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华为是一家“任性”的企业——因为任正非将自己的性格赋予了华为——在企业前进的每一个路口,都会看见这种性格的印记。
2022年12月,当美国总统拜登出现在凤凰城出席台积电工厂迁机仪式上,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等约900名政商界人士前往捧场的时候,看衰华为的论调甚嚣尘上。
转眼到2023年,元月14日,华为内部公布了分红数据,2022年度工会虚拟受限股分红预计为人民币1.61元/股,较去年1.58元/股有所增长,分红以后虚拟受限股价格预计为人民币7.85元/股。华为的危机似乎转瞬间已经消解。
从创立到如今,华为遇到的危机重重叠叠,过往的经历仿佛在暗示大家,近一年的危机也不过是一道小小的坎。纵然前有阻截,后有追兵,华为还是能再次突围。
87年前那个元月开始,一位伟大的“老人家”指挥若定,曾经创造出“四渡赤水”的奇迹。华为,在一位年近八十的真正老人操控下,真的能再次有惊无险地渡过自己的赤水河吗?
技术:起家是人生转折
华为创立的时候,任正非已经不年轻。
“40多岁创业,是因为活不下去,不得不找条活路。”任正非的原话,透露出第一次人生转折关头的无奈。
从家庭看,当时是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堆弟妹,生活的担子不是一般重。
一般当兵出身的人,转业后到了这个年纪,很难再面对被辞退的落差,但任正非证明了自己的不一般。凑了21000,他创立了华为,让全家人吃上了热饭。
从当兵时起,任正非可以说就吃上了技术饭,创办华为后,更是将技术先行的理念奉为圭皋,在惯于山寨的彼时,算是一股清流,也得以第一次渡过人生的“赤水河”。
华为一成立,就相当注重技术和专利问题,1998年就颁布了《华为基本法》。
据统计,国内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平均水平在1%以下,而在华为2017全球分析师大会上,轮值CEO徐直军给出的数字惊人:“未来每年将保持200亿美金的投入。”——这占到华为2016年营收的25%——当然,回报也相当丰厚:至2017年底,在华为获得授权的74307件专利中,有90%为发明专利。
对初心的坚守,成就了任正非的第一次转折,也成为了此后华为的“过河”信条。
超越:跳岛是思路转折
2003年,华为再一次面临围堵:对外,跟思科的知识产权纠纷愈发激烈;对内,股权矛盾正在激化。
任正非不得不再次指挥渡河:正式成立手机业务部,重心从单纯的通讯领域向手机领域倾斜。
当思科在德克萨斯州联邦法院对华为提起专利诉讼时,欧美市场很多客户都暂停了与华为的合作。
恰恰在2003年前后,UT斯达康搞小灵通风头正劲,中兴通讯也在快速跟进,国内也有不小的市场空间。这是一块看得见的现金蛋糕,对于内外交困的华为而言,或许就是一根救命稻草。要不要做?
华为当时最重要的战略是在海外市场站住脚,任正非“渡河”时也紧紧绑着这根绳子,于是毅然放弃了小灵通的开发。
华为当时的选择,就像美军在太平洋进入反攻阶段的“跳岛”策略一样,不考虑一城一地的争夺,放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据点,抢先占领战略要点。
事后来看,华为当然成功了。但在当时,决策错误,很可能直接面对灭顶之灾。承担错误的人只能是任正非。
任正非曾表示,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既没犯过错误,又没有改进的干部,可以就地免职。
很显然,任正非宁可承担风险,也不打算被自己免职。在巨大危机面前,咬定自己选择的路,任正非的第二次“渡河”,仍是以坚忍为船桨,坚持到了最后,但已经隐隐透出一意孤行的风险。
断供:芯片是企业转折
2002年,《华为的冬天》在业内广为流传,至今仍是很多企业家推荐的必读文章。书中记录了任正非的一句话:“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但与2021年的危机比起来,这些话都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之前无论哪一次的危机,都没有芯片断供事件这么严重。
华为“造芯”的伏笔其实埋得很早,2004年10月,华为创办了海思公司,正式开启了华为的手机芯片研发之路,彼时华为才刚刚靠手机业务摆脱一次发展危机。
然而,十年磨一剑,并没能封住美国的无理手。2019上半年,美国推出针对华为的限制令,并一步步收紧绳索。
如果说,之前的行业竞争造成的,顶多是砸破一扇窗或者屋顶的一片瓦,这一次,是真正的刨动墙根。除了再次尝试“渡河”,任正非别无选择。
2020年8月4日,华为和联发科在当天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和采购大单,订单金额高达1.2亿颗芯片。从华为和联发科之间的合作可以看出,华为本身对芯片的需求还是比较庞大的。
在断供之后,2022年5月6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了“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及其封装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在芯片生产方面,华为似乎在一步步走向破局,一步步走向独立自主。
然而,同时期的其他数据引发了不同的看法:2022年4月28日,华为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经营业绩:实现销售收入为13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3.9%;净利润大约56.3亿元,同比下滑66.5%。
2020年第一季度,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的手机AP市占率,海思占20%的市场份额,苹果仅占15%。而两年过去,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AP供应商榜单中,苹果依然占15%,而华为海思的市占率只剩下1%,第二季度海思份额已经为0%!
不过,任正非赋予的坚韧性格,依然在统治着华为。虽然海思的麒麟芯片已经没有代工厂,但据爆料,海思一直在坚持与竞品的芯片同步迭代。麒麟KC10乃至20芯片,据信已经进入4nm或更先进的3nm阶段。
显然,这一次的是非成败,并不如前几次那么鲜明,至少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还是个薛定谔的状态。
即便从整个2022年的业绩来看,虽然让人看到了止住下滑的希望,但期待中的螺旋式上升,还远远没有到来。在没有顺利“过河”之前,任正非不得不继续憋着这口气。这是习惯,是经验,也是残酷的现实。
重启:造车是战略转折
或许正是由于前一次“渡河”没能真正突围,任正非不得不在十面埋伏中再次辗转腾挪,试图与对手拉开距离。这一次“过河”的手法是造车。
关于华为是否造车这个问题,从2019年华为带来了智能电动车的全家桶套餐开始,其给自己的定位一直就是供应商。但是,全面切入车机领域,其实已经脱离了华为的底层发展逻辑。2022年11月举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Marketing与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林春表示,最近三年,在汽车零部件研发上,华为累计投入了30亿美元左右,招募了7000多名研发人员。很难想象,苹果会以同等规模的体量去投入汽车领域。
此外,华为不亲自下场造车的承诺,剩下也不过一年时间。对惯于做事做到极致的华为来说,开发自有品牌也不过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儿。
危机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逼迫华为推翻自己的底层运营逻辑,这已经与当初任正非的转行差不多了。同样是被逼无奈,只不过曾经是一个人的难眠之夜,如今却是巨无霸企业的沉重喘息。当年,任正非重启了事业,眼下,华为或许将重启赛道。
华为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做决策“,但如今,整个指挥部都早已经是隆隆的炮声了,决策的重担,任正非责无旁贷。
“三渡”已是勉力为之,“四渡”的彼岸更在雨雾中遥遥难望,七十八岁的任正非,胸中那口气还能憋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