言就基本能了解整本书的核心观点了。如果读的书是你专业领域内的,随着你专业知识的累积,你会发现,你可以很快捕捉一本新书的观点和逻辑。

2、不给自己设限,挑战专业领域外的学科。这种挑战不是说简单看一两本你领域外的入门或经典书籍就行,而是深入专研那个领域。马斯克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了如何造火箭的知识。虽然我们不能像他那样牛X,但不给自己设限的心态是要有的,不要觉得不是自己专业、不是自己擅长就不去触碰,如果觉得那个学科知识很有价值,不妨试试。

3、问题清单而不是读书清单。以后读书学习,带着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而不是读完一本又一本的书。比如想彻底搞懂“如何定价”,那么就将价格相关的所有领域知识集中起来攻克。比如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传播学、营销学等。所以这时候书不必读完的价值就更加凸显了。

4、彻底了解某种思想。要想真正理解一种思想,不是只读一两本经典著作就行。比如你想彻底了解“乔布斯的思想”,你就需要全面了解乔布斯的成长经历、著作、创业史、各类演讲/访谈、他人评价等,而不是仅仅读一本《乔布斯传》。

5、知行合一。懂再多道理而不去做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所有习得的知识需要内化、输出、反馈并实践。

书是用来读的,不是装饰品。读了就可以处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