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
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情缘”,始于20年前,又不止这20年。
雄心初发——为家乡之奋起而读书
1988年的初秋,我从广西的一个小城来到京城求学。
开学第一课,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上台自我介绍。我们的专业是国际经济,同学们基本上都来自于沿海发达地区。谈到自己家乡无不如数家珍、眉飞色舞,其他同学也是附议加艳羡。
轮到我上台介绍,开口第一句“我来自美丽的广西”后,便听见下面有窃窃私语:广西在哪里?我回道,就在广东的西面呀。“广东的西面不是云南吗?”又有同学问。我只好说:大家总知道桂林吧?台下同学恍然大悟:哦,桂林的广西呀!
我无奈地看着同学们。我知道,他们毫无嘲讽、调侃之意。他们大部分是理科生,高考不考地理。他们是真的不、知、道!而我,宁愿他们是调侃。
这,深深地刺激了一个青年人的心。在随后的四年大学学习过程中,琢磨家乡的经济如何加快发展,尤其是如何参与国际经济、在开放大潮中迎头赶上,就成了我大学求学路上的一条主线。
在几年学习国际经济知识和不断研究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广西的发展机会在面向东南亚开放。1992年,大学的毕业论文选定了《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研究》的题目,预判双方将走向投资贸易和产业经济一体化。而家乡广西,将在其中迎来其腾飞的机会。
壮心得偿——千载难逢机遇降临广西
离开校园,工作几度变换,居地多次迁移,但心中的这份坚信一直没有改变。
时间过去了差不多10年。2001年11月6日,在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就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宣布了将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这个日子我至今仍清晰记得;看到这一则消息那刻心中的狂喜,至今也仍记忆犹新。可能只有“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句诗词能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我难按心中激动,奋笔疾书,写下《为中国构筑东盟市场“桥头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广西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一文,不久发表于《人民日报》。之后,又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广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构建五大中心,参与国际竞争》等系列文章,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痴心不减——与东博会心手相印20年
系列文章也引起了广西领导的关注。2003年,广西开始筹备中国—东盟博览会。时任自治区政府领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小庞讲得那么好,你也来参与博览会的工作吧。我自然是求之不得,忙不迭地答应了。也由此开启了与东博会长达20年的“情缘”。
在长达20年的工作中,我先后经历了市场开发、宣传推介、综合协调几个岗位。刚开始筹备东博会遇到的实际困难是缺钱,各项工作开展“等米下锅”。于是我先做经营开发工作,为东博会筹集资金物资,也为东博会的市场开发摸索合适的模式。后来转岗宣传工作,探索出了“社会宣传和市场营销双管齐下”的有效模式。国务院新闻办领导曾赞扬“东博会搭建了国内机构在东南亚最完善、最有效的媒体网络”。
20年的工作中,好琢磨的“职业病”仍然没有变。一直在琢磨怎么发挥东博会的最大作用,一直笔耕不辍。2020年5月,经过分析中美贸易战、美国强推与中国“脱钩断链”,以及疫情影响带来的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形势,率先提出把广西打造成“中国—东盟产业链新枢纽”;2021年RCEP正式生效之前,提出“抢抓RCEP给广西产业带来的新机遇”的系列建议;2022年初,提岀“建设RCEP‘专精特新’集聚区实现广西产业换道超车”建议(均见《广西日报》署名文章)。
人生就是一个拥有梦想、追逐梦想、成就梦想的过程。我很幸运,我正走在这条实现梦想的道路上。
我手写我心。我很幸运,我不仅写在了纸上,也写在了追梦路上!
作者:庞志军
拓展链接
东博会: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助推器
东博会:中国—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
云上东博会登录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