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三下乡|侗族大歌,童声嘹亮:南山深处的“小百灵”

(指导老师:丁一,通讯员:张仪,邓慧贞) 7月23日,湘潭大学兴湘学院赴城步桃林文化调研团在山歌节的表演现场对长安营“侗族大歌”进行采访时,调研团队被一阵清脆嘹亮的童声吸引。循声而去,只见身着侗族服装的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边律动一边歌唱。童声清唱,婉转悦耳,让人闻之仿若身处云端,飘然欲仙。这时才完全明白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中韵味。

                (一)侗族大歌: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同时,侗族大歌是中国最早被发现,最早被国际所认可的一种复调式、无指挥、无伴奏、自然的多声部合唱音乐,其和声浑然天成。

(图为孩子们在表演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由于侗族大歌具备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于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世界级世界文化遗产。 

          (二)“慕声而来”的使者——高老师 

       怀揣着一份好奇,调研成员在闲暇之余,采访了教授孩子们“侗族大歌”的高老师。当调研团队表明身份和来意后,高老师欣然分享了他与这群“小百灵”之间的故事。 来自湖南歌剧院的高老师是接到基金会的邀请,来教授孩子们传唱侗族大歌。高老师从星城——长沙,跨跃423公里,跋山涉水,才来到南山高处的长安营乡中心小学。当地人说过“越往山上,地方越穷。”

        (图为孩子们在表演侗族大歌)

       这句话听上去平淡无奇,却在高老师心里泛起阵阵涟漪。当高老师目睹山上除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马路和天空中几根电线,就只有几栋古朽的吊脚楼时,心中五味杂陈。 

      出发之前做过许多功课的高老师,心中一直秉持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所说的“如果我们见到一个少数民族的朋友,会说,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意思是和我们汉族不一样,挺另类。而出了汉族圈,你就会发现,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只有我们汉族是不能歌善舞,其他民族都是能歌善舞。”他相信,在侗族的孩子身上,也流传着能歌善舞的基因。于是他怀着巨大的憧憬和期待,希望能再次听到传说中的侗族大歌时,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孩子们完全不懂什么是律动,什么是音调。这完全打破了他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他在疑惑是孩子们血脉里中的歌唱基因消失了吗?

(图为孩子们在吹芦笙)

(三)长安营的“小百灵”

       身处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并不像城镇上的孩子们那般可以借助便捷的互联网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美妙绝伦的音乐。他们生活在大山深处,安静是他们的常态。当一张张单纯无邪的稚气脸庞用含着希冀的眼神怯怯的望向高老师时,刹那间,高老师明白了基金会邀请他来的用意,意在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让侗族的孩子重新传唱出属于侗族自己的大歌,这才是最好的文化传承和民族庚续。

      童声歌唱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独唱与合唱。合唱即大家一起唱,包括高、中、低声部,合唱要求在集体里演唱时,不仅要听自己的歌声,还要关注其他人的歌声,做好配合。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借声音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作品,展示童声歌唱的艺术魅力。六月六山歌节是他们第一次表演的舞台,在距离舞台表演只有六天的时间里,高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一次又一次排练,合唱律动。“再来一次。”成为了高老师这段时间以来说过的最多的话。山上的孩子,像是一张白纸,单纯无垢,一次次排练,孩子们都没有喊苦喊累,毫无怨言。因为他们都在渴望着,能够登上山歌节的舞台,传唱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侗族大歌。

      当婉转动听的侗族大歌与童声的合唱、芦笙交相配合一同响起时,观众也和小百灵产生了心灵共鸣,纷纷跟随着音乐律动,成为山歌节表演现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四)弹琵琶的“妈妈”,吹芦笙的“爸爸” 

       在孩子们表演中,调研团队注意到两个特殊的身影,即一个吹芦笙的男人和跨着侗族特有琵琶的女人。当团队成员纷纷对此感到疑惑时,高老师解释道,挎着琵琶的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小百灵”们都叫她妈妈。因为家里没人,学校基本上都是资助孩子住宿上学,而日常照顾他们的老师,自然就被孩子们赋予了“妈妈”的称号。吹芦笙的男老师在学校里也经常照顾他们,因此被尊称为“爸爸”。

      在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希望小学和希望工程,和支教的政策都在同步展开。国家通过公费师范生等一系列政策,为偏远地区的

(图为弹琵琶的“妈妈”)

 孩子们提供教育资源。通常呆在南山深处的小学教师,都是支教过来的老师。他们把青春奉献给这片山区,以绵薄之力为孩子们带来知识,教导他们要凭借知识的力量走出大山,改变大山。 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只要还能把希望的种子埋在小百灵的歌声中,他们的未来就有无限可能。

        “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应呼吁更多的人注重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以后的子子孙孙都有机会倾听这场遗落在人间的侗族大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侗族  侗族词条  三下乡  三下乡词条  童声  童声词条  嘹亮  嘹亮词条  百灵  百灵词条  
热议

 红领巾爱心活动小学生作文

红领巾爱心活动小学生作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