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程文琪 报道
朱晓萌在打他的第十八通电话。
“喂,喂,同学能听清吗,索旺同学你好,我是日喀则一高的老师,我姓朱,我想通知你已经被日喀则一高录取,开学时间等老师给你通知,好吗?”手机滴的一声响了,朱晓萌一下来了精神。
“老师,你好……孩子去房子后面放羊了,我把手机给他送过去。”对面那头的中年男人用不熟练的普通话解释道。
“啊,好的,麻烦您去把孩子叫过来说一声。”电话那头男人的声音断断续续,沟通起来很费力,朱晓萌还是想跟学生本人确认一下,他没有挂断电话,一直等着学生来接。
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
直到他怀疑对方已经忘记这通电话,对面终于传来了一个男孩气喘吁吁的声音,“老师你好,我叫索朗旺堆,我在房子后面的的山上放羊,我的爸爸说您在找我。”
朱晓萌连忙将日喀则一高的录取通知告诉了索旺,并告诉他自己姓朱,以后将是他的高一班主任。索旺惊喜的声音在对面传来,“谢谢老师,我一定准时到学校上课。”
这是朱晓萌打了十八通录取通知电话里第一个成功接听并得到回复的一个。朱晓萌也是后来才知道,这个叫索朗旺堆的孩子,住在那曲市牧区,他每天要在离家几里地的山坡上放牧。一来一回要一个小时。能在二十分钟内回复电话,完全是因为父亲一路小跑着给他送去手机。
“事情和我想的不一样”
山东援藏教师朱晓萌来到日喀则已经三个月了。三个月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却也让他经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多重考验,他在逐渐适应这里严酷的高原环境。
在学校领导征求工作意见的时候,朱晓萌是个热心肠,除了班级教学工作外,他主动申请担任高一的班主任工作,由于今年学校开学工作被疫情耽误,直到9月才开始进行新生线上报到。高一班主任给各班级学生打电话,落实线上报到的相关事情。
若问起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朱晓萌讲出了上面的故事,“学校给我们留出足足四天的时间来联系班里没有线上报到的同学,一开始我还觉得挺容易的,信息时代联系学生多方便,等打电话的时候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朱晓萌说,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招生面向整个西藏地区,有牧区,有农区,有远有近,有的学生中考完成后,预留的是初中老师的电话,有的家长和学生在野外放牧牛羊,或者从事秋收工作,还有很多地方因为手机无法接收信号,也无法联系上。有时候,电话拨通了,但是双方说话彼此听不见。“我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这里的孩子想要顺利接受教育的不易,要想在这里开展教育工作需要面对很多困难。”朱晓萌感慨。
事情还没完。
来到日喀则的第二个月,疫情依旧没有消退的迹象,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日喀则教育局决定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模式。在这之前,由于当地教师没有进行线上教学的相关经验,这群刚来不久但有着丰富线上教学经验的山东援藏教师们显得更加重要,他们如一场及时雨,稍微缓解了当地开展线上教学无从下手的窘境。
之前一直是海阳一中的地理学科教研组组长的朱晓萌,向当地同事们毫无保留地介绍在山东进行网课教学的实践经验,给日喀则一高的同事们组织开展网课教学提供了参考意见。并在后续的线上教学软件使用、线上课程组织实施、学生学习效果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反馈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具体建议。
“一开始上网课遇到很多困难,当时援藏公寓的宽带尚未接通,援藏老师是用笔记本电脑借助自己的手机流量上网给学生们上的课,我们也没有西藏的高中教材,于是大家就在网上下载电子教材进行备课。我们先建了一个班级钉钉群,然后把钉钉群的二维码发到班级微信群中,让学生扫码加群。再发送视频资料,让学生们学习,用这个东西一边上网课,作为高一新生,很多学生没有用过钉钉软件,于是我从网上找到钉钉软件使用教程,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带领学生学习使用。一开始老师学生都手忙脚乱,三个月下来已经磨合的很好了。”朱晓萌和同事们前期的线上教学组织工作没有白做,高一新生网课学习情况远远超出大家的预期。
朱晓萌对他的学生很严格,只要是他的课,除了特殊情况外,全班的学生要一个不少的按时上课和提交作业。疫情期间,又恰逢西藏的农忙季节,有的学生早上四五点就去地里干活,晚上才能到家看视频回放,学习白天的课程。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只能在晚上找老师答疑。自从网课开始后,朱晓萌24小时手机开机在线,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一天的课程结束后,他都要查看班级里每节课的课程数据,包括没有上课的学生名单和学生的在线时长。还要打电话了解学生没上课或者长时间不在线的原因。
朱晓萌又很受孩子们的喜欢,有时候学生会跟他开玩笑地问老师,他的名字为什么有一个萌字,觉得老师名字萌萌的,长得也萌萌的。朱晓萌丝毫不介意,他相信“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总是笑呵呵地回应。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
朱晓萌是高一年级两个班100多个孩子的地理老师,同时也是高一一班的班主任。朱晓萌记得,班里五十多个孩子里,只有一个男孩没有接受录取。
“那个男孩家里只有母亲和妹妹,家里种着青稞,还有牛羊需要放牧,他要是上学的话,家里的土地和牲畜没人管,日喀则面积太大了,这个学生的家又太偏远,从他家到学校驻地路上需要三天时间,中间山高路险,交通也不便利,高中一个月也才两天假,他如果上学的话,只能半年回家一次。我和他交流了很多次,想了办法。我说同学,你只要想上学,学校和老师都能帮你,什么事情都能克服。那孩子考虑了很久,说还是不去了,自己要是走了,家里的妈妈和妹妹在村里生活太难了。”最后,为了让这名学生能接受教育,朱晓萌通过学校和学生所在的县教育部门联系,把这名学生的情况反馈过去,在当地就近给他找一所学校。让他可以一边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一边照顾家庭。
这名无法来日喀则一高念书的学生还是给朱晓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身为地理老师的他,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让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念,接受高等教育,有机会看到他们生活环境之外的那么美好的世界,有机会去接触更大更宽更高远的天空。
每次上课前,朱晓萌会提前一段时间进入线上课堂,打开共享屏幕,给大家放一段《航拍中国》的纪录片视频。“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视频里传来这样的声音,这同样也是他想告诉学生们的话。最北的漠河,最南的曾母暗沙,最西的喀什,最东的乌苏里江……四季轮转,冰火交叠,镜头转换的飞快,掠过奇异的风景、厚重的历史,化成梦想的种子,种在学生们的心头。
大学毕业时,朱晓萌有一腔热血报国志,他告诉父亲,他也想穿上军装,像父亲年轻时候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驻防边疆,保家卫国;然而人生起伏跌宕,由于种种原因,朱晓萌并未完成当初的想法,却成了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十几年过去了,当初的报国志仍在,长出了来到西藏援教的种子……朱晓萌说,现在的他越来越热爱自己地理教师的工作了,看着屏幕前孩子们眼里有光,怀揣梦想的模样,他打心里觉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