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尾亚目—鸣螽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直翅总目
直翅目
剑尾亚目
螽蟴下目
驼螽总科
鸣螽科
鸣螽科(学名:Prophalangopsidae)又名原树蟋科、原哈格鸣螽科,是直翅目剑尾亚目驼螽总科下的一科昆虫。
1.化石发现
鸣螽科是直翅目(Orthoptera)剑尾亚目(Ensifera)昆虫一科,是现代螽斯类昆虫的祖先。主要繁盛于中生代,其化石广布于欧亚大陆,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英国都有这类昆虫化石发现。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以及印度东北部和北美落基山脉等地有分布。我国鸣螽科昆虫化石主要分布在北方中生代地层中,在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新疆等省市都有发现。
2.下属亚科
阿博鸣螽亚科(Aboilinae)
原阿博鸣螽亚科(Protaboilinae)
赤峰鸣螽亚科(Chifengiinae)
螱鸣螽亚科(Termitidiinae)
异鸣螽亚科(Tettohaglinae)
鸣螽亚科(Prophalangopsinae)
圆翅鸣螽亚科(Cyphoderrinae)
3.暗褐鸣螽
暗褐鸣螽,螽斯类鸣螽科昆虫的一种。
(1)形态
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前胸背板发达,盖住中、后胸、呈盾形。前翅各脉褐色。雄虫体长35-40毫米,雌体长40-50毫米。全身鲜绿或黄绿色。雄虫翅短,具发音器;雌虫只具有翅芽,腹末有马刀形产卵管,长约为前胸背板的2.5倍。前足腔节基部具听器,3对足的腿节下缘具黑色短刺并呈锯齿状。后足发达,善跳跃,腿节上常有褐色纵走晕纹。以卵在土中过冬,成虫或若虫戏喜栖息于谷物田间或灌木丛中。
(2)生活习性
食物:主要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
食性:属杂食性,肉食性强于食植性。
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有的种类吃庄稼,是害虫之一。
4.鼓翅鸣螽
鼓翅鸣螽(学名:Uvarovitesinflatus)是鸣螽科的一类动物。俗称姐儿,吉儿,扎儿。体型偏小且娟秀,翅薄呈半透明,翅脉清晰可风,如妇人纱裙,故有“姐儿”之尊称。叫声:“甲、甲、甲”。俗称扎嘴。草本植物的嫩茎、嫩叶,偶尔也吃肉。鼓翅鸣螽喜栖息于植物茂密枝叶丛和草丛中。喜欢在高长的草茎上爬动着鸣叫,也在矮矮的罐木丛中生长发育,不爱爬上高大的树木。
(1)形态特征
体长约20-30mm;体宽6-7mm;触须长40-45mm体型与优雅蝈螽和暗褐蝈螽接近,但明显偏小且娟秀。通体绿色。头部圆锥形,有灰绿色的复眼,背板外侧有褐缘,侧面有淡绿色缘。前翅较短,有发光的发音镜,后翅退化,不能飞翔,但足强健而粗壮,能跳跃。雌虫尾部有产卵管,体形比雄虫略肥大。
(2)生活习性
鼓翅鸣螽喜栖息于植物茂密枝叶丛和草丛中。喜欢在高长的草茎上爬动着鸣叫,也在矮矮的罐木丛中生长发育,不爱爬上高大的树木。鼓翅鸣螽白天夜晚都会鸣叫,气温高鸣叫更欢。因此,捕捉这种鸣虫不必夜间去捉,白天就可循着它的鸣叫声去捉,加上它的数量较多,可以用手去抓。捕捉鼓翅鸣螽比捕捉其他鸣虫容易,在此虫较多的地方,甚至可以不必先听其鸣声再去寻找,在高草丛或草堆处直接捻赶并捕捉就可。夜间捕捉也很容易,因为此虫有一定的驱光性,当用手电筒去寻找时,有时它自己就会跳到灯光下面,送到你的手边来。
(3)鸣声
鸣声调高音响,节奏短促,声如“甲,甲,甲,甲(Jia)……,声与声之间有明显停顿。鸣声亦随温度而有变化。其鸣叫的调门很有特色。鸣叫开始时较缓慢,以后突然有几声加快,此后又转慢,慢中有快,富有旋律变化和明显的节奏感,韵味十足,有很高的玩赏价值。
5.简尾鼓鸣螽
简尾鼓鸣螽,属于昆虫纲鸣螽科。
(1)形态特征
雄性:体形大小和外部形态非常近似模式种,不同点在于前翅较长和具较弱的光泽;尾须端部不分为2枝;下生殖板狭长,纵裂不及其全长的1/2,裂叶末端弱地向外弯。
体杂色具黑色和黄褐色。头部背面黑色,具5条黄褐色纵线。前胸背板背面淡褐色,侧片黑色,沿下缘具黄色边。前翅褐色,前缘脉域黄色。足暗褐色杂黄褐色。腹部暗黑色,背面两侧各具一条淡色纵纹。
体长29.0mm;前胸背板长5.0mm;前翅长34.0mm;后足股节长26.0mm。
(2)地理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
6.歧尾鼓鸣螽
歧尾鼓鸣螽,属于昆虫纲鸣螽科。
(1)形态特征
头顶侧扁,狭于触角第1节,背面具沟。复眼卵圆形,突出。前胸背板后缘截形或微内凹,缺侧隆线;侧片长大于高,肩凹不明显。前翅稍超过后足股节端部,不透明和缺光泽;R脉具3分支,Rs脉简单或分叉;雄性左前翅后缘在发音部之后具较深凹口,Cu2脉甚粗。后翅长于前翅。
前足基节缺刺;各足股节腹面均具刺,后足股节膝叶具2个刺;前足胫节背面具沟和距,内、外两侧听器均为开放型。雄性第10腹节背板后缘稍增厚,肛上板向端部扩宽,后缘内凹;肛上板基部具纵沟,端半部向上卷曲。雄性尾须较长,圆柱形,端部分裂为2枝,上枝明显长于下枝,锐齿形,其腹缘具细齿。雄性下生殖板较短,深裂呈两叶,纵裂大于其全长1/2,裂叶渐岔开和强向上弯曲,端部外弯呈钩状。雌性肛上板近方形,后缘宽圆,背面具沟。下生殖板三角形,端部钝圆。产卵瓣约为前胸背板长的2倍,端缘具钝的细齿。
体黑色杂黄褐色。头部背面黑色,具5条黄色纵线;触角(除基部两节外)黑色,具白色环纹。前胸背板背面赤褐色,侧片黑色,下缘具宽的黄边。前翅前缘脉域黄色,其余脉域暗褐色,翅室内的网状脉稍带黄色。腹部暗黑色,两侧具淡黄色狭纵纹。雄性尾须黄褐色,端部暗色。产卵瓣基半部黑色,端半部褐色。
(2)地理分布
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