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是人工智能的鼻祖,他在20世纪50年代预测未来的计算机可能会思考。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一天即将到来,而且很匆忙。当有一天人造机器有了大脑,他们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时,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之父”图灵首次提出了“机器思维”的概念。他提出了一项测试,以确定计算机是否可以被视为“思考”:如果一台计算机的行为、反应和互动像一个有意识的个体,那么它应该被视为有意识的。为了消除人类思维中的偏见,他还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对智能问题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个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另一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而不与另一方接触。如果他长时间不能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可以认为这台计算机与人具有相同的智能,也就是说,这台计算机可以思考。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
早在几年前,一场国际人工智能机器测试比赛在英国著名的布雷切利庄园举行。由俄罗斯专家设计的“Yevgeny”计算机程序脱颖而出。29.2%的答案成功地“欺骗”了测试人员,最终结果只有0.8%能通过图灵测试,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接近人工智能的机器。
类瑞士研究人员最近表示,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微芯片,可以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该设备可以实时处理和响应输入的信息。利用神经形态学芯片作为人工神经系统,该技术有望实现实用化,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而无需人工遥控。使用这种技术的智能手机也有望变得更加“智能”。采用这种新芯片还可以使计算机在不损坏的情况下继续运行。就像人脑一样,每天都有数百万个脑细胞丢失,但它的整体思维能力仍在正常运转。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构建人工神经网络,使它们能够执行相关的任务或命令。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员使用由硅制成的人工神经元来模拟人类神经元,然后根据哺乳动物大脑中已知的神经结构构建硅神经元网络。这些网络构成了人工神经处理模块。神经加工模块具有短期记忆和决策分析机制,能够实时执行复杂的感觉运动任务。目前本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神经形态学芯片不能主动学习,只能根据相关编程信息做出反应。
计算机科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预测,在短短30年内,人类可以将他们的全部想法上传到计算机上,成为数字不朽。这个结果被称为“奇点”。
正如宇宙学中有一个“奇点”使所有物理定律失效一样,信息技术也在向“超人智能”的奇点迈进。库兹韦尔相信这种信息奇点即将到来。到那时,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人类的意义将彻底改变;到那时,人类将与机器融合,成为“超人”。
它揭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所能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就会翻一番,这是一条非常可靠的经验法则。库兹韦将这一规则应用于其他技术指标,如晶体管生产成本的下降,微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动态存储器价格的急剧下降,无线数据服务成本的下降,以及网络用户和纳米技术专利的增加……库兹韦尔发现,这些数据最终有一个共同点——指数增长。库兹韦尔称之为“加速回报定律”——技术进步呈指数增长,而不是非线性增长。
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有一天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令人难以置信,那么他们掌握人工智能的时候到了。届时,计算机将能够模拟人脑并产生意识:人类自身将发生变化。在信息学中,这个时间点也被称为“奇点”。
在库兹韦尔对未来的展望中,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允许人类随心所欲地操纵自己的身体,改变周围的环境。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意识扫描到电脑中,“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或者将自己的身体变成机器人。超级智能计算机很可能会和人类一起主宰未来。也许人类将与机器结合,成为超级智能的“半机械人”,并通过人工智能扩展人类智能的极限。
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计算机不会超过人类的智能。“思考”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类的智慧。计算机的“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过程的某种模拟。人们的意识思维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为了使计算机拥有知识,首先必须解决如何以计算机能够接受、存储、检索、使用和修改的形式表达知识,并用有效的方法组织和管理存储的知识。计算机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用符号计算的方法来模拟人脑的思维。这个过程是由计算机工程师设计的,并转化为计算机依次执行的指令。然而,人类的大脑正在发育。计算机是由人制造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机只能部分取代人脑,但不能完全取代人脑。
计算机几乎不可能比人类更聪明。经过数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类大脑产生了独特的功能,包括本能、直觉、多层次抽象和自我完善。
作为沃森的开发者罗布·海伊,说:“人类大脑中有数百亿个神经元,仅在视网膜中就有数百万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平均有1000个突触连接。自然界花了数十亿年进化出更高级的生物体,要弄清大脑的秘密并不容易。因此,如果超级计算机的智慧能超越人类,至少在我看来,答案肯定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