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气象局最新消息,暴雨橙警上线,两广多地将迎来降水。
天气的多变、暴雨的袭来、雨水的冲刷,时常会让人感到不舒适,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暴雨天气不仅会造成意外伤害,更会带来微生物和病毒,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
今天我们来简单聊一聊,暴雨过后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不让身体“受灾”。
雨天预防3类疾病?
01.蹚水过后,易发皮肤病
雨水堆积路面,导致积水过多,使得人们不得不蹚水而行。当人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会导致角质层水合程度过度,就像我们游泳之后手足会发白。
时间一长,皮肤对人体的保护功能就会下降,极易发生真菌感染。也会比平常更容易引发湿疹、浸渍性皮炎、足癣等皮肤病。
02. 雨天蹚水,凉水冲脚,易引发关节炎
下雨天很多人会换上凉鞋冒雨上下班,会用凉水冲脚以保持干净。但是,凉水洗脚,毛孔会骤然收缩,加上运动后肌肉疲劳、紧张度增加,腿脚很容易抽筋,更可能诱发关节炎和风湿病等。潮湿又阴冷的天气最容易诱发关节炎。
03. 饮食上,提防肠胃传染病
很多细菌都喜欢潮湿的环境,而干燥的环境则不容易滋生细菌。暴雨天气,新鲜的蔬菜就难以保证了,雨水的增多,也给了蚊虫滋生的大好环境。
况且湿热也会加快食物腐烂变质的速度,这就需要我们在这种天气下,格外注意食品的卫生,饭菜的量也最好可以一次吃完,同时加热食物时要彻底地煮熟煮透。
雨天保健3要点
01. 饮食:谨防肠胃病,多吃“除湿品”
·保持清洁:蔬菜、水果、肉类等买回家后先用流动水清洗。烹饪前、烹饪过程中接触不洁物品后,均要用流动水加洗手液(肥皂)充分洗手。
·生熟分开:将生食与熟食分开,单独存放。熟食大部分有害细菌已被杀死,而生食中可能含有较多危险微生物,若将两者放在一起,极易造成熟食的“二次污染”。处理生食要用专门的刀具、砧板,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交叉污染。
·饮食清淡:少吃油腻的食物,防止生热过多;
水果也要选择一些不太腻的品种,如西瓜等,但要注意适度。
中医讲“苦能燥湿”,多吃苦瓜、苦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苦味食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仁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补肺清热、止泻抗癌等作用,可以加入饭中同煮,煮汤、磨成粉服用或冲泡食用;红豆,红豆具有除湿的作用,可以很好的排除体内的湿气;绿豆芽,具有清热除湿的作用,用来调理湿热郁滞。
给大家推荐一款汤:
茯苓猪骨汤:
材料:猪骨200克、茨实、薏米、土茯苓50克
做法:猪脊骨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焯水取出猪骨,撇去浮油。土茯苓、茨实、薏米、猪脊骨洗净
放入猪骨汤内煲一个小时放适量盐提味即可
作用:除湿解毒、通利关节,预防关节炎、风湿关节痛等
02. 起居:避免穿湿鞋,衣被常曝晒
·阴雨天气中没有阳光的照射,衣物、被褥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下,细菌和真菌疯狂生长,因此衣服一定要晾干,被褥常清洗晾晒,防止多雨潮湿天气滋生病菌。
·夏天天气闷热,很多家庭喜欢开空调,但没注意通风除湿,导致室内湿气过重,诱发风湿。因此,夏季要经常开窗通风除湿气,雨天也是如此。如果雨水太大,可以关窗开风扇,维持空气流通。
·不要淋雨,防止感冒及关节炎、风湿等疾病复发。如果穿凉鞋走在雨水里,回到家要及时把脚清洗干净并擦干,换上干燥的鞋子。
如果已经淋雨,回到家后建议喝热开水,可以升高体温,驱寒发汗。中医养生学也指出,白开水是中性的物质,可以将体内的阴、寒、湿、毒带走,在中药学里面是百药之首。 淋雨后煮一杯红糖姜茶。
注意!红糖姜茶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胃寒,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
红糖姜茶:
配料:红糖15克,生姜7-8片(带皮)
做法:生姜片放入300毫升沸水中,煮3分钟;然后倒入茶杯,加入红糖趁热喝下去。
红糖姜茶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驱寒暖胃的偏方,淋雨后趁热喝一杯红糖姜茶,发一身汗,体内的寒气便会消散,人也就会通体舒泰起来。
03. 连续阴雨天,风湿毛病犯!别慌,艾灸来帮你
风湿类疾病容易在阴雨天复发、加重。大家可能不了解风湿病、老寒腿,学名叫骨性关节炎,其实是属于“冬病”的一种。
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此时用艾灸等方法来祛除寒邪、拔除湿邪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就是中医所说——冬病夏治!
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有明显的肿、热、痛者,可以通过艾灸阿是穴,此穴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它的取穴方法就是“有痛便是穴”,哪里痛灸哪里。
同时,还可以配合艾灸阳陵泉、悬钟穴、足三里、三阴交来缓解不适症状。
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悬钟是八会穴之髓会,艾灸这两个穴位能强健“筋骨肌髓”;
足三里、三阴交都是扶正补虚的要穴,增强身体抵抗力,进一步提升艾灸效果。
请记住,艾灸是补正气的,只要正气充沛则百脉俱通,气血旺盛了,邪毒又怎么能够在经络中瘀积呢? 在疾病缓解期也要坚持艾灸,此时正好借助夏季大自然充沛的阳气,调养身体。
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到了秋冬季节就可能少发病甚至不发病了。
ps: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合作版权图库和灸大夫,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章中分享的方子、灸疗方案、手法等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