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当国内粮食供应捉襟见肘,我国竟能实现大豆的净出口。而如今,中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为何却成了大豆净进口国?
在农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22》中,披露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根据报告的预测,今年我国农粮产业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有望冲击1.38万亿斤的历史最高位,而在粮食产量攀升的同时,大豆产需缺口也比2021年扩大115万吨。
目前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中国大豆年进口量稳定保持在1亿吨左右,与此同时,国内自产大豆规模,从未超过2000万吨,对外依赖度超过80%!华大基因CEO尹烨表示:目前这种依存度已经达到90%。
那么,为何我国的大豆,越来越不够用了?
一、国产大豆:开局即王者
和今天的窘迫有所不同,历史上的中国大豆,从育种技术到种植规模,曾长期领先世界各国。
根据史记记载,上古时期黄帝轩辕为发展农耕,“治五气、鞠五种”,其中“五种”之一的菽,指的正是大豆。也就是说,大豆在华夏大地上培育已有近5000的历史。
到了民国时期,大豆依然是“创汇拳头产品”。有学者估计,当时仅东北三省的大豆产量,就能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东北王”张作霖靠着大豆、豆饼、豆油三项出口的盈利,硬是把东北地区经营成当时全国重工业水平最高的地区。
然而时光荏苒,今天我们看大豆领域的跨国巨头:ADM、邦吉、嘉吉等,清一色的美国企业。在市场主导权方面,来自美国、巴西的企业,凭借年产一亿吨的绝对产能优势,长期把持着大豆市场的定价权。
从领先到落后,近百年来,世界大豆的格局发生了什么?
二、改变美国大豆的两个人
算起来,美洲种植大豆的历史不足三百年,而能迅速超越中国,得感谢这两个人。
第一位是名叫金韵梅的中国赴美留学生。
在1902年的一次校内演讲中,金韵梅向校友们详细介绍了各种豆制品的用途,特别是当时中国在大豆种植方面的优势。美国在1804年开始种植大豆,但长期以来,大豆都被美国农户视为饲料的替代品,种植规模也一直不高。是这位留学生,让美国人见识到了大豆的“魅力”,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在大豆种植方面,中国是最先进的。
别人家有好东西怎么办?美国的逻辑是:把它拿过来。
1929年,一位叫莫尔斯的美国农学家跑到中国。第二个改变美国大豆的人,登场了。
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这个莫尔斯是真不见外。从1929年到1931年,莫尔斯跑遍了中国华北、东北一带,每到一处,就把当地的特色豆种收入囊中。到1931年离开中国时,莫尔斯收集了足足60箱大豆种植资料,其中包含多达4451份豆种样本。
就这样,美国一分钱专利费都没交,就把中国几千年的大豆种植技术,连带被视为农企核心财富的豆种,全部打包带走了。
三、大豆不够用的原因
当然,即便经过技术窃取,美国也不过是与中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那为何如今美企能产量上亿垄断全球,国内却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呢?
1、耕地规模有限
“7%的土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简单的一句话,既概括了中国农业建设的辉煌成就,但也道出了国产大豆的硬件短板:耕地太少了。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截至2021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9.18亿亩,而大豆需求却有1.2亿吨左右。
要实现大豆100%自给,需要多少耕地?
参考当前我国大豆最高亩产量200kg/亩计算,对应的耕地面积超过6亿亩。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耕地用来种大豆,在“大丰收”的情况下,才能勉强支撑国内需求。但显然,我们不可能这样做。
2、研发投入不足
在研发投入方面,国内的企业和美国的企业相比,也存在明显短板。
比如在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预防方面,国内企业大多沿用调节种植环境、或喷洒农药等方法,而美企经过多年探索,从原产自中国的北京小黑豆中找到抗体,成功终结这一豆类常见虫灾对作物产量的威胁。
而由美国孟山都研发的转基因大豆,同时兼备抗病、抗旱、高出产、高出油量等多重优点,使美国大豆在进口关税的阻拦下,售价竟然比国内大豆更便宜。
四、结语
整体来看,中国大豆的自主化,靠堆种植规模来解决显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研发,力争用更少的土地,实现更高的产量。可喜的是,在农业技术创新上,很多有担当的国内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了。
比如近期由华大集团主导的“大豆回家”项目,从基因科技的高度,对攻关豆种改良提供了新方向。百年前,金韵梅的演讲,让大豆从中国流向美国,而百年后的今天,华大CEO尹烨在演讲中表示:“我们要让大豆回家。”
尹烨能成功吗?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