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金华知府张坦让在滋兰书院旧址上修建了丽正书院,其后堂设为七贤祠,供祀一同创道于婺州的朱熹、张栻、吕祖谦三位理学大师和“ 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等7人。历代祠祀的目的,其用心为使丽泽遗风一脉相传。光绪二十八年八月(1902.9),丽正书院改名为金华中学堂,是为本校建立之始。现将丽正书院的前承后启密切相关的几位先贤的生平辑录于下,以示纪念。 朱熹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张氏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南宋理宗淳佑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金华人。祖籍东莱(今属山东),世称东莱先生。宋室南渡,曾祖尚书右丞吕好问,避难南迁。祖父弸中迁居婺州。好问、弸中皆崇尚理学。有深远家学渊源,得中原文献之传。年少时从林之奇学,后又受业于汪应辰、胡宪诸学者。知识赅博,擅长史学。为学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讲实理,育实才,并求实用”。隆兴元年(1163)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任南外宗学教授。乾道三年(1167)母丧,庐墓武义明招山,与朱熹等讲学于明招寺,士争趋从学。以其独立的学派,与朱熹、张栻齐名,称“东南三贤”。后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曾参与重修《徽宗实录》。乾淳以后,理学派见分歧。朱熹主明理,陆九渊主明心,皆讲究空虚性命之学,无神实际。祖谦兼取其长,会归于一,求以实用为依归。淳熙二年(1175),在信州(今上饶)铅山“鹅湖之会”上,祖谦极力调和朱、陆间之分歧,未能如愿,形成三派鼎立。祖谦与唐仲友、陈亮同为浙东学派中金华一支的主要人物。晚年讲学。会友于金华城内丽泽书堂,自编《丽泽讲义》,主张“惟能出窠臼外,然后有功”。四方学者趋归心服,丽泽堂外,祖谦曾在东阳友成书院主师席,并先后到永康五峰、东阳石洞书院和浦江月泉书室等地讲学。著有《古周易》、《春秋左氏传说》、《东莱傅仪》、《丽泽论说》、《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集》等。朱熹称“伯恭讲论甚好”,“其学合君举(永嘉陈傅良)、同甫(陈亮)二人之学问而一之”。并将其子朱塾送金华就学于祖谦。陆九渊于祭吕祖谦文中亦自悔“粗心浮气”。金华学派自丽泽诸仁儒传至何基、王栢、金履祥、许谦,一度中兴、史称“得金华而益昌”。历元至明,数百年间文献流传,影响深远。 何基 何基(1188~1268),字子恭,金华罗店人。宋绍熙三年(1192),父伯熭任临川丞,朱熹婿黄斡为临川令。父命基拜黄斡为师。黄教基治学“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熟读“四书”,其理自明。何基因此得闻伊洛之渊源,终身实践,未曾违背。后归金华,隐居故里北山盘溪。在溪畔建北山书院,读书讲学,四方学者争相前往请教。朱意门人杨与立一见推服。受郡守赵汝腾、蔡杭、杨栋相继延聘主讲丽泽书院。景定五年(126),被特荐为添差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校长),又授史馆校勘兼崇正殿说书。主张“为学立志贵坚,规模贵大,充践服行,死而后已”。治学笃实,阐明发挥,多创新意,教授学生不遗余力。人称“北山先生”,与王柏、金履祥、许谦并称为“北山四先生”。对金华学派有“中兴”之誉。生平达而不作,编有《易系辞发挥》《大学发挥》《中庸发挥》等,多亡佚,今存《何北山遗集》4卷。 王柏 王柏(1197~1274),字会之,金华人。少时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父兄皆从朱熹、吕祖谦学。年过三十,始知家学渊源,遂弃俗学,探求真知。与汪开之合著《论语通旨》,有所领悟,更名鲁斋。后从何基学,基教以“立志居敬”,并作《鲁斋箴》自励,奋发钻研。遇有难题,请教于何基,总觉得益匪浅。基亦称:“会之二十年工夫,胜过他人 。”治学坚定笃实,《大学》《中庸》《孟子》《通鉴纲目》等书,标点校著尤为精密。婺州知州赵汝腾、蔡杭、杨栋,台州知州来求学者。栢教学循循善诱,随其所学深浅,引导启发,诲人不倦。著有《读易记》《论语衍义》《孟子通旨》《书疑》《鲁斋集》等著作数十种。 金履祥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兰溪人,少年好学,长大后就学于何基、王柏。凡天文、地理、礼乐、刑法、兵谋等书无不研读,尤精于经史,主张经世致用。宋末,元兵围攻襄樊,履祥上书献策,力主以重兵直取河北,并祥述海运所经远近难易,翔实可据。惜未能被朝廷采用。德祐初年(1275)。朝廷召任迪功郎、史馆编校,坚辞不受。曾应严州太守聘,主讲富春山下钓台书院。先后应邀,讲学于兰溪县西儒源村重乐书院、竹竿山南齐芳书院及永昌镇樟树林之池亭。宋亡,隐居仁山下著书讲学,学者尊称仁山先生。元初,主讲金华丽泽书院,为金华学派之中坚。许谦、柳贯皆出其门。与吕祖谦、何基、王柏齐名。著有《尚书表注》《论语集注考证》《大学章句疏义》《通鉴前编》等。 朱一新 朱一新(1846~1894),字蓉生,号鼎甫,义乌朱店人。同治七年(1868)就读金华丽正书院,次年肄业杭州“诂经精舍”。九年中举人,任职内阁中书舍人。光绪二年(1876)恩科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升翰林院编修,为《国史》儒林、文苑传搜撰资料。光绪十一年,充湖北乡试副考官,转陕西道监察御史,职司言官,直陈己见,指斥时弊。曾上疏言海军用人不当,弹劾内侍李莲英,被降职为御史候补主事。朱以母疾辞官回乡。光绪十六年,应两广总督张之洞函聘,任当时岭南学术研究中心肇庆端溪书院主讲。他爱生如子,诱掖开导,课读批阅,不遗余力。不久,张之洞又邀朱出任其在广州新创办的广雅书院山长(校长),课诸生以经史、理、文等“有用之学”。其院规为“先读书而后考艺,重实行而屏华士”。主张“学必期有用,功必归诸实践”、“由训诂进求理义,由理义探源性道”、“言治术务求可行,言时务必明大势”。其实行求本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曾协纂《顺天府志?京师坊巷志》10卷,著有《元邪深圳答问》5卷、《拙庵丛稿》15卷等。 许谦 许谦(1269~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浙江省东阳市人。晋许孜后裔。先世屡因游宦而迁籍外地,祖父许应鸾由金华迁东阳。母陶氏,居白云笠泽。谦年幼丧父,母口授《孝经》、《论语》。
金华中学堂(现金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