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小巷是隐藏于闹市的旁观者,巷外是热闹喧嚣的繁华都市,巷内是静悄悄、慢悠悠的闲情意趣,进退得当、悠然自得。 为挖掘苏州巷子文化,带市民玩转苏州巷子,苏州市旅游局微信推出《百巷苏州》。 如果你也爱那一条条窄巷,可投稿到邮箱798520038@qq.com,分享你的走巷经历。
百巷苏州第五篇章
——马医科:巷长三百米,故事一箩筐——
如果不是老苏州,不小心误入了苏州的小巷,那是要迷路的,一条路连着一条巷,一条巷又拐入一条弄,小巷深深,迂回曲折,要是你有时间也有那个闲心,不如信步而至,会有巧遇也不一定。
小i是误打误撞从庆元坊正好拐进了马医科中部,一眼望过去,白墙黑瓦的房屋,保留了苏州的平实风貌。
斑驳的墙在阳光下投下一片阴影,交织的电线,路过的行人,偶尔传来的阵阵桂花香,还有驶入巷子的小汽车,呈现出一派古今交汇、稀松平常的生活气息,但看着再普通不过的巷子却来过许多不普通的人物。
这里有名医
马医科东起人民路,西至永定寺弄,原名流化坊,巷口原有牌坊叫流化坊,听说这里曾住过一个姓褚的大家族,所以也称褚家巷。如今之所以叫马医科,一说是因为南宋马杨祖曾在此设立药局而得名,还有一说是清代名医马培之曾在此悬壶济世,开设医馆。
马培之,名文植,师从名医费伯雄,精通内外科,在医治伤寒病方面有独到的本领,曾经应召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受到赞赏,御赐“务存精要”匾额,名声大震。
这里有大师
绣园,听名字便知与刺绣有关。原是苏绣大师沈寿与余觉曾借用此处,还创办了刺绣学校。1996年,市房管局修缮后,便将其取名“绣园”。
听说这个园子虽小,五脏俱全。内里十分精致,一池三山,亭台堂廊,布局的起伏得体,相得益彰。只是如今收为私宅,不能一探究竟。
这里有进士
这里住着苏州潘家的第一个入仕者潘奕隽。潘奕隽,字守愚,人如其字,淡泊名利,抱愚守拙,是乾隆年间贡士,曾在户部主事任上,辞官回家。
潘奕隽精书法,擅绘画,辞官后,便与同道之人诗文唱和,自得其乐。可能是在潘奕隽影响下,他之后潘家频出人才,潘奕隽儿子潘世璜中探花,侄子潘世恩更是状元加身。
从小门进去,故居还留有残貌,一桌四椅,红色的大门大敞着,角落几盆散落的盆栽,或许潘奕隽曾在此与友人谈诗论道,饮酒玩笑。
回身一看,冷不丁发现雕花门楼上的“庄敬日强”四字,庄严持重,自立自强,想必是潘家一直以来所持的风骨。
这里有学者
要说马医科里最为人熟知的,要数位于巷尾的经学大师俞樾的故居——曲园。
查了资料才知“曲园”二字有它特殊的意思,取自《老子》里的一句话 “曲则全、枉则直”,园名即表达了园主的处世哲学。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的学者。在苏州潜心学术40多年。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著书五百多卷,称《春在堂全书》。
若是不熟悉他,但俞平伯、章太炎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俞樾是俞平伯的曾祖父,而章太炎则是他的学生。
曲园从外观上来看保护得很好,斑驳的大门很显气派,只是如今曲园正在修缮,不得其内,等到修缮完毕,一定是要去看一看的。
江镇公所(为剃头业公所)
在这全长300米的小巷,曾来来往往这许多名人学者,怪不得说苏州小巷是苏州的文化标记,这里的每块砖瓦都记载着岁月变迁中小巷的故事。
马医科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附近,美罗商城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