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活在表面的人

时间:2022-04-20 18:42:32 热博 我要投稿

还记得有一阵子,对短视频批评的喧嚣不断,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批判的人也懒得批判,习惯的人也更加习惯了,在某一些调研当中,短视频的用户每天几乎要在手指滑动中消耗掉100分钟以上的时间。

本雅明曾经给他的时代下了一个判断:体验很丰富,经验很匮乏。

这句话如果放在现在,仿佛更加合宜。人们在短视频里,体验着人生百态,或欢乐或悲伤,或直白或反转。一切二手的内容,如同潮水般涌入人的感官,充盈着体验以及获取意义的需求。可潮水褪去的时候,只剩下一片沙粒,内心的空虚仿佛从未体验过任何东西,因为一切都无法形成任何真切的经验。

即便是走出媒介的封闭,走向真实生活的现代人,依然面临着体验与经验的矛盾。虽然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存可能空间变得更广阔,但与此相对应的,也正显示出经验匮乏的尴尬。

统一的社会工作潮汐,塑造着统一的生活节律和相似的体验,人们在忙碌的空虚,努力的寻找着某一些体验的出口。遗憾的是,那些在工作空余所作出的努力,也不过是重复着新的或旧的陈词滥调。年轻人玩着大多数人玩着的同样游戏;中年人绞尽脑汁带着孩子去那些看似不同,却变成了家庭集会的游戏场所;老年人似乎都不用伪装对那些重复和从众体验的喜爱,在少有的可选项中消耗着生命最后的活力。

现代人越努力,就越活在表面。

如果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状态,由表及里的分为体验、经验与反思的话,那么现代人生存的家园,就仿佛是在一个很小的反思铁核上,有一层经验的地壳,在向上,就是一片体验的汪洋。

人们乐此不疲的活在表面,在体验的海洋中欢腾,偶尔遇见些贝壳或里面的珍珠,仿佛获得全部的人生意义。

这种表面化生活的诱因,自然是社会极速发展下的流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一样,进入发展快车道的现代世界,正以一种不可抵挡的态势追求着新的东西,其代价就是那些仿佛刚刚被形塑出来的所谓的新的东西马上就要面临着被冠以“旧”的名义所拆毁。

这种发展的势能,让人体验着某种弹射的快感或不适。当人们沉浸在某一种全新的体验中时,发展仿佛就像一只大手,手指蓄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人从沉浸中弹出,弹向那些更新的体验里,至于那些顽固的抱着旧的体验不放的人,就会被这个社会贴上一些落后的标签,甚至是在社会制造的进步便利中被挤出,面临着拥抱新的体验或在旧的世界中麻烦的寸步难行的非此即彼选择。

被五颜六色的光景冲击的目不暇接的人,自然不会考虑那些被甩在身后的旧东西,这也就带来了致使人活在表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得不跟历史、跟传统、跟那些沉淀多年的文化解绑。

很显然,那些传统甚至有些顽固的文化观念,是将人牢牢固定在地面的东西,但这种固定在体验的海洋中显得格格不入。人们想要在海洋中畅游,但却不是向下潜泳。所以要想在时代的浪潮里站起来滑行,就必须减掉那些历史的、文化的束缚。

还是回到马克思的那段著名的宣称:一切固定的冻结实了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扫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也许并不需要回溯到马克思的年代,只需要稍有阅历的人坐下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过去二十年,或者是十年,甚至只需要五年当中的那些变化,曾经以为稳固的那些家庭、爱情、伦理、道德等观念,都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种观念,只要被认为是旧时代的遗物,就立马会被孤立起来,而只要是在潮头的那些观念,都会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哪怕是否经得起检验。人们对接受观念尺度的判定,已经不再是以是否源自于传统、是否是有价值有意义、是否符合道德的为标准,而简单的转向一个要诀,那就是是否是新的,是否是潮流的。对潮流的全盘接受和对老旧的彻底否定,是活在表面的人的一种洒脱,也是他们掩饰内心不安、放弃自我追问的保护。

这种放弃,也是人活在表面最深层次的原因——用直觉代替了反思。

现代生活中鲜有深刻的话题,或许根本就不需要深刻的话题。浅层的光怪陆离足给了人们充足的谈资,哪怕仅仅在一秒钟之内,也能从不同的兴趣维度上找到众多的可以被关注的内容。而现代的信息工业也致力于为人们制造这些内容,将人的目光紧紧的锁在一些发光的扁平小盒子里,将这些新鲜却贫瘠的东西,塞进每个人的脑海和语言里。

并不是旧时代的人有多深刻,只不过他们能获得的新鲜的体验与当今比起来简直太少了,两个人在对话的初期,就会消耗掉他们所有已知的新鲜事,如果想要让对话进行下去,他们就不得不向深处探索,向历史的、文化的内容中借来一些话题,而当这些内容也耗尽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自己去人生意义的宝库中自行创造,话题的贫瘠反而迫使人陷入了反思,从而催生了话题的深刻。

如今,人们习惯于身边的人刷着短视频、聊着八卦,一旦出现拿着黑格尔看,聊着古典自由与现代人的意义危机的人的时候,一定会在空间中,引发奇异的火花,要么是把这些话题的持有者当作格格不入的,要么就会给他们打上某种标签,比如希望借助一些深刻难懂的话题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实哲学从表面来看,也不过是一套话语体系,输出的不过是让人们用以交流的谈资。哲学所构建的语言屏障,并不比当前那些二次元话语体系或者某些流行缩写词、互联网式的黑话来的复杂。当人们听到康德黑格尔或某些形而上话题表示不懂的时候,其本质也跟某些年长的人听到国王排名或元宇宙一样。

但是在这些话语围城之中,所圈定的内容背后,却呈现着不同的思考的进程,一种是偏重体验,在一个体验到另一个体验跳跃,另一种则是偏重于反思,不断的向下,向更深的地方去探索。

表面化的生存,不仅仅是社会发展这一客观现实的结果,也是近几个世代的人共同选择的结果。并不是表面化的世界迫使人活在表面,而是人们发现活在表面更加容易而塑造了一个表面化的世界。

但对于新进来到这个已经塑造好的世界中的人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一方面,世界仍然处在一切坚固的都会烟消云散的阶段,今天固定下来的,只能对今天有效,明天依然是开放的,没有被完全塑造和决定的。

另一方面,现代人相较于古典来说也更具有决定自身的话语权,虽然说现代生活无非就是男男女女将一个他们陌生的世界改造为自己熟悉的家的过程,但这种改造一定不是按照一个图纸出来的千篇一律。人有权利,甚至是有责任,在陈词滥调中跳出、在表面的生活中下潜。

简单的说,人可以选择活在表面,也同样可以选择看似不合时宜的活在内心,虽然面对潮流的冲击和一种更容易生活的诱惑,对抗活在表面是一件难的事情,不过好在这个时代还有着除了快速发展吞噬一切之外的另一个特性,那就是足够包容,它不会摧毁一切与发展力量相反的人或事,只不过会向他们挥挥手,给他们留在一个既不现代,又不古典的空间当中。

但人,依旧可以选择,不活在表面。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