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最著名的54个效应,你知道几个?)

1【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2【蝴蝶效应

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即所谓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

一份小小的操行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师生相处、相亲、相知程度的检查,也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展示。它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各自的容貌;它犹如心灵的超链接,能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相互沟通;它犹如喜剧小品,让人在喜悦中接受教育;它犹如春风春雨,能使学生天赋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一位教师在谈到评语时激动地提到一封学生来信,信中写道:我坐在财贸学院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给您写信。还记得吗?您在我本子上批过一句话——‘句子造得很精彩,希望你做人也精彩。’从那时起,我一直努力使自己精彩,尽管我的基础很差,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但是我没有放弃努力……这位老师为这名学生的努力感动,也为当初自己的批语感动。他没有想到自己很随意的一句赞扬,竟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反之,我们也常常看到,学校里的许多大事件(如学生斗殴、打群架),往往是从小事酝酿成的,所以教师要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要等事件闹大了再来处理。

3【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

4【投射效应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5【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厨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

6【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 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以商榷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7【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8【刻板效应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象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9【触摸效应

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45分钟的抚摸实验。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犹如子宫般的环境中,抚摸只会给他们压力感,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而他对20个早产儿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钟的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八个月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都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6天。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11【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12【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是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他做了一个试验,让被测试者连续去完成22种小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完成了,还有随机的一半任务没有完成时被中途停止。接着他让被测试者回忆做过哪些事情。结果他发现,绝大多数被测试这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这种记忆现象后来就被称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在我们记忆事物的时候有许多表现,比如,为了怕自己忘了某个约定,我们专程把它写进备忘录,结果事到临头还是忘了。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的时候,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

蔡加尼克效应解释了一些记忆中的现象。考前恶补,开夜车,通过考试后,所有考过的东西迅速被忘掉就是我们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

13【鲇鱼效应

挪威的渔民们捕捉了沙丁鱼后就急忙赶到市场出售,但由于沙丁鱼喜群集、生性不好动,往往窒息而死。唯有一老渔民每次都能卖出活蹦乱跳的鲜鱼,其奥妙是在沙丁鱼中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鱼。鲇鱼在沙丁鱼中穿来穿去,沙丁鱼受到影响也摇头摆尾,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增强了自身的活力。在学校管理中如果在教师群体中引进德才兼备、争强好胜的人才鲇鱼,也会产生良好的鲇鱼效应

14【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很多研究都证明了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则愿意捐款的人数的百分比几乎增加一倍。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不仅是对别人,登门槛效应对自己也发生作用。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两次夺冠,令人们大惑不解。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在这里,山田本一运用的策略可以称为目标分解法。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对教师、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则更会奏效。

事实上,在生活中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登门槛效应。一些不法分子拉拢、腐蚀青少年总是从一支烟、一杯酒慢慢引诱他们上钩的。一些学生生活上追求超前消费,也往往是从五元、十元,层层加码开始。如果失去警觉,步步退让,防线不断被冲破,那么,学生的不良思想品德便会在步步退让中发展。所以,登门槛效应的负面运用也应当引起重视。

15【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16【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用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有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7【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选择和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选择和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选择和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和判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选择和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扼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教师在向学生出示各类作业或考试题目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其实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业或考试题目的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大的选择和判断余地,还可以激发创新的兴趣。毫无疑问,我们教师如果都像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判断余地,学生将来能够有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吗?

18【霍桑效应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问题,工厂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 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研究试验。这一系列试验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为什么?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19【流言效应

《战国策 ·秦策二》记载:"费人胡与曾子同名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与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须臾,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曾参是古代有名的贤人,他十分重品德修养,每天都要三番五次地反省自己。其母对他十分了解,相信自己儿子不会干出杀人之事,但经不起众口一词再三告以曾参杀人,便再也坐不住,放下织布的梭子翻墙逃走了。后以曾参杀人一词喻流言可畏。

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常常以讹传讹,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蓄意编造谣言,一经传播,便会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传染,一传十,十传百,若有人从中推波助澜,则会影响更多的人。

西方野心家有句名言叫作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是一切骗子惯用的手法。推而广之,邪教头目就是这样把荒唐绝伦的观念灌输给信徒,让他们顶礼膜拜,为之献身送命的。

精神医学上还有一种更为荒唐的妄想传递现象,称为感应性精神病。在一个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有影响的成员患精神病产生妄想,可把妄想观念传给周围的正常人,使大家对他歪曲现实的观念信以为真,甚至跟着他一块儿发疯。这样的病例在精神科十分常见。

有一个家庭主妇,怀疑邻居在她家的饭菜中放毒,以后其丈夫及子女共八口人都先后出现了中毒症状,并咬定是邻居放毒而诉诸法律。经查,这位主妇患的是偏执型精神病,她的被毒妄想感染了全家人。所谓妄想,是有悖常理、不合逻辑的想法,按照常理,家人应能识别,但被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所传染,这就是精神感应的巨大作用。

20【培哥效应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21【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1 .过度关心。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家长过度关心、呵护、疼爱孩子,生怕孩子冻着、饿着、跌着、碰着、苦着或有什么闪失。家长如此关心孩子,除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自私、自负、自傲等不良个性外,还容易产生另一种超限效应,那就是逆反心理和不良情绪。

2.过度压力。家长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误认为惟一的途径就是考上大学。为了使孩子能考上大学,死死抓住孩子的学习不放。在过度的学习压力下,孩子健康的心灵被扭曲了,往往会越学越怕学,越学越厌学,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极端行为或人间悲剧。

3.过度期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就更高。有些家长把子女的成功与否同自己的荣辱甚至家庭的显赫与衰败系于一身,寄厚望于孩子。这种过度的期望、苛刻的教育要求,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许多心理障碍。

4.过度批评。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孩子犯了错误或没有达到家长的教育要求,就狠狠批评。过了一会儿,仍觉得意犹未尽,再重复批评一次,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就会使批评的累加效应更大,就会越来越厌烦,使得孩子对家长极不耐烦,讨厌至极就会演变成敌对心理。

5.过度表扬,有些家长认为,多批评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些是有意拔高。这样,会使孩子认为家长在哄自己,甚至认为家长不信任他,不尊重他。

例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2【过度理由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23【巴纳姆效应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效应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样,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善于找出他的闪光点。

巴纳姆效应还给我们另一个启示:在为学生写评语时,可以把握总体,适当抽象,宜粗不易细。过分拘泥于具体情节,容易使学生产生老师老抓住小事不放的感觉。当然,教师的评语也不能像占星术家那样无的放矢,泛泛而谈,让人任意想象。应该有的放矢,体现个性,否则评语就会失去应有的教育效果。

24【跳蚤效应

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

这个跳蚤实验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跳蚤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并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

有位哲人说过:有些人遇到挫拆,就轻易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3英寸的地方停下来。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能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月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永不放弃。

25【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走钢丝表演者,却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这样不断的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事的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心去做某事,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这种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有时我们不必去思虑的太多。不去多想,马上去做,打断反复去思维的逻辑和习惯,走出一步,往往做事情的勇气就随之产生了。这就是由瓦伦达心态产生的效应

26【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

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简单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7【幽默效应

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可见幽默其实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重要的、积极的因素。一些调查也证明,学生所列举的他们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幽默一直是名列前茅的。

幽默是人迹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教师的幽默感,主要通过警句、格言、妙语和急智之言等形式予以表达,其共同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地表达思想或说明事实。

教师的妙语、急智之言的幽默,在教育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如:

教师的幽默,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幽默引起的笑声,能刺激肺部活动,改善呼吸,促进血液循环,使人充满活力。兴奋在大脑特定部位定位后,会不断地集中并相互诱导,形成兴奋中心。而兴奋中心周围大区域则呈现相对抑制状态,削弱对其他事物的注意,从而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昏昏欲睡。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春风吹得学生醉,直把教室当卧室的诗句,学生们在笑声中立即睡意全无,连打瞌睡的学生也全神贯注听课了。

教师的幽默,有助于阐述问题和引导教育方向。幽默是理智的一部分,具有穿透力,通过无误的意会,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和问题的深刻理解。此外,用幽默的方式来批评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时,这种方式,点而不破,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师生间直接的心理对抗,使学生在笑声中忍受或接受引导,其效果要比板起面孔的训诫好得多。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一首七绝。这位学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这位教师待静下来以后说道:这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这位教师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没有大发其火,也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思而得知后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教师的幽默,也可用来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一次,有位教师带着教科书急匆匆去上课,到了教室门口发现门紧关着,他用力推也没有推开,等了一会儿,上课铃响了,还不见有人开门。此情此景,着实令这位教师火冒三丈。他转身从后门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学生们都在等待电闪雷鸣的到来。可学生们却出乎意料地看到这位教师的笑脸,出乎意料地听到和蔼而幽默的语言:当今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人喜欢走‘后门’,但我不喜欢,今天是个例外,以后我坚决不走,也希望同学们不要让我再走了。学生们一下就大笑起来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

妙语连珠的幽默,虽然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但也不是万能的调料。用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的话来说:幽默只是蛋糕表面的糖和夹层的巧克力,并不是蛋糕本身。所以,运用必须适时、适度,并且要绝对避免把幽默变成讽刺挖苦、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工具,或变为低级趣味的逗笑。

有一位教师,一向以幽默自居,为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迎合学生的口味,总喜欢在教室里幽默一下。你瞧,一位学生生水痘却带病上课,脸上涂满了蓝色的药水,这位教师看到后,为了体现自己的幽默,随口就说:蓝色的多瑙河,于是,这位学生留下了终生的雅号蓝色多瑙河,课堂气氛是活跃了,然而那位学生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这是教师说的,具有法律效力。

在一堂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一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了个能力大比拼,将全班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并很噱头地告诉学生,如果哪一组赢了,奖品丰厚,西装一套,看到如此幽默而又阔气的教师,听到如此诱人的奖品,学生群情激昂,跃跃欲试,男女学生自然都不甘示弱。由于全班学生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教师如愿完成教学任务,结果男生以微弱的优势获得顺利,教室里顿时象炸开了锅似的。下课铃声响过后,看到教师还没有兑现,一些男生迫不及待地向教师索要奖品,孰料,那位开课教师却耸耸肩,幽默地告诉学生:如果哪位学生要奖品,就到前面来把我的西装一‘套’。学生大呼上当,有一种受欺骗和被愚弄的感觉。

有个心理学家曾组织一批学生听二位教师讲课。一位教师满堂诙谐;另一们教师亦庄亦谐 。听课后,要求学生指出二位教师的突出优点。大多数对前者的评价是有趣,而对后者的评价是有水平。

28【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此,心理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的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当这四组被试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因为这组的被试普遍觉得该同学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是贬抑显得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实验的结果,使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当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增减效应。因为我们在评价人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倘若我们评价人时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都采取先贬后褒的方法,往往会弄巧成拙。尽管如此,这种增减效应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不是吗,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老师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29【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神话中的大神宙斯,一次派侍女潘多拉传递魔盒。在给潘多拉魔盒时,宙斯叮嘱她万万不能打开。然而,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打开魔盒。结果,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人们往往有一种心理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发人们的好奇心理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背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把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好奇、探究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例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些有害或不良的书刊以及活动下禁令,若未作充分的说明,而只是简单下禁令,那么,这样做只会增加被禁止的书刊、活动的神秘色彩。学生,尤其是那些非顺从型人格的学生,往往会因此而去尝试,大大违背了教师的初衷。所以,老师在作出某项禁令前,必须认真疏导,充分说理,晓以利害,这样才能防止可能出现的禁果逆反心理,减低潘多拉效应的强度,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有时也可利用潘多拉效应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班上有位后进生总认为班主任对他有成见,那本从不离手的工作手册上记下了他一笔笔的黑账。怎么消除这种误解呢?一次,这位班主任故意将工作手册忘在讲台上,那位学生禁不住逆反心理的支配,偷看了手册,结果发现老师在手册里记了许多他的闪光点,从此误解消除了,他也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

当今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理学的原理就是进入这道心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只有打动人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0【磁化效应

一般普通的铁都具有磁性,但通常情况下其磁性不能像磁石、磁铁那样显示出来,因为其内部分子结构凌乱,正负两极磁性互相抵消了,而用磁石加以引导后,铁分子井然有序,从而就具有了磁性,具有了吸引力。

一个优秀集体的形成,同样也需要一种良性的外力作用加以引导。校长有人格魅力,才会有一个团结上进的教师集体;班主任有人格魅力,才会有一个和谐奋进的班级;老师有人格魅力,才会有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的喜爱。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亲其师,信其道,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31【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所生。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在战斗无力时,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而继续作战,直至打败对手。敌人发现了他的秘密,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

学生失去了班集体,生活学习因孤立无助而事倍功半;老师失去了学生的拥护和支持,能力再强也会马上变的软弱无力;校长失去了老师集体的拥护和爱戴,只能是孤掌难鸣。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我为人人才有可能人人为我。失去了力量的源泉,能力再强,也终有失败的时候。

32【80/20效应

公司80%的利润是20%的人创造的,对20%的人的管理却要花费80%的时间和精力。有些20%的付出可能给你带来80%的业绩,而付出80%的劳动可能只有20%的回报。

班级管理中,80%的学生可能只要花费20%的时间,而还有20%的学生却要投入80%的精力;学习上,有时候80%的知识只要花费20%的时间,而某些20%的知识点却需要80%的投入。 80/20法则告诉我们,工作学习要善于抓重点,一些小的失误可能给你带来较大的影响。实施素质教育中,既要培优,又要转差,一个都不能少。

33【 拍球效应

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

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学生取得的成绩也就越高;然而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教师的火气越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也越强烈。优秀的老师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总是尽可能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34【食盐效应

做菜时缺了其它任何调料都勉强可以吃,惟独缺了盐,手艺再高的厨师任其怎么调和其它调料都没法食用——盐,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更没法吃;舀一勺往人嘴里送,只能使人反胃呕吐;想吃甜食端来咸菜,同样让人皱眉。所以,好东西也应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有老师批评学生之后说:我是为了你好!但学生并不怎么领情,原因在此。

35【淬火效应

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

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的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36【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37【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它们总是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地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孩子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8【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作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39【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40【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41【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 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42【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心理实验表明: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例如:向考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基础不好。或者说:虽然基础不好,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只是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但给人的印象是全然不同的,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因此我们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注意语句的选择、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例如,批评之后说: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要我好。相反,如果用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可恶的印象。

43【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所以,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强调要了解学生,但却很少被要求要了解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自己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既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才能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教师要如何了解自己呢?

首先,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其次,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上下左右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第三,要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因为这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这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主要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既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冷静理智,不会感情用事等等。第四,多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44【贴标签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96年,当时的新安江镇教办在全镇教育系统推出了30条教师忌语,实际上就是贴标签效应在具体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学生吼着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这位学生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了,贴标签效应也因此发挥出了它的负向功能的作用。因为这样的语言回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上进心,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老师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目标激励性的言语,对学生多贴正向的标签。当我们看见一个大孩子欺负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语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怎么搞的,比你小的都要欺负,你是虐待狂啊!我跟他的父母讲,也揍你一顿,看你怎么办?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负小朋友的是吗?两种说法,两种效应,结果截然不同。曾有一位对孩子绝望的家长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我只求你做一个寄生虫(没出息,我只好养你一辈子)千万不能做害人虫(违法犯罪)!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孩子就只能自暴自弃了。

45【光环效应

拍广告片的为什么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呢?为什么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呢?这就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是根据我们对别人已有的了解而对他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如果我们已经获得关于这个人的某些方面的好的信息,就更容易认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都不错,从而对这个人形成良好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又称晕轮效应。我国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一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在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严重者甚至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虽说歌星、影星与广告中的商品质量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明星做过广告的商品很显然会比由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拍广告片的商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一所学校在高考中放了卫星,有关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校长乃至所整个学校都会增辉增色。

名人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一般说来,外貌的魅力很容易导致光环效应。传说杨贵妃死后,一位老太太拾到了杨贵妃的一只鞋子,她把这只鞋子拿到市场上展示,并索要1000文钱让参观者闻一下,愿意出钱的人竟然络绎不绝,这恐怕应该算是光环效应发挥作用的极致了。但即使是在强调个人意识的今天,光环效应也并不因为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行动而减弱。青少年追星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青少年因为喜欢一个歌星或影星而极力的模仿这位歌星,从服装、发型到说话做事的方式,无一不是竭尽全力模仿。一个有名的歌星的演唱会,票价会炒到几百元甚至千元以上,花上这么多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比电视里的好,但是许多人还是为能亲自感受一下现场听歌星演唱的氛围而情愿付出,而无比自豪。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应该发挥光环效应的作用,打造名校长、名教师,宣传本校的杰出校友,培养尖子生,用以扩大学校的影响,用以激励学生和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在评价教师和学生时要坚持实事求是,防止以偏概全。

学生说,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光环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与同学。

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作文、值日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发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

第五、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某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张老师认为自己评个高级教师是不成问题的,大多数教师也都这样认为的。但是,李校长却另有一种看法,他认为,张老师的课上得不怎么样,理由是他听的那次课实在不好。因此,决定暂时放一放。

其实,张老师的课教得是不错的,李校长来听的那次课,主要是家里有急事,又加上他身体不佳,因此,上课时有些乱。李校长由此就推论出张老师的课教得不好,又进一步推论出张老师不能评为高级教师。

这是多么荒唐的推论,但是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确实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叫做光环效应。这种光环效应,一般产生在对教职工了解不多的情况下,而且渗杂了大量主观的心理因素,因此有一定片面性。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往往使我们难以真正地了解和公正地评价某些教职工,对他们产生不公平的看法。警惕和消除这种光环效应,将会有助于对教职工的正确认知,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作为学校干部,特别是校长,应该怎样防止光环效应的发生呢?心理学界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校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学校领导者,那你首先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成为一个博学多识,能力过硬的教师。学校领导者有了博中有专、专博相济的知识素质后,思路就会更加开阔,想问题、评价人就会更加全面。同理,在检查教案,参与备课、听课,与教师研讨教学问题时,就能够看得出、听得出、悟得出道道来,能够及时发现教师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品质,反之也能指出他们教学中的缺陷和错误,并进行指导,从而避免了光环效应的管理偏差。

第二,要改善自己的管理个性,克服性格孤僻、心地狭窄、脾气粗暴、自以为是、动辄训人等不良习惯。要做到这样,就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胸怀宽广,气量宏大。作为领导,顺之话能听,刺耳的话也要听;支持自己的意见能接纳,反对自己的意见也能消化;和自己同观点的人,能团结工作,那些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要团结在一道。

(2)要公平正直,诚恳坦率。领导者对人对事要公正,以实事求是的公平原则对待教职工,不言过其实,力戒大话、空话、假话,对教职工敢于负责。

(3)不给教职工穿小鞋、秋后算帐。领导者要有宰相肚量,欢迎来自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不同意见,即使有些言辞过激、失之偏颇,也能一笑了之,切不可打击报复。

(4)要富有理性,善于思考。不拉帮结派,不受老同学、老部下、老乡亲、老教师等的左右,不偏听偏信。要全面调查、各方了解。

第三,要建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对涉及到人的教师评价指标要慎重考虑。在评价教师时,按照指标进行就可减低误差程度。

46【角色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是什么原因造成姐妹俩在性格上这样大的差异呢?

主要是他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生下来后,她们的父母在对待她俩的态度上大不一样。尽管她们是孪生姐妹,但她们的父母就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当然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

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对孪生姐妹的性格异样是关键的因素。其实,并非只是孪生子才有角色效应,正常的人都会受到角色的影响。充当知识分子这个角色,就会受到文质彬彬等一些角色要求的影响;充当教师这个角色,就会有为人师表等角色要求。它就象魔绳一样,把你紧紧地捆束在这个角色之中。

同样,学生在校、班、组中所充当的角色也就影响了他的性格。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他们在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上进行了实验。这个班有47名学生,他们挑选了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过后进行测定,发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有显著的变化,第二学期选举班干部时,这8名学生中有6名又被选为班级委员。另外,也观察到这6名新委员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特征都有所变化。从全班的统计来看,原来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孤独、孤僻儿童的比例也大大下降了,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可见,学生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角色影响的。那么,怎样来发挥角色的良好效应呢?

第一,教师可以运用伙伴选择法(即社会测量法),描成人际关系图和人际矩形图,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如哪些是人缘儿,哪些是嫌弃儿,哪些是中间型的。然后采取措施,用充当角色的方式促使嫌弃儿发生变化,如让嫌弃儿充当图书管理员或其他一些必定要与同学们发生交往的角色。

第二,班干部、团干部等角色最好也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充当。

47【从众效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座无虚席,自己没处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这时这位大亨却想,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这个故事说明,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生活中由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为从众效应

从众就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有个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一般都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有时候处于无奈也会随大流。在计划经济年代,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忽见一长队绵延如龙,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自觉贻笑大方,赶紧悄然退出队伍。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孟母三迁是自觉运用从众效应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范例。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一个团体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团体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嫌弃。为了免遭嫌弃,人们就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而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鉴于此,我们在学校的管理中,要注意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建立积极的舆论氛围,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同时,要注意发挥团队组织和学生会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

48【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困为各自身上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而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我们有些家长变成了小皇帝的佣人,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从心理角度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特殊的心理地位,决定了家长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与其像两只刺猬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倒不如保持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对孩子做到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

49【情绪效应

古希腊有个杰出的哲学家叫漠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的哲学家。

由此受到启发,现在的商店、宾馆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同样如果我们在平时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批评他,他也会认为是为他好,能虚心而较快地接受老师诚恳的批评。因此,我们要清除惟我独尊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校内主动积极地双向感情交流,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0【空白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

空白效应在批评时的合理运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批评之后最好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相反如果喋喋不休地批评学生,会使学生心扉紧闭,效果极差。

51【易感效应

由于先前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这个学习材料时,他就会更容易觉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潜在意义。这种现象称为易感效应。它常被同化理论用来解释早复习对新知识的学习与保持的影响。同化理论认为,当新获得的意义还比较清晰和完整地保持在认识结构中时,再一次接触这个已学过的材料,已经获得的认识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这种易感效应。因此,较早地进行复习,学习者易于觉察更精细的意义和微小差别。

52【月曜效应

由于星期日的休息,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学习秩序,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这种效应在每天的早上和下午第一节课中也常会出现,在假期过后的开学那段时间也甚为显著。按理休息之后应该精神倍加,效率提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按照月曜效应规律发生。有人把它也称为月曜病。

53【连带效应

教师评改论文式试题时常常产生的一种现象,它是由前后试题的连带关系造成的。前一试题的得分常常会影响到后一试题的得分。在客观式的试题中,这种连带效应不易产生,因为客观式试题前后各题的界限比较分明,而且标准答案也比较确定,不会产生游动;而论文式试题的标准答案却留有游动的余地。目前高考阅卷中,采用了流水作业批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连带效应

54【免疫效应

当学习的材料发生了显著的遗忘后再进行复习时,学习者因发现了遗忘的内容,故能激起复习的动机,他不再把复习看成是多余的事,就在复习中加强了努力和注意;在这们的复习中,学习者还能发现造成遗忘的原因,如新获得的知识模糊不清,未充分分化,不稳固等,于是就在复习时想方设法加强薄弱的部分。因此,把它称为遗忘的免疫效应,这种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早晚复习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灵活地安排这两种复习方法,两者都不可偏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词条  效应  效应词条  意思  意思词条  著名  著名词条  知道  知道词条  
热闻

 在那清晨作文

在那清晨作文星期五的早晨,刚从睡梦中醒来,我揉了揉迷成一条线的睡眼,打了无数个哈欠后,终于坐了起来。我动作熟练地穿好每天必穿的校服,匆匆吃了几口早饭,边喊着“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