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罗拉多时间11月3日早上7时,哲学家李泽厚逝世,享年91周岁。李泽厚生于1930年,湖南宁乡人,在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2010年,他的文字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李泽厚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148个名字在一起,他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学者。
在他看来,人首先要活着。他还说过:“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他的书,需要慢慢体味,他笔下的美,理性又哲学。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在李泽厚的文字中送别他。
去年,九十岁高寿的李泽厚先生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访谈的最后,特意向读者说了一句话:“谢谢!这算是告别吧!”
现在,真的再见了。许多人缅怀道一声:“先生走好!”然后重新捧起《美的历程》。
这本书在文学生的阅读书单里,在研究生的背包里,在老师的教案中……似乎,李泽厚是一本有些难懂的书。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美”是一种感觉。而对哲学家李泽厚来说,“美”是道理,是逻辑,是他走过的历程。
什么是美?
1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留恋不止。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得从哪里起头?得从遥远得记不清的时代开始。
——李泽厚《美的历程》
2
究竟什么是美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美的范围和对象愈益扩大,也愈难回答了,虽然我希望以后能做一个回答。但是,在这里,我想要着重告诉你的,却正是它的难以回答。你千万不要为一种固定的说法框住了自己、僵化了自己。
美是那样宽广丰富、多种多样啊。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美,永恒不变,那该多么单调乏味!美学不应是封闭的体系,而应该是开放的课题。那么美是什么和美在哪里,你就自己去探索、体会、寻求、创造吧。雄姿娇态均为美,万紫千红总是春,美的秘密等待着你去发现。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
3
美学是第一哲学。
西方美学很多讲的是艺术,中国美学概念比西方广泛得多,包括人生、政治的选择。当时美学是权威体制下的解放力量,因为政治禁忌,别的很多东西不能谈,美学相对自由,成为一个突破口,引领了时代潮流。
到现在,美学越来越物质化了,成了商业化的装饰品。
——李泽厚访谈
4
美学为什么能热?那时候为什么一个工厂女工也要买美学书?
因为美学热符合了社会的思潮,也是促进这个社会苏醒的符号,当时社会从文革中刚刚苏醒过来。之前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被压抑住了。那个时代过去了,美学热就消失了。
——李泽厚访谈
5
80年代是启蒙的时代,也是有理想和热情的时代。
90年代思想告退,学问方滋,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现,是专业化时代。
21世纪,四星高照,何处人文?四星是影星、歌星、球星、节目主持星,四星高照。
到哪里去找人文呢?
——李泽厚访谈
美从何处来?
1
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如美术字),“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李泽厚《美的历程》
2
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其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李泽厚《美的历程》
3
为什么废墟能成为美?为什么人们愿意去观赏它?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受。……
青铜器为什么不要擦光,它本是金光闪闪的,但它身上的斑斑绿苔记录了历史的沉埋,使它的社会美增添了更深沉的力量。
——《美学四讲》
4
如仅就个人偏爱来说,我宁肯欣赏一个真正的历史废墟,而不愿抬高任何仿制的古董。
记得在成都,我对游人冷落的王建墓非常赞叹,这是五代艺术的真迹;而一点也不喜欢那著名的、挂满了名人字画的、虚构的杜甫草堂。
——《走我自己的路·偏爱》
5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濯濯如春月柳”,“谡谡如劲松下风”,“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这种夸张地对人物风貌的形容品评,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李泽厚《美的历程》
“慢慢走,欣赏啊”
1
要是没有冒险,人一辈子单调地就很快地过去了。
——《走我自己的路(对谈集)·伟大的真理就是简单的》
2
“慢慢走,欣赏啊。”活着不易,品味人生吧。“当时只道是寻常”,其实一点也不寻常。
即使“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它融化在情感中,也充实了此在。
——《世纪新梦·哲学探寻录》
3
中国人受过许多梦的欺骗,所以现在许多人宣布不再做梦,只讲实惠、实用,但是在实惠中耗费生命,生命的意义又在何处?当然,新的梦会不同于旧的梦,各种各样的梦都可以做。梦也应当是多元的,多种色彩的。……
当世界都在拥抱金钱物质潮流的时候,总还有知识者在做着新的梦,否则,谁去关怀教育,关怀孩子,关怀未来?
——《世纪新梦·与刘再复的对谈》
4
生活毕竟远大于学术。
——《走我自己的路·无题》
5
实惠的人生我并不羡慕。……每个时代都有局限性。理想的人生我是看不到了,生活还是要有一些责任感为好,享受并不最快乐。
——李泽厚访谈
6
中国古老的吃饭筷子上常刻有“人生一乐”几个字,把吃饭当成是人的快乐与享受,而不是纯功利性的填饱肚子。这样,人的感性也就失去了非常狭窄的维持生存的功利性质,而成为一种社会的东西,这也是美感的特点。
——《美学四讲·美感的二重性与形象思维》
7
我的哲学的第一个命题就是“人活着”,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上帝啊,语言啊,意识啊,人生意义啊。
这次疫情恰恰证明我的“吃饭哲学”是对的。大家首先关注的是失业怎么办,没有工作,没有钱了,没有饭吃了。
最普通的常识其实常常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寸步不让。越骂我,我就讲得越多。
——李泽厚访谈
8
中国人即使在困难时,总愿意相信前途美好,明天时来运转,所以只要坚持下去,好日子总会来。中国民族也好,海外的千万华人也好,因此能够经历各种艰难困苦而生存下来。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就是儒学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
——《世纪新梦·为儒学的未来把脉——在马来西亚的演讲》
9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李泽厚《美的历程》
10
人生无常,能常在常驻在心灵的,正是这可珍惜的真情“片刻”,此中大有深意在。只有它能证明你曾经真正活过。
——《世纪新梦·哲学探寻录》
在接触李泽厚之前,我们以为他笔下的“美”有点远,但其实他对美的思考也会脱胎于生活,立足现实,美很细节也很具体。
我们以为他离我们太远,但他其实也个性十足。他会跟好朋友打学术仗;也会在给学生的书中作序,批评学生背着自己写书;也会对人生有迷茫和怀疑。
“沧海桑田,如同幻梦;朱楼玉宇,瓦砾颓场。
前景何在?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
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渺茫,也不可能找到答案。
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没有答案。但是美有意义,答案在生活里,也在书里。他让我们看见美从何而来,也许我们就能从中发现,美的生活将走向何处。
图|拟见 ©
参考资料:
九十李泽厚 最后的访谈 | 封面人物 . 南方人物周刊
《美的历程》. 李泽厚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李泽厚
部分图片由物道拍摄,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