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茶叶大国,也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在世界三大饮料之中中国茶独占其中之一,然而自从茶种被偷出中国,这些年来中国的茶叶却始终在世界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出现“万家中国茶企比不上一个立顿”的局面,中国茶产业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小罐茶的科学做茶到底有没有希望呢?
一、从中国茶产业危机到科学做茶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叶生产和销售一直占据世界市场的重要份额。
据经济日报的报道,我国是世界第一茶叶大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六成,毛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茶叶消费量超世界的四成,出口额世界第一。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茶叶内销总量预计将突破 230 万吨,内销总额有望跃升至 3000 亿元人民币。
这些数据看上去很美,但是实际上却有个显著的问题,这就是中国茶产业看上去规模宏大,但产业集中度低,经营主体多、小、弱,家庭式、作坊式不少,产业链条短;加工水平不高,速溶茶、茶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以及茶多酚、茶色素等功能成分开发不足。
我国有茶叶类商标5万多个,但大部分缺乏市场影响力;有全世界最好的茶叶,但万家茶企却不及一家“立顿”。
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不禁流传着一句感慨“中国是茶文化大国,却是茶品牌小国”,这句感叹的背后是中国茶产业怎么样的无奈?
不过,据蓝鲸财经的报道,6月20日,在小罐茶10周年科学做茶汇报会上,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对外表示,黄山超级工厂正式建成投产。
在汇报会上,杜国楹提出的“科学做茶”理念最值得市场关注,到底什么是“科学做茶”,用科技化、数字化改造茶产业真的可行吗?
二、小罐茶真能成全球茶品牌吗?
在世界茶叶市场之上,中国虽然是茶叶的原产地,但是在茶种被引入到西方之后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茶叶生产的逻辑,托马斯·立顿爵士全面改造了茶叶的生产与制作工艺,在原先中国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让茶叶能够适应于工业革命改造下的西方世界,正是凭借茶叶全方位的工业化生产和标准化制造逐渐让以立顿、川宁等为代表的西方茶叶企业逐渐占据了茶产业的主导地位,中国茶从高端奢侈品逐渐沦为了市场的原材料,这就是当年工业革命下的茶产业发展的简短历程。
从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茶产业不是没有好的茶叶,而是缺乏足够科技化、工业化乃至产业化的生产方式,这可能才是当前茶产业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过,小罐茶这次的发布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试图在改变中国茶产业现状的企业,从小罐茶的发布会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不同茶产业变革趋势呢?
首先,用数字化、智能化重塑茶产业上中下游全流程,实现茶产业的流程再造。
通过杜国楹的介绍,以及凤庆、黄山两地的工厂,我们看到了科学做茶的一系列流程,更从流程之中逐渐发现了科学做茶的核心逻辑,其主要特点在于:
在产业上游,小罐茶用标准化改变中国千年茶叶鲜叶生产逻辑。
在产业上游的茶园之中,茶园的生产在这些年已经引入了较多的茶叶生产科技,然而大多数中国茶园还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方式进行。虽然引入了一定的科学种茶,但是小生产的方式实际上依然没能彻底改变茶叶的种植模式。
而小罐茶的逻辑则是通过恢复茶园生态、肥力培育、安全控制及水土保持等途径,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现代农业机械等科学技术,借助生物技术方式探明茶树遗传基因组及其对生长发育的调控手段,让茶园通过技术实现了种植管护的全智能化管理。
通过标准化、智能化的茶叶种植与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小农鲜叶生产的模式,让茶产业从鲜叶生产的农业环节上就有了工业标准化的机械化大生产的模式,这对于从上游改变中国茶产业的农业种植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产业中游,用数字化手段彻底打破传统茶叶制作的小作坊生产桎梏。
中国是茶叶大国,我们有千年的产业种植、制作、饮用的历史,不过传统的制茶工艺却讲究“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特别是不同产地的名茶往往有着独特的制茶工艺,甚至于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茶厂的制作工艺都有所不同,这些独特的工艺形成了中国茶产业多彩多姿的产业品种。
但是,问题是这种师徒传承的模式是一种标准的小农生产方式,属于较为封闭的生产逻辑,在这种生产中制作的茶叶可能口味不错,但是一旦徒弟没能学到师傅的精髓,或者师傅没能找到合适的徒弟,就很容易让茶叶的生产出现断层,乃至于有较大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每个人的手法都不相同,实际上也导致了茶叶的标准化水平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而小罐茶智能工厂的逻辑却不是这种,小罐茶通过与非遗制茶技术的传承人一起合作,通过人工智能的一比一学习,将茶叶制作从原料选择、采摘要求、制作技艺的一整套体系逐渐形成一个具备完全流水化的生产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即使在没有制茶大师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工业化生产,将制茶大师多年的制茶经验通过数字化技术固化成为一种可复制、可不断优化的数字化制茶能力,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制茶标准。
可以说,标准化帮助制茶从原先“敝帚自珍”的作坊式生产方式逐渐进化成为可机械化大规模复制的智能化、科技化的工厂式生产工艺,真正实现了对于人的解放。
在产业下游,用工业4.0的超级工厂实现大规模智能化、数字化的全面生产。
在经历了原材料鲜叶生产标准化,制作工艺数字化之后,小罐茶的茶叶生产真正可以实现了工厂化的机械化大生产。
具体的操作逻辑就是小罐茶通过与西门子合作,将工业化4.0的生产方式全面引入了茶叶的生产过程之中,再通过与IBM、百度AI的合作将人工智能全面引入到茶叶的生产环节,进一步优化茶叶生产的流程,对茶叶生产进行流程再造。
新鲜原叶在上游工厂经过初制加工后被送至黄山超级工厂进一步精制加工:首先由AI除杂机器人对初加工后的茶叶原料快速精准地除杂;再通过全自动智能生产设备自动上罐、除尘、灌装、检测克重、充氮、封口、装盒、塑封;之后成品由采用ABB四轴机器人的拆码垛机械手整托入库;最后再经由无人化自动立库的智能仓储系统实现仓储物流的自动化。
在这一整套的生产过程中,已经逐渐实现了无人工厂或少人工厂,让茶叶生产变成了全流程的智能化生产过程,真正实现了茶叶生产从传统到现代的跃迁。
可以说,小罐茶通过对产业上中下游的数字化、智能化重塑实际上已经把局限于传统农业小生产的茶叶生产逐渐变成了可规范、可复制、可传承的科技化、工业化大生产,从而真正实现了茶产业的全面升级。
这种将传统茶叶的农业生产全面带入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业生产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此之前既没有企业去设计过,更没有企业去尝试过,不过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现实,这就是超级智能工厂生产模式对于千年茶产业创新发展最大的价值所在。
其次,用大生产技术实现产品的全面革新,真正让茶叶回归了每个人都能看懂的标准化消费品。
这些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茶产业其实也有了快速的增长,但是由于茶产业的特殊属性和历史积累,让茶产业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变化,其中“收藏化”“金融化”的特点非常明显,不少人把茶叶当作了收藏品甚至是金融投资品。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茶叶“看不懂”“喝不起”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茶叶消费的进一步扩大。
但是,正如杜国楹所说的一样“茶叶其实是彻彻底底的消费品”,消费属性或者说使用属性才是茶叶最大的价值所在。由于缺乏标准化,茶叶的消费市场也始终处于“黑盒困境”的状态,不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茶叶市场的这种状态也能够被打破。
一是,小罐茶也能有便宜的茶了。在小罐茶的发展早期,由于茶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小罐茶的价格居高不下,甚至引发了不少市场的议论,不过伴随着全面的标准化工业生产,茶叶的生产成本正在被快速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罐茶也就顺势推出了自身的茶几味国民生活茶品牌,成为了小罐茶首个主打“性价比”的子品牌,用小罐茶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真正让好茶的价格降到了大多数人能消费得起的水平,这其实就是工业化大生产最大的价值所在。
二是,让茶叶也可以用标准来衡量。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小罐茶其实已经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茶叶标准化体系,当前小罐茶既有主打性价比的子品牌茶几味,也有主打高端的小罐茶小罐系列,更有主打年份茶的子品牌年迹,在这个体系中各个档次的茶叶非常鲜明,不需要太多的品茶鉴赏能力就可以通过标准化的体系来辨别不同的茶,真正实现了让茶叶有标准衡量,让茶叶可以回归消费品属性。
三是,让智能化泡茶成为了可能。当前,茶叶除了标准化缺失之外,还有茶叶饮用方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很多打工人由于缺乏时间来泡茶,要么就胡乱泡一下让茶叶失去了原本的风味,要么就迫得不已选择了咖啡等其他提神饮品。而小罐茶此次推出的C.TEA.O智能泡茶机其实让泡茶更加智能化,不需要学习复杂的茶道,只要一键就可以喝到一杯好茶,真正满足了打工人的日常饮茶需求。
其实,小罐茶的科学做茶乃至于茶叶产品的设计,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茶产业的一次根本性颠覆,属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笔下的“破坏性经济创新”,通过这个创新真能让茶产业摆脱之前的限制,走上了真正科技化、数字化、消费化的发展方向。这种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的科学做茶模式,让企业真正具备了从农业到先进工业的生产过程。
也许,当前的小罐茶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全球品牌的规模,但是一旦这种科学做茶和茶产品设计的模式得以普及的话,将有可能对中国茶产业带来全面的变革,茶产业的科技创新时代正式到来,如果这一天真的来了,离中国茶的全球品牌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