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中)等一批官吏乘火车验证机车安全可靠。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自己这样表述他的一生:“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这位晚清重臣参与决策了同治、光绪两朝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事件,在晚清政坛上活跃了整整40年。可以说,在晚清政坛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官员的权势生命力能与之相匹敌。 李鸿章虽然是安徽人,但因他久任直隶总督,与河北则有着很深厚的渊源。从1870年起整整25年的直隶总督生涯中,李鸿章权势扶摇直上,直达权力顶峰,可以这样说,是近代直隶成就了李鸿章的政治梦想。1872年,李鸿章诏授武英殿大学士,两年后即晋封文华殿大学士。作为汉族官员,李鸿章得此素来是满族人独享的要职,实属破例之举。1894年又赏戴三眼花翎,李鸿章更是受宠若惊。因为这种赏赐在满人来说也是极少的。 可以说,近代直隶为李鸿章成就个人的煊赫权势提供了平台,而李鸿章也在直隶的各个领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唐山建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 ■中国第一台机车——“龙号”机车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不断打开的时代,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当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封疆大吏,李鸿章明确提出铁路乃自强根本,成为兴修铁路的积极主张者,并且在直隶境内主持兴建了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不仅开了风气之先,而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转变态度主张修铁路 当然,李鸿章倡导铁路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不少坎坷和争论。中国大地上最早的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的一条长13公里的铁路,因为当地群众反对,清政府最后把铁路赎回,然后拆毁。当时不仅老百姓不懂得铁路的重要性,即使一些政府官员也坚决反对修筑铁路。早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也曾反对修建铁路,认为“费烦事巨,变移山川”,但后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他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转而大力主张兴修铁路。 然而,在风气未开的时代,要想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谈何容易。李鸿章知道,由于自己的身份特殊,如果自己贸然提出修筑铁路的主张,必然遭到顽固派和政敌的坚决抵制,于是他就暗地里让别人提出建议,自己则大力声援。 留过洋的官员也帮腔反对 1876年,李鸿章授意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请在台湾修筑铁路,朝廷采纳了丁日昌的建议,但由于经费不足而搁浅。1880年,李鸿章又授意刘铭传上了一份《筹造铁路以图自强》的折子。这个奏折明确提出:铁路乃自强根本,建造铁路对漕运、赈灾、商务、矿务、厘捐、旅行都有好处,朝廷可以先造一条北京到清江浦的铁路,以沟通南北交通。
折子一上,立即有人出来反对。内阁学士张家骧上疏说,铁路有三大弊端:一是洋人可能借此深入中国内陆,二是百姓可能不愿意,三是白白浪费国家资金。
李鸿章很快复奏朝廷,指出修建铁路有九个好处,并建议任命刘铭传督办铁路公司事宜。但顽固派继续阻挠,有个大臣叫刘锡鸿,他最可气。因为其他的反对兴修铁路的顽固派几乎都没有走出过国门,不知火车为何物,仅仅是徒发空论,危言耸听,但是刘锡鸿曾经担任过驻英国副使,有与外国交往的经验,也具有坐火车的经历。此时他以知情者的身份上疏说,火车是西洋的玩意儿,中国万万不可仿照学习,修筑铁路有不可行者八条,无利者八条,有害者九条。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轮船,也能民丰物阜,国力强盛至于边塞,西洋相偕来朝。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朝廷最后没有同意李鸿章等人的建议。 出现“马拉火车”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