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对《自叙帖》的理性把握 --译文并附原文释文

时间:2022-04-21 06:15:24 热博 我要投稿

对《自叙帖》的理性把握

朱道卫

自叙帖(局部) 唐 怀素

提 纲:

本文着重从《自叙帖》的形式及内容关系出发,探讨其叙述方式的独特处,一是线条语言,它构成线条语汇,形成符号体系;二是作为书法作品而言《自叙帖》有其独特的文字内容,与抄录他人文字写成的作品不一样,书法家在作品中表现了对于草书的深切理解,对此本文主要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观照;三是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蕴,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酒神精神和诗神精神,对后世有着强烈的震撼力。

关键词:

自叙帖 符号 叙事学 诗酒精神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相传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卒于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原姓钱,幼年出家,尝为玄奘三藏法师的门徒。《唐怀素自叙帖》系纸本草书,卷高二八点三厘米,长七五五厘米,共126行,首六行早损,为宋代苏舜钦所补书。此卷为其代表作,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宝章待访录》及《书史》上都有著录,卷末自题“大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全篇草书气势磅礴,字字飞动,园转之妙宛若有神,融合了篆书笔法而有所创新,正如《书画题跋记》所论:“怀素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其内容则是怀素自述其草书书写活动的经历。

《唐怀素自叙帖》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珂罗版。笔者所依为珂罗版的影印本,该本由文物出版社于1986年11月出版,《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辑。

怀素的草书名作《自叙帖》表现得最为直观的是线条,其线条构成独特的语汇,其次是文字内容,欲知其内容为何事何物何情何理,首先要解读其看似粗头乱服的线条,这就要求了解草书的独特语言形式。就内容而言,这是怀素的自叙,讲述其习草和进行草书创作活动的相关经历,可以看作是其创作体会,可以看作是一个叙事文本。

其线条语汇作为形式层面上的东西,同叙事文本作为内容层面上的东西二者在这件法书中得到了最好的契合,正如《文心雕龙?情采》所言,“情以文远”。

由这种相契合的线条、文字,我他可以探究出其中所蕴含的作书者创作之际表现出来的浓郁的精神内核,即书法家的诗酒精神,既有诗神的浪漫,也有酒神的狂逸,这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难以胜任的。

看待一件艺术作品,不知其形式而欲知其内容当是绝难的,而于书法作品尤其是狂草书而言,却并非如此。

仅仅读草书的注释文字,我们无法把握草书线条的律动,更难以领略其情趣和意味。《自叙帖》的线条语汇、文字内容及其情趣意味三者是难以分割的。在此着重从叙事学的角度观照其由形式到内容,再到情趣表现的全过程。

怀素<<自叙帖>>译文并附原文释文 (叶如钢 译)

怀素原来家居长沙, 幼年即进入佛门。诵读佛经和参悟禅境的余暇里,很喜欢书写毛笔字。可惜以前未能看到前人奇妙的墨迹,见识很浅陋。所以就担挑书箱,手拄锡杖, 西行游历京城, 拜见当代名人, 探讨书法错综的历史和理论。其间常能目睹书法遗迹绝篇, 因而心胸豁然开朗,大略不再有疑虑和难解之处。挥写纸绢, 尘点遍布,文人学士们却不觉得怪异。

颜刑部是一位书法家,十分精于笔法。 他写在怀素书法作品尾末的点评像水和镜子一样清澈、明亮。 而尚书司勋郎卢象和少宗伯张正言曾经写诗赞美怀素的草书。颜刑部为他们的诗作写了下面的序言:

“高僧怀素乃僧侣中的精英,气慨豁达,性灵明畅。他为达到草书巅峰,矢志努力已有多年,从长江到五岭都很有名气。前礼部侍郎韦陟先生眼见他的笔力,认为他有成就而勉励他。 现礼部侍郎张谓先生欣赏他的豪放不羁, 邀请他同游相处。 其他感兴趣的人士也写诗作歌加以称赞,动辄填满卷轴。

草书起源于汉代,起初杜度、崔瑗以草书写得精妙闻名。后来的张芝更擅长把草书写得美观。王羲之、王献之开启新纪,虞世南、陆柬之则继承了他们的传统。 草书笔法以口诀手授而得以师承, 一直沿传到吴郡的张旭长史。 一方面他的性情和草书颠狂飘逸, 超绝古今,另一方面他的楷体也写得十分精妙, 法则详细,的确是模范的正书。 真卿早年常交往游历旅居,屡屡得到张旭长史的激励和笔法上的教导。 但真卿秉赋弱劣, 又为事务缠身,不能勤奋研习,至今书法上没有什么成就。每每追思先师只言片语,又怎能再得到指教?恍惚间看到先师奋笔书写,纵横超凡,迅疾令人惊骇, 正如同旧日的观感。 倘若先师能亲自传授,指导您承继法度规范,那么书法界登堂入室的人, 除了您还能是谁呢? 感叹不足以尽兴,就只能写下这些文字作为诸篇的导引了。”

此后描写和称赞怀素草书的诗文络绎不绝,多得溢出书箱。其中,描述形似的有张礼部的诗句:“奔蛇走虬势入座, 骤雨旋风声满堂。” 有卢员外的诗句:“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有永州刺史王邕的诗句:“寒猿饮水撼古藤, 壮士拔山伸劲铁。” 有朱遥处士的诗句:“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分析风格的,有李舟御史说:“从前张旭写草书, 当时人们称他为张颠。 今天怀素写草书, 我实在要称他为狂僧。 用狂来继承颠, 谁会说不行呢?” 而张先生也写道:“像稽山的贺知章那样以书法的粗犷风格知名,而吴郡的张颠要写成这样也不曾容易。” 有许瑶御史的诗:“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 醉来信手两三行, 醒后却书书不得。” 有戴叔伦御史的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 怀素自言初不知。” 描述书写疾速的,有窦冀御史的诗:“粉壁长廊数十间, 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戴先生也写道:“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 评论愚劣一面的有舅父司勋员外郎钱起(吴兴人)的诗:“远锡无前侣, 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 醉里得真如。” 这些都是激励的言辞和深奥的道理, 当然不是我这样胸中无物而浅薄的人敢当,只增加了我的愧疚和畏惧而已。

大历丁巳冬十月二十八日

注:1. 颜真卿曾任监察御史。 “颜刑部”应为“颜御史”。

2。 “礼部”指“礼部侍郎”。 该官职为礼部的副长官。 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 (称谓是“尚书”。)

3。 长史相当于幕僚长或秘书长, 多级官府里都有此官职。

4.下面附录的释文里“小宗伯”笔者认为应为“少宗伯”,是礼部侍郎的别称。<<自叙帖>>蜀本里则为“小宗伯”, 其义和少宗伯相同。 蜀本与其他本差别很大,论家多看低该本。笔者对此暂不置评。

5. 文中还提到其他官职, 这里不一一说明, 百度上都很容易查到。“处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也称作“高士”, “隐士”。 他们奉信庄老哲学。

6. 文中诗句大都没有译出,因为意思较易理解。 最后一首诗里“远锡”指拄着锡仗远游。 “太虚”指天空和宇宙。“真如”是佛教术语,字面意思是真实和如常不变,指终级真理和真实本质与本性。“狂来轻世界”是说狂起来, 看轻整个世界。 钱起诗流行的版本里“远锡无前侣”写成“远鹤无前侣”。 但<<自叙帖>>里确为“锡”, 而不是“鹤”。 钱起诗里写道:“远鹤无前侣, 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 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笔者认为应当是“远锡” 和“飞鹤”。“飞锡”讲不通。

7. “心手相师”是说写草书时, 或胸有成竹, 或心潮澎湃,手随着思路挥动毛笔。另一方面,手执笔随着字迹的韵律前行,也引导着思路的展开。 这是行家高手的评论,是对狂草的深层次的理解。草书写到一定水平才会有此体会。

附:

<<自叙帖>>原文释文(由该帖认读出的原文,根据“当代中国出版社”的<<张旭怀素书法精选>>(1994年版))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

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易。”许御史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豪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

不及。” 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薄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时大历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

怀素<<自叙帖>>辩义和译文商榷

叶如钢

出版发行的怀素自叙帖似乎都只有释文,而无译文。 网上看到几篇译文, 包括百度百科上的一篇。 这些译文大都写得不错, 但不能让人十分满意。 行文的简洁得当和遣词造句的风格,可以说见仁见智。但有几处译文笔者认为意思不对。 所以自己译了一遍(请看前篇)。这里解释一下几个要点。

1。 <<自叙帖>>引用的诗有两句是:“稽山贺老粗知名, 吴郡张颠曾不易。” 网上的几篇译文把“易”字写成“面”, 这两句诗就变成“稽山贺老粗知名, 吴郡张颠曾不面。” 百度百科把这两句译成:“稽山贺知章只是略知名,吴郡张颠不曾见过。”换句话说, 怀素更有名,人们还能亲眼见到。 ( 还有一篇译文译成“吴郡张颠也要面北称臣。” 这似乎只好说是主观臆测, 加工增料了。) 显然, 这里首先要弄清究竟是“易”还是“面”。为方便起见,把这个草字记为X。 从草书资料来看, 历代书法名家写的“面”字都与此处的X有区别。 另一方面, 在<<自叙帖>>中, “锡”字明确出现过两次。 第一个“锡”字里的“易”旁, 和X几乎完全相同。( 第二个“锡”字里的“易”旁则更简化。) 由此可以断定, X确是“易”字。

“易”字确定了, 我们再来看“粗”字在这里的意思。 怀素引用上面两句诗作为评论他的草书风格的例子。 “稽山贺知章只是略知名”这样一句在这里就没有明显联系了,显得很奇怪。 经过反复斟酌,我把这两句译成“像稽山的贺知章那样以书法的粗犷风格知名,而吴郡的张颠要写成这样也不曾容易。”

2。<<自叙帖>>里引述了颜真卿的一段序言,其中有几句论及张旭:“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颜真卿的<<祭侄文>>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其楷书更是世代楷范, 以“颜筋柳骨”和“欧颜柳赵”四大家著称。 张旭是狂草开山祖师, 被称为草圣。 另一方面, 他的小楷也法度齐全, 姿态优雅, 已达完美, 堪为后世楷模。 据此看来, 颜真卿说的“模楷精法详”自然是说张旭的楷书功夫。 此外,“而”字引出对比。 这里就是狂草和正楷的对比。我见到的几篇译文这里译得都不对,显得很牵强。

颜真卿把正楷看成狂草的基础和调控, 是高明的见解。 时下很多书者楷书功夫薄弱, 实在应当读读楷书和行草大师颜真卿的论述。

3。 颜真卿序言里说:“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 这里的“师”是指张旭还是怀素呢? 百度百科认为是指怀素。 从语法上看, 似乎“向使师得亲承善诱”是说这个“师”获得指导, 所以应指怀素。 但这样理解, “若还旧观”就根本讲不通。“看见怀素飞速写草书, 就像以前看到的一样。” 这如何讲得通? 或者, “就像以前看到的一样, 假如禅师您可以。。。” 这又是完全不通。 况且, 颜真卿怎么“忽然”看见怀素写狂草呢? 怀素表演狂草, 必为准备好的节目, 或在聚会上众人观赏, 或为私人邀请, 绝不会是在街头玩耍, 让颜真卿路过忽然见到。 再者, “师”的称谓一句之内就变成了“子”, 很不合古汉语行文风格,完全没有旁例。

读一下我的译文, 就能明白把“师”解释为张旭先师是多么合理顺畅。 “忽”是说“恍惚 ”。 语法上怎样解释“师得亲承善诱”呢? 一方面,古汉语里有一些双向使用的词。例如“臣”,可以说“商鞅臣秦王”, 也可以说“秦王臣商鞅”, 意思一样。前者是“商鞅做秦王的属下”, 后者是“秦王让商鞅做属下”。“向使师得亲承善诱”里, “承”字也可以这样解。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认为“向使师得亲承善诱”里的“师”字是一个衍生字, 就是说不经意间写多出来的字。 去掉这个字, 就是“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 这样也很通顺。 (前面提到的“模楷精法详”中一般认为有一个衍生字。我也认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