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经韬纬略智库
全文 4804 字
别以为你整天上互联网就有知识,你看的只不过是大量的信息而已!
有了互联网你照样无知
据一项来自EMC公司的权威研究显示,预计全球产生的数字化信息的总量在 2025 年达到 175 ZB(Reinsel et al。,2018)。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如果将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全部印成书籍并排列整齐,它们的长度将是从地球到冥王星距离的10倍。据参与研究报告的专家约翰·甘茨称,尽管2020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开始恶化,但是人类创造数字信息并通过互联网、电话网、无线电波传输数字信息的步伐,实际上却加快了。究竟有多快?还拿上面的“书籍长城”来说,其加速度连美国航空航天局最快的火箭也要逊色三分。这也意味着数字化信息总量在未来的18个月内就要翻一番。
随着全球数字信息量的暴涨,数字信息的传输通道互联网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印度时报》报道称,互联网尚未准备好处理如此迅猛增长的信息量。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视频类网站已经不堪重负,早在2006年,YouTube的信息流量就超过了2000年整个因特网流量的总和。
除了数字信息,全球每年纸质书的出版量有多少?就算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不吃不喝,你能看的也只能是沧海一粟,所以人们都说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而信息爆炸会引起信息犯罪、信息污染和人们的信息焦虑。
信息爆炸,知识也不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有一个统计,人类近三十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
在知识和信息都爆炸的情况下,你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和知识?如何让信息与知识为你所用,而不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惊慌失措?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远远超出一个人所能接受的容量,面对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人们自然会想尽量多吸收一些,但是当他发现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知晓全部信息的时候,就会觉得茫然。
对于知识的爆炸,解决的方式是你要明确自己的知识需求。知识虽多但人生有限,如果知识不能被你所用,不能成为“你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你也没有作用。
别把数据、信息和知识相混淆
下面用一个例子来区分数据、信息和知识。
数据:37.5
通过这个你能看出什么吗?估计很难!
信息:
·姓名:陈浩男 年龄:1岁半
·性别:女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时间:2022年9月8日13点20分 腋下体温:37.5℃
·家长自述:孩子在楼下玩,回来后看到小脸特别红,测量体温为37.5℃。
这个时候,这个37.5有意义了,是一个广州的1岁半的小女孩在夏天午后玩耍后测试的体温。在这样的背景下,37.5成为了有意义的信息中的一个关键指标。
知识:
奶奶问了,孩子是不是发烧,该去医院?妈妈也手足无措!
这个时候该知识出场了——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若37.5℃是从口腔测得,则直肠温度在37.8~38.0℃,刚刚有一点点低烧。
为什么以上的信息是知识呢?并不是因为这些信息是写在教科书上的或者是哪位专家说的,而是因为这是通过许多病例、试验总结出来并在实践中公认是正确的。
通过信息作为基础,用以上的知识进行判断:
腋下温度37.5℃,那么体内温度应该是38.1~38.5℃,超过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1℃左右,是否属于发热还不能确定。
利用知识,以信息为基础作判断:小孩在下面玩得比较热,穿得较多,回来就测,是否能真正反映小孩体温,先减少衣物观察一下。1个小时后,再测量。1小时后测量为36.8℃,在正常范围内,不用去医院。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表1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经过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如果一个医生拥有了医学知识,但没有人找他看病,因为无法获得信息的输入,就会导致他的知识无法得到发挥,即没有信息,知识就无法发挥作用;
第二,如果只有数据和信息,没有知识来参与判断,信息毫无作用;
第三,数据和信息的获取相对比较简单。在本案例中,一般体温的测量都是家长自测或者护士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医生的诊断则需要知识(虽然本案例中的知识十分简单,已经成为父母的常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人们经常说:看你今天印堂发亮,一定有喜事。那何谓印堂发亮,如何作出这个判断?依据的是什么知识?
须发皆白的老中医在给一妙龄女子把脉良久后说:“恭喜你,有喜了!”老中医如何判断人有喜了,依据的是什么知识,一个普通人能不能在一天内学会?
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讲,大量的知识以隐性的成分存在着,而能显性化的部分较少。你虽然知道某个事情是怎么样或者如何做,但如果让你讲出来,你可能发现能够表达的会很少,如果进一步要求你写出来,可能能写的就更少了。古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这个意思,是说你能写的要比能说的少,能说的要比你知道的少,本质上就是显性和隐性知识的问题。
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读书的时候学习的大都是显性知识,而根据Delphi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比例高达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过程: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判断印堂发亮的是隐性知识,如果能将十万个印堂亮度正常人的脑门测一遍,再将大家公认的印堂发亮的脑门测一遍,各得出亮度的均值,那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人印堂亮度的正常值,譬如2~5瓦,超过5瓦的算印堂发亮,超过8瓦的算超亮等。下次判断人印堂发亮的时候就会用类似于温度计的东西测量亮度,然后对照,作出判断。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是在阅读笔者写出来的显性知识和信息。阅读完不同的章节,你会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环境和目标产生自己的隐性知识。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你读完本文,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环境和目标产生自己的想法,并且写出了一篇读后感,就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师傅带徒弟,师傅的知识可能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徒弟就只能靠师傅的身教和自己的领悟来学习。
知道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后,你在个人知识的学习中就应该明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听课和读书,还需要去学习隐性知识,需要去通过谈话、观察等多种方式学习;同时,你应该主动促进你的知识从隐性向显性转化,只有你有意识地显性化你的知识,你才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才能赢得合作机会和新发展的平台。
隐性知识显性化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必备能力,如果你不能显性化你的知识,就无法建立你的竞争力。为什么中医中药很难做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主要依靠隐性知识作判断,所以传承、复制的难度较大,因此就很难快速发展。
隐性知识还有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你管理自己的知识很有价值。
·你的隐性知识可能只是对你自己是隐性的,对于其他人、其他的机构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这就需要你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学习,明白是否已经有类似的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需要环境(此时、此地),并非永远是隐性的;
·谁能将隐性的知识最先显性化,谁就是知识创新的开拓者。譬如许多大师的创新,多年后也有不同的人表达,但前者是大师,因为他最早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力成为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的重要方面。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应该成为每个知识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之一;
·隐性知识显性化需要需求、环境等外力的作用,外力的拉动加上个人显性化的意愿,可以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社区是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环境;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讨论、回答提问、需求的压力、工作分解、流程分析等;
·不能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述知识,表明对该领域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
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这个词是由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最早提出来的,他在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中第一次提出Knowledge Worker,指那些主要工作内容为处理信息和知识,并在工作中利用信息和知识的人,以区别于原来的产业工人。在1999年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进一步提出了“21世纪,无论是对商业还是非商业机构,其最宝贵的资产将是它们的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思考一下,你是不是知识工作者?你每天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我们每天早晨一进单位就要开会、打电话、写邮件和发邮件、在即时通讯工具上与人沟通、写报告、与客户交流等,笔者相信本文的读者大都是知识工作者,你的主要工作也是处理信息和知识。那么,你的竞争力的源泉和优势就是你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与效率。
未来=知识管理能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成功靠的是谁消息灵通和胆子大。那时候,在北京的一个人只要听说广州的电子表或者服装便宜,加上胆量,他晚上就可以坐上火车去进货,回来就销售,然后就可以赚钱。
笔者的老家在农村,在2000年前放假回老家的时候,想跟人交流关于互联网上的某个新闻,很少有人知道,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有信息上的优势——许多信息我得到了而别人不知道。但现在回老家,小青年们的手机都可以上网,每个人都订阅了多种电子报,张口闭口都是百度一下。我的信息优势没有了!
在世界越来越平的现状下,信息的传递越来越没有障碍。我们村的小青年能够得到我所能得到的所有信息。但同时我也发现,他们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不知道如何评估信息,看到什么信息就相信什么信息,缺乏对信息评估的能力;第二个问题是他们不知道有目标地去获取信息,因为缺乏知识基础,他们很难产生对信息的明确需求。
对于畅销书《世界是平的》,IBM知识管理机构创办人普赛克在《哈佛商业评论》刊出了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谁说世界是平的!》。他指出:“盖茨和弗里德曼犯的基本错误,是把信息和知识混为一谈。”
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上Google的网站搜索到盲肠炎手术的开刀步骤,但不论这个人搜集了多少信息,“你敢让他开刀吗?”
知识与信息不同,知识除了要靠经验去消化汇集来的信息,还要去验证、思考,甚至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当今时代下,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个人竞争优势的建立,绝对不是靠信息的数量(虽然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成为一个人发展的劣势)。不要以为你整天在互联网上就掌握了知识,互联网上的信息和知识你能获得我也能获得,互联网上有显性的知识也有信息,显性的知识必须跟你个人的原有知识结合起来,转化成你的隐性知识,加上对环境的判断才能发挥作用。
那么,我们作为知识工作者的竞争优势应该来自于哪里?
学历可以作为你知识水平的一个表现,但其表达的只是在某时、某地的知识存量,是否能持续地更新知识、是否能持续地共享和传播自己的知识、是否能将已有的知识用好用足来获取价值、是否能持续地创新知识引领发展,只有这些才是个人竞争力的源泉。
原来的说法是不识字的人被称作文盲,现在的说法是不会学习的人是文盲。如果你学会了选择知识,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工具,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学习的习惯,那你就不是新时代的文盲了!
但我们满足于仅仅不是文盲吗?虽然你学习了众多知识,但单位里领导不重视你、同事不跟你合作,你的知识有用吗?如果你掌握了众多知识,但你的知识不会利用,甚至不能给你换来养家糊口的钱,更不用说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样的知识有用吗?如果你总是学习别人的知识,读死书、死读书,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能进行知识创新,那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一个知识工作者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源于他掌握的知识数量,也不仅仅来源于他热爱学习的习惯,而在于他必须掌握从知识学习到知识保存、知识共享和传播、知识利用和创新的过程,如果没有对整个过程的掌握,这个人虽然在某一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是很难建立起相对于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竞争优势。
人只能依靠自己,而依靠自己最重要的一点是依靠自己对个人知识过程的管理。只有对整个知识过程的管理才是现代人发展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源泉。
以上内容摘自 《 》
《 》 通过案例、问答等生动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系统打造个人知识力的理念、方法、工具与技巧,使你能够掌握提升个人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流程和路径。
戳这里打包带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