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请告诉老年父母,夜里出门,有“七大忌讳”

时间:2022-08-17 14:55:51 热议 我要投稿

有句口头禅:“老小老小。”

言外之意,就是老人年纪越大,看起来越像个孩子。

时代发展很快,老年人难免跟不上节奏,他们的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尤其是一些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来不及准备,就进城了,难以习惯新的生活方式。

身体机能的衰退,也会导致老人显得“天真、幼稚”,对外界的一切,都不设防。

当儿女到了中年,接过了父母肩膀上的压力,充当了大家长的角色。顺理成章就变成了父母的“监护人”,应该对父母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和引导。

现如今,很多老人,吃了晚饭,出门散步、跳广场舞、见老友、唱歌......夜色下的生活,丰富多彩。

因此,请告诉老年父母,夜里出门,有“七大忌讳”。

01

忌生僻路:坚持走“熟悉、有光的路”。

年轻时,一个人最容易成功的事,是“熟门熟路”的。

年迈时,一个人最好走的路,是“轻车熟路”。

很多老人,带着一份好奇心,东瞧瞧,西看看。白天还好,看过了之后,很容易找到回家的路。夜里就不行了,到处黑咕隆咚的,一不留神就走到了“路的尽头”。

就算是很熟悉的公园、巷子里,一旦走进没有路灯的小路,也会惹来麻烦。

尽量走宽敞的大路,哪怕遇到了问题,周围人来人往,总有好心会发现、帮助。

02

忌闹腾:少管闲事,避免无辜遭殃。

古人云:“吉人寡言语,躁人之辞多。”

老人喜欢唠叨,常常令人受不了。这不是好现象。特别是遇到不明就里的事情,横插一杠,还主动搭话、评理,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夜色朦胧,加上老人眼拙,难免出现判断错误,看走眼的情况。随便开口,就是主观臆断。

一些突发事件,老人也不要去围观。

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人挤人的地方,一旦有人摔倒,或者出现骚乱,后果都是不好的。最好是主动远离,明哲保身。

03

忌太晚:准点回家,让家人放心。

老年人出门之前,应该搞清楚,离家最近的站台,有多少路公交车,都通往哪里,最晚的公交车是几点。

如果是搭出租车出门、回家,应该观察自己所在的城市,到了夜里几点之后,出租车会特别少。

错过了末班车,还错过了出租车收工的时间,老人要回家,显然是有困难的。此时,打电话给儿女、亲戚朋友,希望能够有人来接送,仍就会存在“等待”的烦恼。如果儿女在另一座城市,老人的求助电话,就是给儿女添麻烦。

出门转一圈,早点回家,有时间观念,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04

忌独行:几个人同行,可以互相照应。

大部分的人以为,老年人出门,跳舞唱歌,都是“集体行动”。

事实说明,很多老人在曲终之后,就是“人散”,大家各自回家,总有一些老人,找不到同路人,只能独行。

“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几个人在一起,才能形成合力。

身边有人同行,任何事情都可以商议,万一遇到困难,还能通风报信,第一时间联系到家人。

我们通常说:“猛兽总是独来独往,牛羊总是成群结队。”

老年人不要认为自己的猛兽,要把自己当成牛羊,毕竟“岁月不饶人”,认怂是必然的趋势。

05

忌酒杯:应酬适当,保持头脑清醒。

老友相见,喝几杯;唱歌跳舞,累了,来一杯小酒。

尤其是夏天,到处都是夜宵摊,吃吃喝喝特别方便。一些临时起意的饭局,并不少见。

根据身体状况来喝酒,保证自己是三分醉;同时做到不劝别人喝酒。

喝酒伤身事小,要是有人喝醉了,随意在路边躺着,呼呼大睡,肯定要惊动一家老小。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06

忌河渠:尽量远离潜在的危险。

去河边纳凉,一定是消暑的好办法。

有道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每天都在河边走来走去,鞋子会弄湿,还有可能滑下河道。

另外,城里的下水道,常常有弄丢盖板的情况。

夜里,想看清河道、每一块盖板的情况,是比较难的。因此要主动远离。去河边,要在安全范围之内。

翻越护栏、河边拍照、下河洗脚、独自在河边久坐,都是要避免的。

07

忌低头看手机:看好脚下的路,观察周围的情况。

智能手机,几乎是人手一台。不仅年轻人喜欢低头看手机,老年人也是如此。

因为一直低着头,手机里传出嘻嘻哈哈的声音,周围的情况就难以预测了。水泥台阶、花坛、冲来冲去的电动车、嬉闹的孩子、占用人行道的小汽车......都可能把人绊倒。

放下手机,好好看路。这一点,夜里比白天更重要。

另外,出门之前,把手机充好电,可以临时性当手电筒使用,也避免“失去联系”的情况。

08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关心老人和孩子,在社会的美德,也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自觉。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常常提醒老人,应该做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是举手之劳的关爱。

当然,作为老人,也应该有“听话、服老”的一面,千万不要逞强。保护了自己的安全,是一家人的福气。

愿老人们,平安出门,快乐回家。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