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海南农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闲暇时看一出公仔戏,哼一哼,唱一唱,随着戏中出神入化的表演,人生五味浸染全身。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海南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之一。2008年,海南公仔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元代出现至今,海南公仔戏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木偶戏,海南公仔戏的唱腔由海南方言、民间乐器、民间乐曲演化而成,其剧本内容也多为历史故事或本地民间故事。
公仔戏表演所用的木偶主要由木头雕刻而成,早年的木偶头部较小,上半身用藤条编织成肩膀,宽大的戏袍遮住下半身,木棍或藤条从靴、鞋穿入藏于体内,艺人通过细线就能轻易操纵木偶。作揖、拱手、跺脚、拂袖、跪马、射箭…木偶在艺人的操作下,可以活灵活现地做出转眼睛、吐舌头等动作。
在海南部分地区,当群众遇上孩子考上大学、结婚、给老人祝寿等喜事时,便会请人表演公仔戏;一些村庄还会因公期、建新庙等事由,请人表演公仔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融文学、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的海南公仔戏,根植于民众之中,是海南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和社会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