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创东方通过首只基金的骄人业绩一炮而红。自此,创东方开始励精图治,在不断的更新和复盘中成长。截至目前,十五年时间,创东方已经完整度过两个基金周期。从规模看,230亿规模——底盘不小;从案例看,投资300余个项目,超过三分之一项目已成功通过IPO、新三板、并购等方式退出——业绩亮眼;从行业地位看,连续十余年始终跻身中资机构前二十名的排位——一线投资机构的品牌稳固。
作为机构的领头人,从国企到民营资本,从体系内到市场化。掌舵人肖水龙的过往,为创东方奠定了基调,他将国企踏实做事,讲规矩的风格延续到创东方,又为其注入了新的、市场化的创新因素。从创东方的成长看,早期灵活多变,中期稳健创新,如今,则是以更大的定力作为压舱石,以谋求在暴风雨中平稳行驶。
十五年来,创东方凭借丰富的投资经验穿越了多个周期、多个行业板块,并投资了诸多标杆项目;通过严谨专业的项目研判能力,沉淀了以科技行业为主投方向的研究能力。在研究驱动之下,创东方的项目投资不断创造佳绩。
过去,“稳”是创东方一以贯之的关键词。这个稳,绝非稳定不变的固守,也不是裹足不前的踌躇,表现在创东方的风格上,是在较长周期内保持稳健的投资风格、稳定的投资能力,以及稳固的投资团队。
肖水龙对过去如何复盘?
“业绩是表现,人才是核心。”他直截了当地回答。
目前,创东方团队已经呈现三棒阶梯式梯队——以肖水龙、阮庆国、胡金华为首的60后核心管理层;以高宇辉、金昂生、肖珂为接替的70后中流砥柱;以曹牧、谢玉娟、熊振华、卢刚、周星、郭冬华等为主的80后新一代青年主力军。
代际之间,通过积累的经验把控方向;通过沉淀的文化作为纽带;通过体系机制带动创新。稳定的高管团队和健全的多层级团队梯次培养机制,为创东方创造下一个十五年优秀业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采用“内部培养+外部吸纳”的方式,让团队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具备“攻击力”。创东方在投资体系的搭建上,根据不同行业的特性,推动搭建专业化的投资团队,打造了坚实的投资底盘。在基金运作上,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协同合作多维视角。在激励机制上,层层迭代实行赛马制等。
站在十五年的重要节点上,面向未来肖水龙几多感慨。对于规模,他认为要“保持稳定,慢慢做大”;对于投资,他强调“稳健投资,专向发展”;对于风控,他坚持三会制度(立项会、风控会、投决会)。持续的募资能力、专细化投资基金,使得创东方的辉煌业绩不是表面风光,更不是纸面富贵,而是长治久安的行稳致远。
而深度剖析创东方,最值得一提的则是其独特的文化属性。
创东方的文化特征极为明显,左手是稳健、右手是创新;行为准则表现为低调、务实。有形的东西过于刻板教条,无形的文化方能流传始终。对于创东方而言,这个无形之物,就在肖水龙、阮庆国日常工作中不断渗透——总是积极向善,总是正向修身。
肖水龙
肖水龙的个人魄力和性格特点,是创东方的基础盘。他的宽厚博大、睿智深刻、包容前瞻,稳健创新是创东方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投资就是做人。
创东方人一直秉承着“善正、开放、精进、共享”的价值观,遵循“说事不讲假话,做事不谋私利,同事不搞是非”三不底线的准则稳步前行。
坚持“广学、实做、勤悟、常写、善说”的成长标准和“稳健投资、创新发展”的投资理念,使个体不断从内核处提升自身认知能力;工作中少利己多利他,“谦厚做人、专业做事”,则使集体不断向上向善而聚。
这都为创东方的未来指引了方向——同创东方,修知行;共享成长,好前程。
投资行业中,那些能够穿越周期的投资人,需要的不仅是对单个项目的精准判断和对某一个赛道的全神贯注。市场总在变换,猜对了一个项目、一个赛道,只能赢得一时,想要一直赢下去,要求投资人具备对市场灵敏的反应。时刻保持警惕,并根据市场微弱的变化,前瞻地调整方向,以帮助自己抓住机会并规避错误。
过去十五年,创东方一直在迭代升级。从早期的PE打法,到成为第一批转型VC的人;到进行专业化分工的内部“二次创业”;再到成为早期科技投资吃螃蟹的人。通过对市场敏锐的判断,创东方稳健潜行至今。
创东方的优势是什么?
“十五年积累的Know-How,流程、逻辑和体系。”肖水龙回答。
从2007年出发,创东方一路升级、几番迭代,至今,230亿规模,300余项目。中型基金的规模和稳健节奏,下一个十五年,还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山壑?
“市场开开阖阖,周期上上下下,但是只要团队实实在在,我们就能稳健前行。团队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最大的问题。”肖水龙如是说。
01
筑底
时代大船的逐浪者
2007年,距离创业板的开放还有近20个月的时间。
在创业板几次三番流出开板传言又希望破灭后,苦熬多年的一批机构开始另谋生路。为了度过黎明前的黑暗,其中一部分机构去了二级市场做投资,还有一部分为了募集基金,选择敲响信托公司的大门。
不同于私募股权行业黎明前的黑暗,信托业务在中国呈现了第一波小高潮。经过了6次整改以及《信托法》的重磅颁布,信托行业开始了飞速发展,从这一年开始的5年中,信托管理资金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支柱。
当时,市场上有三家头部信托集团,分别是北、上、深三家国投。头部虹吸效应明显,三家国投吸纳了大部分市场资金。而此时,肖水龙身为深国投的常务副总裁。当时成立的几家机构如今已是深圳的头部机构,其中诸如松禾、高特佳当年都与肖水龙有过业务交流。
彼时,深国投内部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改革,这一次的方向就是引进战略投资人。到了2007年,靴子落地,华润集团成为深国投控股股东,持有公司51%股权。
而此时的肖水龙,尽管深国投为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但是他内心却有了另一种答案。他想要创办一家投资机构,进行一次全新的开始。
“在深国投当个领导不是很好吗?” 有同事劝他,“出去下海闯荡受得了吗?”
“法”由“因缘”而起。
早在几年前,肖水龙就已经接触到股权投资行业。1999年,他受深圳市委组织部派遣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学习一年的金融投资。肖水龙在位期间,在他的据理力争之下,深国投以4000万元投资了长园集团,拿回超过20亿元的巨额回报,帮助深国投开创性地进行了创业股权投资。当时,这在行业内是较为少见的做法。这一投资案例的成功不仅在集团内部引发了强大震动,在信托行业也是一次标志性事件。
“出去创业。”肖水龙决定。
从国企到民营资本,从体系内到市场化。肖水龙的过往,为创东方奠定了基调,他将国企踏实做事,讲规矩的风格延续到创东方的风格上,但是又为其注入了敢创新、市场化的因素。从创东方的成长看,早期灵活多变,中期稳健创新。如今,则是以更大的定力谋求在暴风雨中平稳行驶。
乘上中国股权投资的时代大船,创东方出发即高光。
不同于一批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创东方以纯民营的方式出发,通过肖水龙庞大的朋友圈快速募集了第一只成长基金。肖水龙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他甫一创业,立刻有朋友鼎力支持。“找朋友们募了第一只基金,规模不大,5000万人民币。”
“肖总出来,我也投100万!”当时,有人这样说道。
彼时,创业投资还是一个新鲜事物。高净值人群的主流投资方式还只是“炒股”。2007年,中国股市高涨,最高时A股已经超过6000点,每天都是躺着赚钱,今天涨5%,明天涨6%,一年当中出现诸多翻倍的个股,甚至是5倍股,10倍股,可谓 “鱼翅捞饭”的年代。
一个不为人知的插曲是,当时,一位朋友听闻肖水龙即将创业,就在5700点时卖出了股票,把钱取出来交给了肖水龙。
“签约基金后,他还想再等等,等股票反弹再出来资金进入基金。”肖水龙笑着回忆。
但很快,A股暴跌,泡沫即将被戳破时,仍有人唱起《死了都不卖》,结果2008年的四次暴跌,使得不少个股市值跌到只剩3%,一年下来,缩水97%。
“我们把这笔钱用于股权投资,基金赚了近10倍,一正一负,相当于帮他赚了30倍。”肖水龙感慨良多,正应了“多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
虽然投资行业总在大谈特谈长期主义,但现实是,长期投资也并不是在无限远的地方收获。只有短期可见的回报,才能有机会将多个短的集合组成一个无限集,从而最终实现长期价值。
创东方的成功,就是集合了多个短周期的成功,最终实现了长周期的价值。比如,首只基金全部项目都最终完成了IPO及退出,IPO比例为100%。
首只“创东方成长基金”,共投资了5个项目,分别为康芝药业、成都天保、先河环保、江西华伍和星源材质,其中有三个项目先后在6个月时间内登陆创业板。在投资星源材质的8年后,随着这一项目登陆创业板,这只基金所投的全部项目完成了上市,而这一等待最久的项目更为创东方带来超过20倍回报。百发百中的超高命中率,让该基金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0倍。
通过这一阶段的积累,市场赋予创东方“三年十家”美誉,这让刚刚出发的创东方迅速在业内打响名声。
自此,创东方开启了不断复制成功之路。截至目前,十五年时间,创东方已经完整度过两个基金周期。从规模看,230亿规模——底盘不小;从案例看,投资300余个项目,超过三分之一项目已成功通过IPO、新三板、并购等方式退出——业绩亮眼;从行业地位看,连续十余年始终跻身中资榜前二十名的排位——一线投资机构的品牌稳固。
肖水龙对过去如何复盘?
“我们的起步早、起点高、启动快。”肖水龙回忆,“经过了早期快速发展,我们逐步走入了平稳阶段。”最初,市场参与者少,我们是最早去海边的人,沙滩上就能发现好的有价值的贝壳。通过提前介入市场和超快的起步方式,创东方顺利成为第一梯队。
如今,赶海的人拥挤如潮,各显其能。肖水龙也在思索,是什么让创东方十年如一日的继续前进?
“业绩才是硬道理。”肖水龙停顿了一下说,“但业绩只是外在表现,内在是团队实力。”
“人,是创东方走向未来十五年最关键的因素。”他继续补充。
那又如何将人的动能调整到最大值?
“踏实做事的文化,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及积极的激励制度。”
作为一家老牌投资机构,创东方的昨天无疑是成功的,想要不断复制这样的成功,需要让大船的马达始终保持节奏和速度。
对一家机构而言,这需要长久的勤奋、始终不变的价值观,以及创新开放的学习心态。肖水龙也在尝试,通过更加年轻的投资人,阶梯式团队,使得机构保持不断向前冲的姿态。
一直以来,肖水龙认为自己过于佛系,“我们还是要做体系,讲规矩,有流程。这一点,我们阮庆国总裁做得更好。”
“激活组织活性,保持团队的战斗力,加深加宽机构护城河。”这是管理合伙人阮庆国面对未来十五年的箴言。
肖水龙打得是根基,而阮庆国注重成长,两人的共同点是通过更优秀的体系将创东方打造成良木,这也是肖水龙和阮庆国当前的重要议题。
02
老船长的方向感
不断创新和进化的组织
每个投资者都是市场的观望者。
选对了赛道,手握筹码,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想要始终在向上的通路中并方向正确,这要求对市场敏感且不被蜂拥而至、四处出击的投资人带跑。
胡金华、阮庆国 、高宇辉
作为老船长,肖水龙和阮庆国需要保持对市场高度敏感。
“古人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创东方做股权投资也是如此。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投资就是投未来、投成长。”阮庆国清晰的认识到,“只有保持敬畏之心,不断加深对规律和规则的理解,加强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认知,提升对一二级资本市场变化趋势的敏感性,对创新创业创投趋势进行精准的把握,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见微知著,预判不同行业投资风口的走向和趋势,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系统性战略性卡位,做到恰逢其时等风来。”
可以说,过去十五年,创东方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方向感。
“创东方一直以中小型、科技型投资作为核心业务,不定期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会每年都重新设定新的方向和门槛。”阮庆国回顾,“2008-2010年主要投Pre-IPO项目,2011-2013年是调整期,过度到以VC项目为主,2014-2017年调整到VC项目,2018年开始至今调整为科创型VC项目。”
2011年前后,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上,PE投资成为了绝对的主流。一大批新入场的投资人开始疯狂追逐Pre-IPO项目,并从中赚取上市差价。“最初我们只有一个部门——投资部,看项目的策略主要就是上市可行性、规范性和时间表。”管理合伙人金昂生回忆,这一阶段,创东方并不针对某一赛道进行投资,对于环保、智能制造、农业等皆有布局。
金昂生、肖珂 、曹牧、谢玉娟
随后长达一年多时间的IPO停摆,让超过700余家企业焦急的排队等待上市。市场焦躁,创东方内部也进行了一次深度复盘,并由上至下统一了新的战略方向——将投资阶段前移至VC阶段。
自此创东方开始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转型期。“较早进入市场,让我们提前发现了一些机会,在我们看来,转型投资VC,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肖水龙直言。但转型总有阵痛的。
作为人民币基金较早一批转型的机构,创东方并无前者可以借鉴。由于IPO和VC的打法完全不同,从项目源的获取、决策的流程、到风控标准都需要全部推翻重建,创东方内部进行了一次创新革命。
“稳健投资,创新发展”是创东方一早就定下的核心投资理念。“创新”在创东方内部屡被提及。比如,肖水龙在2014年提出了公司二次创业的理念,除了投资阶段的前移,创东方对于团队专业性的要求走上新台阶。据金昂生回忆,当时,内部砍掉了农业、环保等赛道,开始进入了以先进制造产业为代表的科技行业。他主导的和而泰、伯特利、科思科技、美好创亿都是这一时期投出的代表项目。
这一时期,专业化的迭代开始在创东方内部发芽。“当时,我们对很多项目都有非常尖锐的讨论。”管理合伙人肖珂回忆。“我们将决策机制进行了深度的调整,风控会新增了两个外部专家,同时投决会机制也进行了升级。”
转型VC和专业化升级期间,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肖珂主导投资的极米科技。
2014年,极米科技正在谋求A轮融资,项目在发展较为初期阶段开出了2个亿的估值,这个价格在当时十分高昂。肖珂回忆,除了价格问题,还有就是退出的难题。当时,人民币基金投资这类项目,在退出上存在不小的挑战。而且从估值逻辑看,也并不符合人民币基金内心“完美标的”的标准。
对于这个项目的投资,团队内部压力也很大。
在极米科技这个案例上,创东方在投资决策时,曾经邀请了三位不同领域的外部专家进行讨论。虽然三位专家意见各异,但是投资团队在与创始人进一步深入交流后,坚定了对这个项目投资的决心。
“行业对智能投影的普遍认知有些片面,而我们认为这个创业团队的认知才是真知灼见。”肖珂决定做支持这个创业团队的“少数派”,不被主流观点所束缚,“行业都认为极米只是一个投影仪的时候,创业团队是按照智能电视(无屏电视)的打法来做产品。而智能电视产品应该怎么做,又和传统电视厂商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我们认为极米团队对产品理解和认知不一样,才使机会出现时给了创业团队一段足够的时间窗口,让它能够发展壮大。反之,如果一开始这个机会就显现出来,初始认知都是一样的,那么很显然就没有这个团队的机会了。”
管理合伙人胡金华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创东方投资极米时,对另一家竞争对手进行了深度分析。当时,一家知名创投机构在两家无屏电视竞争项目没有明显产品差异的情况下,选择了估值更低的一家。而创东方因为更看好极米的行业格局和管理团队,尤其对其实控人的市场眼光和战略格局非常认可,最终选择了估值更高的极米,并多次追加投资并帮助其整合资源。
完成投资后,创东方先后通过多只基金进行投资,结果验证了团队的观点,如今这个项目估值已经翻了几十倍。
在内部开始转型VC几年后,逐渐适应了节奏的创东方提出要按照专业进行团队细分,不断深耕行业。自2018年起,创东方就已经确定了以早期、科技为主线的投资策略并贯穿至今。
“举个例子,创东方于2019年由合伙人谢玉娟投资了目前市场上公认的半导体核心封装设备的头部企业阿达智能,这个项目从天使轮开始介入,后面多次追投。这一案例的投资逻辑,就完全体现了创东方的底层投资逻辑,投早、投小、投科技。”阮庆国介绍。
沿着这一思路,创东方也在不断迭代自身的认知。阮庆国介绍,创东方每年都会不定期召开合伙人闭门会议做管理复盘,根据行业发展和公司发展阶段梳理投资方向和优化调整投资策略。此外,创东方每年进行至少一次的项目复盘会,各投资线根据投资情况进行成功案例分享和问题项目的梳理和总结。每年也会进行一次基金复盘,开展不同基金的比较,如产品设计、募资和投资收益,提升认知水平,提高基金管理水平。
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一些投资人看似非常悠闲,只需要投资后静静等待即可,但事实上,这种守株待兔式的投资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东方的文化中有一条“投资就是学习”,肖水龙看来,投资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作,科技领域瞬息万变,学习研究和学习成长才是投资团队的竞争力。
创东方坚持打造学习型组织,面临新一波技术浪潮,持续学习能力是创东方的重要发展优势。想要在更严峻的环境下跑赢更多人,唯有不断创新、迭代和进化。
创投行业发展至今,尤其在贸易战、疫情反复、募资难等大环境下,整个行业有明显的马太效应。“作为一家中型机构,无可避免会面临挤压问题。如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是我们当前重点思考的问题。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的变化或者政策的调整,往往也会使得底层逻辑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时刻关注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布和产业赛道的演变,时刻怀着归零心态,持续学习,与时俱进。”阮庆国表示。
通过不断学习,创东方不仅在体系化上更加完善,也收获了多个百亿市值项目。
其中两个项目背后的推动者正是金昂生。
虽然两个项目所处领域不同,但从底层逻辑看,都符合当时行业发展的大背景和大趋势。在投资网宿科技时,土豆、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平台开始崛起,“数据中心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受益于此,我们认为网宿科技一定会借助行业大势而崛起。”
而伯特利也同样基于对行业的判断。“这个项目的底层逻辑就是进口替代,我们的观点是,在当前卡脖子的背景下,叠加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安全部件的需求极大,有需求就意味着企业的成长空间是极为广阔的。”
通过网宿科技,创东方收获了历史上第一个百亿市值项目,而伯特利,通过连续两轮加持,上市后,也为创东方带去超过20倍回报。
对于产业的深耕,已经成为当前科技类投资机构的共同主线。金昂生就是一位产业出身的投资人。同行形容他,“干过生产、管过技术、跑过销售、值过夜班”,他是实打实的深耕于产业、又在产业中成长的人。
产业视角,是近几年创东方迭代投资逻辑的“最大公约数”。“创东方逐步将自身定位于一家专注科技创新企业股权投资的机构,所投项目技术先进性,如颠覆性创新、可填补空白、国产替代,突出科技性是一大特色。”阮庆国解释。
肖水龙复盘创东方的核心能力,“成熟的投资理念和不断优化的投资逻辑。”在飞速向前的投资行业,没有一成不变的理念、逻辑。投资就像是一面镜子,需要不断通过自我审视,进行矫正,但仅仅回望还不够,保持正向的方向感,不断迭代升级,方能到达明天。
“投资就是学习”,恰好是创东方过去十五年的罗盘,为其定下了一个大方向。
03
穿越康波
找到大行业、大机会、大趋势
在全都是聪明头脑的一级市场做投资,很难存在超乎寻常的认知和坚如磐石的价值观。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有人都希望投到下一个独角兽。
有人曾言“人生发财靠康波”,投资机构亦然。 一个大波里面包含4个小波:繁荣、衰退、萧条、回升,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能刺激经济猛涨,从而带来大量的机会,每个投资机构,能抓住一次康波,就能实现质的飞跃。同理,错过一次,也意味着错过了一整个产业革命的崛起。
创东方的投资信仰是坚持科技投资。
科技投资产业维度、链条生态环节广泛而众多,创东方做早期科技投资着重于从不同维度视角分析“技术链—产品链—产业链—生态系”不同环节的发展规律。
从根本看,某一赛道的崛起,往往在资本市场风口吹起前,在技术和产业链条上就已持续一段时间的趋势势能积累。为此,创东方投资基于自身的优势和投资策略进行布局,更好地选择和卡位风口。“‘不追风,不造风;顺势而为,乘风而起’,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因为我们从来不把短期利益作为追逐点,更看重项目的商业落地;不会太多去关注企业的账面估值的变化,更多会从商业角度去了解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当然,创东方也会考虑借助风口实现一部分早期项目的变现,改善DPI。”肖水龙表示。
提前发现行业的机会是一方面,看到机会能否敢于下注又是另一方面。
肖珂自我复盘,“看不看得见机会?看见了能否把握得住?”
肖珂曾在创东方内部进行一次有关投资决策的分享,他指出,在投资前先要解决三件事:第一、一件事情有没有机会?第二、如何抓住机会?第三、有哪些风险点?“这些逻辑理清楚,就解决了这个项目大概率能不能成功,要不要投资的问题。”
在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创东方的逻辑是找到大行业、大机会、大趋势。
“小机会赚小钱,大机会赚大钱。机构投资人要赚大钱,就要抓到大机会。”肖珂直言,“那么大机会在哪里?就像我们捕鱼,小河里只有小鱼,大海里才能捕到大鱼,投资也一样,大的行业才有大机会,小的行业一般来说也只有小机会。同样道理,大的趋势容易创造大机会,小趋势创造小机会。选择比努力重要。”
如何选择?
从体系上,创东方近年来不断根据基金性质和拟投项目的特点去探索新的模式。例如,创东方为同济大学管理过教育发展基金,也为同济校友组织过“同济之友合伙基金”,两者都取得了满意的投资效益。作为同济大学校董,胡金华参与了这两只基金。
另一个典型的选择,就是设立红砖东方基金,该基金是创东方在基于科技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之下,结合自身管理能力和团队优势、品牌优势,系统性整合中科大学校和校友产学研资源,重点投资中科大系校友科创企业的股权投资基金。在红砖东方基金的LP结构上,创东方基于科创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要素,协同中科大先研院、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合肥兴泰资本、产业链上市公司等合作伙伴进行了综合结构设计和优化,齐聚“政产学研投用”等各类资源,80%以上LP为机构出资人。这只基金也是中科大下属机构60年来首次通过与民营资本合力,进行科创项目的投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背景下,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始推动校、产剥离,此举打开了旋转门,让技术走出去,让资本走进来。创东方合伙人谢玉娟博士毕业于中科大,在她积极的推动下,该基金在2021年落地。首只基金规模为5亿元人民币。
前面说的阿达智能就是该基金投资的一个典型项目。2019年阿达智能创始人贺云波博士从新加波回国创业,开始以芯片封装环节最关键设备焊线机的研发为方向切入市场。
“我当时听说贺云波师兄要创业,周四看了他的BP,周五就将项目上报到公司,周六整个团队直奔佛山,并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投资。”谢玉娟回忆。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创东方投资中另一个特色:高效决策。
具体到这一项目上,谢玉娟看来,“从团队看,这是老团队新平台,他们有成功的经验,有向上的能力,而不是拆海外的东西去组装。在技术上,架构理念成熟。”
2019年8月,创东方作为阿达智能的独家天使投资人,完成了对项目的投资。创始人贺云波提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往事,“投资我们的时候,创东方提到要连续投我们三轮,本来是以为客气话,结果真的兑现了承诺,连续进行了3轮投资。”
事实上,这也是近几年创东方迭代的新逻辑,通过早期投、多轮加注,提高对隐形独角兽的持股比例,从而收获更高的收益。
近几年,科技类项目的争抢加剧,水面上的项目已经被瓜分殆尽,老猎手开始向产业深处进发。以谢玉娟主导的中科大基金为例,就是从学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出发,寻找科技项目的一个典型代表。
“从整体投资逻辑上,我们投资科技早期,就是按照投资龙头和准龙头的标准选择项目。”谢玉娟表示。
事实上,不仅是科技类项目,在医疗方向的投资,也秉承着这一原则。
“创东方的投资逻辑在于项目本身的质地,只要项目本身符合成为细分领域潜在龙头的素质而同时估值合理,创东方愿意竭尽所能,与企业长期陪伴,共同成长。”合伙人卢刚也这样表示。
创东方投资历史上医疗赛道的数量占比约为10%,投资金额接近10亿,虽然数量不多,但投资标的的发展质量整体都不错,接近50%的项目如安必平,启明医疗等都已经实现了上市或退出,美好创亿、宜明昂科等超3成企业正在上市进展中。为了更好的抓住机会,2022年初,创东方成立了一只早期基金,专注于创新药和器械以及消费医疗赛道的投资。
“创东方在医疗赛道上不追风口,宁愿错过,不愿错投。过去两年来,mRNA,合成生物学以及AI制药等都成了细分领域的大风口,也具备成为大行业的基础,但其中的部分企业的估值也出现了一定的泡沫,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卢刚表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创东方形成了专业细分的赛道分工,共有7条业务线,每个业务板块都有非常明确的分工、清晰的投资策略和匹配基金策略的业务支撑体系,深耕于不同的产业方向和资源,通过更聚焦的工作和更专注的态度,深化了基金团队对行业、对企业的认知。
谈到投资方法论,创东方最广为流传的逻辑就是“广深高速进出行”投资方法论,即,“市场空间有广度、技术创新有深度、团队配置有高度、业务成长有速度、进入价格尽量低、退出收益尽量高、综合评价可行性”。
底层投资逻辑指引个人的认知。
“我个人的投资逻辑正是基于创东方总体逻辑的分化”。专注于新能源、半导体领域的合伙人周星直言:“比如,我比较重视产业趋势,特别关注市场空间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中不断扩大,具备未来成长为细分领域龙头特性的企业;或是在一个相对垂直领域具备头部特性,具有发展成为绝对市场占有率潜质的企业。”
如果将投资的方法论视为点,那么业务层的创新则是面。由点及面,创东方四面围猎,抓紧收网。
去年,创东方开始在业务层面进行创新,比如,新设立了投资五部,合伙人曹牧介绍,投资五部是一个新设的部门,目前主要职责是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开拓资源设立新的基金产品,这也是创东方向更高要求发展的现实需要。
合伙人熊振华负责的投三部,主导发起设立了产业基金、创投基金、上市公司发展基金、定增基金等,并通过这些基金,投资了华伍股份、庄园牧场、科睿特、科翔股份、盛纬伦、小派科技等明星项目。
通过业务层面的包抄,创东方开始以基金层面进行投资和管理。这样一来,体系上更加扁平化,投资上也更加高效。
给熊振华留下深刻印象的丰城产业基金,从发起设立基金到基金注册仅2个多月,基金设立后1个多月就完成了首个项目的投资。对于产业基金来说,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通常产业基金的设立需要6-12个月,项目决策需要3-6个月,丰城基金跑出了‘深圳速度’。”
熊振华介绍,产业基金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梳理发掘,找出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和产业赋能。另一类是和各地政府发起设立的招商型产业基金,目的是为了助力地方政府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目前,创东方的基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创投基金,其二是产业基金。通过两者相互扶持,一方面,能帮助创东方做大规模,另外,也能帮助其持续地深耕产业。
在公司内部会上,肖水龙和阮庆国都提出要积极开拓更优质的资源,为创东方下一阶段的发展打牢基础。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近期在计划中的基金,既秉承创东方科技投资、早期投资的理念和风格,同时在地域、规模、LP架构等多方面又要有所突破和提升。
这绝不是天马行空的畅想,而是在创东方15年穿越了多个产业周期后,经验教训的总结沉淀基础上提出的任务目标。
04
基本盘
战斗力和“非主流策略”
当身处有着诸多竞争和激烈的疯狂之地时,很难保持自己的理智。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习惯。风控对于创东方,就是这个高标准习惯。
卢刚进入创东方时间不久,他以新进合伙人的角度看来,创东方对风险的控制能力是首屈一指的。“我们通过风控的提前介入,外部顾问的专业意见以及投后管理部门的共同协同,时刻把握企业的发展状态,提供针对性的措施,给企业赋能或及时止损。上述的体系设置使得创东方能够以稳健的风格和优异的投资业绩立足于投资业内。这样的机制正是来自于肖总的个人风格的体现,肖总出身于国企,性格稳健,其个人的价值观塑造了创东方的企业文化,并形成了具备战斗力的团队。”
周星对风控的体会是一种托底,“科学决策,主要是投决委员亲临一线与创始人深入交流,投决会上各抒己见,讨论彻底,不留尾巴,同时也容忍决策失误,及时复盘,科学反思。”
通过多年的建设,创东方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备的风控和决策体系。
“创东方一直注重风险控制体系在投资中的价值,长期以来积累了一套完备、行之有效且具有鲜明特点的逻辑——以投资的眼光做风控”。风险预警体系由阮庆国总裁作为第一责任人直管,风控部具体牵头落实。贯穿公司每项制度、每项流程、每个项目、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全员风控理念有效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风控团队,阮庆国要求从业人员严格监督公司投资管理办法规定的执行,加深对创投行业、科技型创业项目的理解,同时不断积累、扩大外部风控专家库,提高项目“三会”即立项会、风控会、投决会的质量。
事实上,投资行业也存在很多矛盾,比如有些投资人认为决策者根本不懂业务、脱离一线,再或是决策太过保守,乱提风险。还有一些投资人,会根据领导的喜好做投资。
在这点上,创东方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扁平化管理,一线投资经理从来都是把自己当作投决委员去找项目、挖掘项目和推项目,不存在“买手”心态。不会为了能成功投项目而去揣摩领导的喜好,而是因为项目的内在价值和成长空间推项目。在专业上开方式大胆地辩论,在价值观上和谐共处。
阮庆国介绍,创东方除了三会制度,通过一线团队专业性尽调,把控项目;通过外部专家的独特视角,揭示风险点和项目价值;通过投委的经验和产业周期的理解,保证基金配置的合理,从而让创东方体系的效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对于投早期的项目,我们容忍其部分能力的欠缺不足和不确定性风险的存在,但一定要求有充分认知和披露,同时,利用自身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帮助已投企业提升。”
对于项目风险的把控,创东方会根据项目情况综合考量,只要符合投资逻辑、投资价值的项目,即使有一定风险也会坚决投资,投资后协同企业一起化解风险,确保成长。但如果出现一票否决情况,即使项目在市场上宣传的再好,也要被否决掉,坚决抵制“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总的来说,创东方对于风险的把控,既不倾向于保守,亦不算冒险。总策略上属于稳健投资、创新发展,整体偏稳健,但在个案上大胆甚至激进。”阮庆国表示。
没有完美的项目,更没有绝对超越他人的认知。区别一家机构的参差,大多都体现在投后的细节中。
2010年,江西华伍终于等来了上市答辩,地点就在北京。
为了更好的进行准备,江西华伍的团队提前一个月就在北京驻扎,肖水龙不仅陪同团队一起去往北京,还针对可能会提问的问题,做了详尽的预演。
“答辩当天我就守在门口。”肖水龙回忆。
常规答辩为半个小时,肖水龙在门口左等右等,一个小时仍然没有开门。“哎呀,我们着急呀,难道是卷子没答好吗?”
“终于,门打开了,里面宣布,发审会通过!”
这样和团队同吃同住攻克难关的故事不少,而对于创东方和肖水龙,这仅仅是日程的一个缩影。
阿达智能创始人贺云波回忆,在投资的整个过程,创东方多条业务线的多个合伙人全程为其提供了赋能。“为了帮助我们导入上市公司客户,肖水龙总亲自帮我约客户。其实上市公司董事长真的不好约,水龙总越过几层关系认识了对方,然后亲自陪同我一起去拜访。” 贺云波回忆:“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到了约定地点后,水龙总让我们聊,他去替我们买咖啡,真的非常感动。”
肖水龙常在内部谈修身修行修德。将目标放的更远,而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上,这可能是创东方的非主流投资策略,也是其真正建立的独特风格的核心策略。
这一策略的开端无迹可寻,如果一定要溯源,与肖水龙做人、做事的风格有着绝对关系。这种价值观看上去无关痛痒,他既不带来实际利益,又很大程度上花费精力。
但事实上,与企业家荣辱与共、辅车相依。浅层看,是更深层的链接、更大的回报、更多的合作机会;深层看,决定了一家机构是否有机会从优秀走向伟大。
平庸和卓越的差距,在于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被金融机构所忽视的某种东西——声誉。
肖水龙是业内出了名的仗义,对被投企业,他愿意提供最无私的帮助;对合作方,他乐于慷慨相助;对内部团队,他也会倾尽全力支持。
“投资就是做人。”肖水龙带领创东方的核心价值观——谦厚做人,专业做事。这种思想烙印已经转移到团队的风格上。
“投资到最后,就是拼人品。”阮庆国直言。
金博股份上市当天,创东方的微信群里,不断有消息弹出,这对于创东方而言,是值得铭记的一刻。13年陪伴,共同经历了低谷,最终也一起赢来了上市的高光。
2007年起,创东方对金博科技碳基材料项目进行了三轮投资。企业成立15年,创东方陪伴企业成长长达13年。“项目团队偏学术派,在企业遇到行业波折时不堪压力,曾经一度动了放弃的念头,创东方多次跟项目团队交流,帮企业对接资源和想办法,最后成功帮企业找到投资人,并在上市前又协助公司做了股权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IPO上市的股东合规要求。”
不仅是核心管理层,这种逻辑已经传递开来。
“2021年,创东方投资了拨云生物。”卢刚回忆:“完成投资后,我们积极组织力量,开展被投企业需要的投后服务,成功帮助企业招募了一名投资者关系核心员工,对接了多家眼科上市药企洽谈产品合作,还帮助企业对接了多个下一轮的潜在投资人,获得了项目创始人的高度认可。”
在创东方,这绝非个案。
“肖总和阮总对项目帮助诸多,对我们同事的帮助更是倾尽全力。”熊振华说,“上周有个项目需要找一家上市公司对接业务,我把需求报给阮总请求帮助,阮总一小时就联系上了上市公司实控人,而且私交很好。类似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在我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肖董和阮总他们总能提供资源和方法帮我解决。”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的将逻辑一次次进行宣讲,将文化一次次念白,并不能让人印象深刻。只有以行动的方式点滴渗透,才能让团队更直观的感受。
就像芒格说的,手里有个锤子,看啥都是钉子。但是如何将举起锤子的能力也复制给团队,需要不断的言传身教。
05
接力赛
团队的三个代际
昨天,一批站在市场前端的勇敢者,靠胆识坐上了时代的大船。如今,风急浪大,如何继续航行?
永远在于人。
事实上,在过去十五年时间中,创东方已经形成了“三棒接力式”的团队形态。
当前,以肖水龙、阮庆国、胡金华为首的60后核心管理层;以高宇辉、金昂生、肖珂为接替的70后中流砥柱;以曹牧、谢玉娟、熊振华、卢刚、周星、郭冬华等为主的80后新一代青年主力军。
熊振华、卢刚、周星、郭冬华
2015年起,创东方开始在培养第三代投资人,包括谢玉娟、熊振华、周星、郭冬华都是在这个时间加入其中。到了2021年,曹牧、卢刚等人先后加入创东方,开始通过更广的视角,进行投资布局。
管理合伙人高宇辉很早以前就跟创东方有深度交流和合作。了解和看好创东方的企业文化及投资平台,他毅然决然在创东方成立十五周年之前几个月加入创东方。“我看好公司‘良好的平台基础,和谐的员工集体,美好的发展前景’。我是来添砖加瓦的,发挥过往从业经验和资源优势,为创东方的下一个十五年持续发展做点贡献。”高宇辉表示。
时间拨回最初,在创东方成立不足半年后,如今的中流砥柱金昂生就已经加入其中,他在创东方的工号是“007”。人如其名,过去,这位邦德式人物投资了诸多明星案例,网宿科技、维尔利、安必平、伯特利、科思科技、美好创亿、安培龙、凯金新能、注成科技、晶讯技术、华澜微、则成电子、光大激光、杜瑞制药、博迈医疗等项目,都在其投资清单中。
业绩超群,源自金昂生对电子通信、先进制造、健康医疗等产业的深刻理解和行业研究。
阮庆国对其赞叹有加,“金昂生从清华毕业后去了中兴,并外派非洲开拓市场,有着丰富的实业背景。他到创东方后兢兢业业,从投资一线做到管理合伙人,也成为公司的股东。金总在看项目时,践行公司稳健投资的投资风格,所有项目都亲临现场并做全程跟进,甚至在尽调中亲自到仓库进行盘点,验证生产数据和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创东方的另一位战将肖珂的故事同样精彩。2010年,肖珂正打算转行做投资,他将深圳的机构逐一做了分析,打开创东方的官网“我第一次看到字这么多的机构,包括理念、策略、风格都写的很清晰。”他给肖水龙发了一封邮件,邮件的名字是“同姓、同乡、同校,能否有幸同事?”
一点缘分,十分业绩。在他的主导下,创东方完成了对极米科技、沃格光电、佳时特数控、企查查等项目的早期投资,收获颇丰。
可以说,当前,在金昂生和肖珂为代表的中流砥柱的支撑下,创东方的业绩有了保证,而通过更年轻的团队,创东方也在收获不同的视角。“创东方积极培养年轻团队,一批80后业务骨干成长起来了。”胡金华直言。
2015年,谢玉娟、周星加入时,正是创东方积极培养第三代投资人的关键时期。
次年,创东方因业务发展需要,需设立江西办事处,熊振华就做为驻江西的代表加入了创东方。同一年郭冬华也加入了创东方,参与了创东方公司2016年以后发起设立的基金,包括先进制造2期基金及3期基金、合肥红砖基金、互联网金融基金、大健康基金、创东方天使基金等。不同于赛道的投资人,郭冬华的加入,意味着,创东方在募资端再添猛将。
“现在人民币基金同质化严重,募资遇到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展现机构的差异化优势。所以我们在提炼机构优势中,做了重点优化,从团队特点,打法特色,过往业绩中提取优点,给不同诉求的LP定向展示。” 郭冬华直言,“未来,是否能提供深度战略合作方案,是拉开募资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为募资的重要抓手,胡金华也会认真挑选“合适的钱”。“具有成熟投资理念的客户,也就是‘有钱有理’的;反过来说,是‘有钱无理(适合的投资理念)莫进来’。”
“创东方既专业又靠谱。”这句话在募资中,郭冬华常听LP提及,“这是创东方15年来积攒的口碑,是创东方15年来专业务实、真诚待人的回报。我们非常珍惜、感恩。”
业绩的靠谱,人的靠谱,才能让基金得以循环募集,如今,创东方通过三个代际阶梯形成了一个合伙人梯队。
合伙人制度对于投资机构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凝聚力?还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合之后带来的强大动力?抑或是合伙体制带来的灵活应变及低调务实的态度?每家机构的答案不尽相同。
对创东方而言,是资源整合、行业细分、专业分工,归纳成一个词:共享成长。
但每个人成长的视角不尽相同,“创东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企业文化:同创东方,共享成长。创东方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经常组织各种内外部培训,也鼓励大家积极学习深造,员工有和学习提升相关的事项,公司都批假,甚至承担学习费用。内部部门协同也非常顺畅,经常互相交流项目,学习提升。”熊振华表示。
事实上,在创业投资业务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外,对资源的链接也非常重要。熊振华对此颇为感慨,“肖董常常跟我们说‘帮助别人毫不保留’。这也许就是他们现在能链接丰富资源的秘诀吧。”
去年几个同行朋友聚会,也有人问起过曹牧,“创东方到底是什么风格?”“我当时借着酒劲还拽了一下,‘如果把创投行业比作武林江湖,创东方的武功招数不取巧、不花哨,更加强调基本功和武学修为,以投早投小投科技坚守创投之道’。” 曹牧笑着回忆。
曹牧加入一年有余,但是在对创东方的理解上,与肖珂出奇一致。“江湖上的武功门派众多,只要按照自己的擅长的招数做深,做到极致就能自成一派。”
“创东方走到今天,一来得益于十五年的坚持,忠于自己,不让别人追着走;二来,与肖总的风格一脉相承,将稳健投资延续至今。”金昂生总结。
去年,肖水龙填词,做了一首《创东方之歌》,其中可一窥肖水龙和创东方的风格与文化。其中提及,“谦厚做人,务实真诚”“专业做事,稳健创新”。
“可能由于创始人肖总有大国企的工作经历,在一些关键必要节点上,很讲究规范性,应该说创东方是比较早的使用业务管理系统的创投机构之一。”周星看来,“肖总在行业内外的人品、口碑都是有目共睹的,非常善于总结,他写的《创东方心语》是多年投资经验的沉淀积累,不少到创东方的朋友都喜欢带一本走。另外肖总经常教导大家做人做事发心要正,有正念才有福报,可能我也是到了不惑之年的原因,越发的喜欢这些话,也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知行合一。”
企业文化是团体中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创东方的企业文化一直是行业内的典范。创东方人一直秉承着“善正、开放、精进、共享”的价值观,遵循于“说事不讲假话,做事不谋私利,同事不搞是非”的准则稳步前行。作为个体,同事们也坚持“广学、实做、勤悟、常写、善说”的成长五步法和“稳健投资,创新发展”的核心投资理念,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认知水平;工作中“少利己、多利他”,做到“谦厚做人、专业做事”。
“回看公司15年还是非常感慨的,我们和公司一起经历了很多挑战、克服了很多困难,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通过不断复盘,总结自己的所得和所失,和公司共同成长。肖总是我心中的人生导师,在方向上给予指引、在资源上给予帮助、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周星坦言。
06
尾声
“即便有强大投资能力,没有钱也是无米之炊。” 肖水龙笑着说。
如今, 230亿规模,是否足够大?肖水龙看来,规模取决于体系的能力。“我们还是要自然做大,要循序前进。现在突然再加200亿又怎么样?管理跟不上,业绩还会平均化。”
“一个机构是有管理边界的,有些钱可以要,有些钱不能要,不能盲目地扩大所管基金规模。我们每年新基金的发起、设立都要经过深入全面地分析论证。”阮庆国也认同这个观点,“还是要稳定的做大,稳中求进。”
过去,“稳”是创东方一以贯之的关键词。这个稳,绝非稳定不变的固守,也不是裹足不前的踌躇,表现在创东方的风格上,是在较长周期内保持稳健的投资风格、稳定的投资能力,以及稳固的投资团队。
汤姆弗里德曼曾说,让一辆没有备胎的汽车在炎热的沙漠中行驶300英里,必须要使用所有安全的标准技巧。
对于创东方而言,过去十五年的安全标准,体现在体系方面的是扁平化的管理、更易于沟通的流程、更高效的决策流程和执行力;体现在投资方面的是不随波逐流的标准、追求大趋势大产业大机会的核心思想、挖掘龙头项目的能力;体现在文化上,投资不仅仅是一笔生意,更似乎是一场修行。
如果仅仅是生意,那追求的就是短期眼前的利益,将这场修行放在更长的时间范围里,那就是在投资中创造价值,这或许才是肖水龙的价值观。
对于投资而言,第一原则就是价值至上,第二点就是有耐心,第三点就是要保持怀疑和创造。从今天看,创东方做到了这三点。
有LP曾评价创东方,“太低调了。”但正因为于此,创东方才有时间花精力研究产业、项目寻找,做那些枯燥的、长效的、更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