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献中,迦太基被称为“布匿”,在BC8世纪左右由腓尼基人创建。
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后,迦太基失去了地中海里的西西里岛。
经过大约二十年的休养生息,迦太基国势逐渐恢复。
不甘寂寞的迦太基人在哈米尔卡·巴卡的带领下向欧洲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发展,也就是今天的西班牙。
哈米尔卡·巴卡是迦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开拓者。
他还有一个身份——大名鼎鼎的汉尼拔的父亲。
BC226年,罗马和迦太基签订合约,规定两国以埃布罗河为界,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划分势力范围。
BC219年,初出茅庐汉尼拔出兵攻打萨贡托。
该城向罗马求援,但罗马鉴于该城不是罗马的同盟未出兵相助。
迦太基军队在围困该城8个月后成功将其占领;事后罗马方面令迦太基交出汉尼拔受审,被迦太基断然拒绝。
罗马共和国遂向迦太基宣战,迦太基政府也下令汉尼拔对罗马开展军事行动。
西班牙埃布罗河
BC218年春,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军队自新迦太基(今西班牙卡塔赫纳)出发,沿着海岸线向东北方向进军。
行军至埃布罗河,他将所部一分为二。
在比利牛斯地区,他让大约11000名左右不愿离家的伊比利亚士兵驻守在这些新征服的领土,并把该部兵权交与其弟哈斯德鲁巴。
随后,汉尼拔率领部队主力约50000名步兵和9000名骑兵进入高卢地区,即今天的法国南部(参考下图行军路线)。
为了和避免罗马在沿海一带的盟友交战,汉尼拔选择了在内陆行军。
BC218年的秋天,汉尼拔大军来到阿尔卑斯山脚下休整——这是罗马本土北部的重要地理屏障。
就在汉尼拔大军抵达阿尔比斯山之际,他收到了迦太基在意大利的高卢盟友的来信。
信中,盟友催促汉尼拔尽快跨越天险阿尔卑斯山脉,称他们会给予帮助。
于是汉尼拔当机立断,在阿尔卑斯山中开路架桥,克服种种困难,硬是率军越过了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进抵到陶拉西亚一带帕杜斯河(波河)谷地。
翻山越岭后,汉尼拔准备直接进攻罗马本土,与罗马主力决战。
汉尼拔行军路线,图片来自wikipedia
罗马原本打算在高卢击溃迦太基军队,进而入侵伊比利亚及北非迦太基领土。
万万想不到,汉尼拔竟会越过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帕杜斯河(波河)谷地内。
当地的高卢人部落不久前才臣服罗马,汉尼拔的出现使他们纷纷叛变脱离罗马的管制。
不过翻越阿尔比斯山也给汉尼拔军队造成了相当的减员。
双方经过短暂的交战后,罗马军队很谨慎的撤退至特雷比亚河的另一侧,与汉尼拔部隔河对峙。
罗马在这场小规模交锋中的退却加速了当地高卢人的叛变。
不久,整个意大利北部的部落便全部倒向迦太基阵营。
汉尼拔当然清楚真正的交锋尚未开始,他利用这段时间迅速扩充部队,招募当地的高卢佣兵加入。
一番补充,汉尼拔的军队迅速达到40000人的全盛状态,全面进攻意大利的日子指日可待。
特雷比亚河战役示意图(红色为罗马军,蓝色为迦太基军),图片来自wikipedia
BC218年12月,迦太基和罗马两军在特雷比亚河畔展开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特雷比亚河战役(Proelium Trebianum)。
此战,汉尼拔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天才。
汉尼拔运用骑兵骚扰罗马军营,诱使急躁的塞姆普罗纽斯下令全军渡河出击。
在双方正面交锋得如火如荼之际,迦太基伏兵(上图中左下方的蓝色小方块)从战场南部的小山包后涌出,突袭罗马军侧翼。
罗马兵溃不成军,全军伤亡超过三分之一。
汉尼拔的胜利巩固了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力量,当年冬天,他与高卢人一起扎营过冬。
BC217年一开春,汉尼拔即拔寨南下。
双方随即爆发第二次大会战——特拉西美诺湖战役(Battle of Lake Trasimene)。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示意图,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次战役是汉尼拔军事生涯中的又一个杰作。
汉尼拔挥军南下,兵贵神速,直逼罗马城。
北方的罗马军惊慌之余也急速南下勤王。
当汉尼拔通过特拉西美诺湖时,发现这里很适合做埋伏。
由于北方南下的罗马军队在后方紧追不舍,于是汉尼拔决定在此处设伏,围歼南下的罗马军主力。
特拉西美诺湖的北边是一连串树木丛生的小山。
沿着比邻小山的河岸,汉尼拔命令他的军队在道路北方的狭路进行埋伏,并安排了吸引对方到来进行夜战的先遣部队。
傍晚,为麻痹罗马军,汉尼拔安排人在湖东北侧小山点燃营火,以便让远观的罗马军队误判汉尼拔部队主力。
次日佛晓,罗马军队沿湖的北边小路向东前进。
罗马主帅弗拉米尼亟欲寻求战斗,驱使部队快速行进。
汉尼拔看此景象后立刻派出诱导的先锋部队阻挡弗拉米尼和他的军队的去路,以分散罗马军的注意力。
等到罗马人在进入泥泞不堪的湖边小道时,号角忽然响起,迦太基军一起杀出。
激战仅半日,三万罗马军全军覆没,其中溺水者达一万余人。
特拉西美诺湖
此役,汉尼拔巧妙地运用迂回战术,设伏包抄罗马军队的背后,然后守株待兔,全歼罗马三万主力军并击毙敌方主帅,成为西方军事史上经典的歼灭战。
失败的消息传回罗马,造成了罗马人的极大恐慌。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罗马共和国只有四个常备军团。
此时因为军神汉尼拔的连续胜利,罗马破天荒地进行全国总动员,拼凑出了8支军团的主力,准备和汉尼拔进行生死决战。
于是在BC216年,双方爆发了著名的“坎尼战役”。
BC216年春,汉尼拔南下攻占罗马重要粮仓坎尼城。
作为罗马的主要粮食补给基地,坎尼的陷落迫使罗马倾国力与汉尼拔决战。
为将汉尼拔彻底铲除,罗马动员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支联军,人数高达十万。
亟欲与汉尼拔一决高下的罗马众军团由两位执政官带领南行至普利亚,于奥凡托河左岸发现汉尼拔军主力后,罗马军在距其六英里处安寨扎营。
大军由罗马元老院选出的两位新执政官发罗与保卢斯率领。
平常两位执政官会分别指挥其所部,但这次因两部军队合一,所以应罗马法律的要求,两位执政官在日间轮流作出指挥。
其中一位执政官发罗生性鲁莽傲慢,一心渴望及早打败汉尼拔。
汉尼拔利用敌军主帅弱点,派骑兵骚扰罗马军营并干扰其水源供应。
被激怒的发罗在次日轮到他掌权时,动员全军誓与汉尼拔一决胜负。
坎尼战役阶段一,图片来自wikipedia
此战中,汉尼拔祭出了他举世闻名的“新月阵”。
战斗初期,汉尼拔将军队部署成中锋凸起的阵形,以引诱罗马军集中攻打其中锋。
面对占人数优势的罗马步兵,汉尼拔的中央步兵不久便节节后退。
不疑有诈的罗马军涌入迦太基阵形中部,欲将其中锋击溃之后反抄其左右两翼。
迦太基军阵形则变成了凹陷的弦月状,将罗马主力包围在其中,迦军中锋部队开始了顽强的阻击。
在迦太基的优势骑兵击溃罗马骑兵之后,立即转头猛击罗马步兵的后方。
至此,汉尼拔成功的以较少兵力包围了人数为其两倍以上的敌军。
罗马一败涂地。
坎尼战役阶段二,图片来自wikipedia
坎尼战役中死亡与被俘虏的罗马人约有五到七万人,执政官保卢斯阵亡,另一位执政官发罗逃回罗马。
罗马共和国的两位前任执政官、两位财务官、四十八名军团司令官中的二十九人,以及八十位元老院议员阵亡(元老院共有150个席位)。
此战成为古罗马历史上最惨痛的败北。
包含坎尼战役在内,仅上面提到的这三场战役里,罗马人即损失了五分之一的十七岁以上成年公民,接近全国可用人力的两成。
可以这样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遭遇到这样级别的惨败,等待它的命运也就只有亡国灭种了。
但罗马却挺了过来。
坎尼战役的败讯传回罗马城,元老院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决定,元老院的所有成员捐出自住不动产之外的一切财产,重新招兵,同时解放罗马城中的8000名奴隶。
罗马人在这种激励之下,竟然奇迹般地又拉扯出了一堆现役军团。
凭借这股众志成城的精神,撑过了千年帝国历史上最大的危机。
汉尼拔这个人和拿破仑一样,一生百战百胜。
百胜而一败,败于BC202年的北非札马平原上——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终战。
战败的汉尼拔被流放多年,最终于BC183年服毒自尽。
几十年后的第三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攻破并血洗了迦太基城。
残忍的罗马军团将城里所有的迦太基人全部找出杀死,燃起的大火一连烧了十七天,烧完后的灰烬有一米深。
至此,腓尼基人这个曾经无比强大的民族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辉煌了近七百年的迦太基文明被夷为平地。
两千多年后,这段历史被英国考古学家理查德·迈尔斯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迦太基必须毁灭》。
英文版的书名还有一个副标题: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