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学院院长何丽清教授中医书院发展论坛(2023·中国北京)现场发表演讲《青年中医师成长的体会》,本届书院发展论坛的主题为“守正传承,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可冀任论坛主席,金方书院、文靖书院承办。下面是何丽清教授演讲的完整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介绍我们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书院,关于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介绍:
首先,我们看一下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这个构建的背景主要是基于我们国家以及山西省对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以及我们山西中医药大学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高质量人才发展的需求,来构建我们的这个5+3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书院,是以山西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医学家傅山先生之名进行命名的。学生全部都是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的学生。2021年12月,我校隆重召开中医学5+3一体化改革启动大会及傅山国医堂。国医班成立大会开启了我校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阶段,所有的校领导都参加了我们的开幕式,我们的校长和书记都做了重要的讲话。我们认为,这个构建的意义主要是响应我们国家中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一次全新探索。最后,这也是为了更好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进一步发展中医药的一个有益尝试。
指导的思想主要是守正、传承、创新,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医情怀、中医药自信,以及中医思维能力的,集傅山精神、傅山文化、傅山医学为一身的新时代傅山式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构建的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首先,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要守正传承,将中医药经典教育与师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三,要加强中医药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四,通过打造国医大师工作室,引导和支持我们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活动,以提高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接下来,我们要看一下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师承+课程+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其中,“师承”就是我们要坚持中医药的师承教育,发扬和传承中医药的精髓;“课程”就是我们要加强课程建设,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实践”就是我们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活动,比如我们的国医大师讲坛、国医大师诊疗观摩、国医大师工作室等。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中医药的师承教育如何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中医药的特色如何在课程建设中体现出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坚持以创新为驱动,我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和挑战。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书院的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不仅对我们山西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于全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大家的聆听!
何丽清院长演讲结束后,“基层中医师成长与培养”专场主持人曹东义院长做了简单的总结:
谢谢何丽清教授!感谢何教授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这个,就是山西啊,我们这个太行山他在西边我们在东边。而且呢,他找了一个很好的医学家作为他的名片啊,就是傅山先生。傅山先生是大家很熟悉的,那个明末清初的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傅青主男女科给咱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这个金方书院傅延龄先生,恰巧了就是傅家本家人啊。这看来是初心都是一样啊,都是为了发展学术,而且都有那么一股子精神。我觉得那个傅山先生就让人敬仰,就是皇帝几次下诏书让他到京城来做官,赐给他官不让他考,他就是不来,最后没办法了逼着他抬着棺材走到这个北京城外啊,就是不进京。所以这个事就是有那么一股子精神,就是一种就是拼命啊。这个也有坚守自己的理念的那种思想,我想我们这也是我们中医的很可贵的一种精神。所以傅山学院他有理念、也有具体措施,说要是这个心系天下,要做先培养良人良医,就是医德教育要非常重视。而且呢,就是学无常家、博采众长,这些个观点都是非常好。而且还有一系列的措施,发了文件、办了一些班,就是在在学院里边办这样的教育,就是跟我们书院其实都是一样的。像傅先生他是从北京中药大学出来,然后又办书院又走向社会,从社会又回到跟这个大学教育——就是学历教育这么互动,应该是一个具有时代的特色。非常好!这个形式我觉着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嘉宾介绍
何丽清,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第二批山西省老中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委会常务委员等。从事中医经典教学、临床、科研20余年,主持、参与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省级及校级科研项目,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从事中医教育管理近20年,主持、参与省级、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主编、参编规划教材10余部,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