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续断目—忍冬科(下):七子花
7.七子花属
七子花属(学名:Heptacodium)是忍冬科下的一个属,为落叶灌木植物。该属仅有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等两种,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部。
(1)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具条纹,髓部发达。冬芽具鳞片。叶对生,全缘,近基部三出脉,无托叶。花无梗,由多轮紧缩呈头状的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圆锥花序,每轮含1对具3朵花的聚伞花序及1顶生单花,共7朵花,属名即基于此。
总苞片大而圆,卵形,宿存,内包含10枚常两两交互对生、密被绢毛的鳞片状苞片和小苞片,外面4枚,里面6枚;萼筒陀螺状,密被刚毛,萼檐5裂,裂片长椭圆形,花后增大而宿存;花冠白色,筒状漏斗形,筒稍弯曲,基部两侧不等,5裂,稍呈二唇形,裂片长椭圆形,上唇直立,3裂,下唇开展或反卷,2裂;雄蕊5枚,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较花冠裂片长,花药长椭圆形;子房3室,其中含多数胚珠的两室不育,另一室含1枚能育的胚珠;花柱被毛,柱头圆盘形。瘦果状核果革质,长椭圆形,冠以宿存而增大的萼裂片,3室,2室空而扁,第三室含1枚种子;种子近圆柱形,上部扁,外种皮膜质;胚乳肉质,胚短圆柱形,生于种子基部。
(2)七子花
七子花(学名:Heptacodiummiconioides)是忍冬科七子花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
①植物学史
七子花(H. miconioides)是1916年由奥尔福德(AlfredRehder)命名的,奥尔福德是美国阿诺德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的一位伟大的木本植物分类学家,他是利用威尔逊(E. H. Wilson)1907年在湖北西部收集的标本命名的,威尔逊时期没有收集到种子,来自浙江的标本在1952年由英国丘园的植物学家肯尼思(Kenneth Airy Shaw)鉴定,当时认定它们属于不同的种,他把七子花的学名定为H. jasminoides,但是后来更丰富的材料证明H. jaminoides与H. miconioides是同一种植物。
1980年,植物考察团的美国植物学家获得允许后收集了七子花的种子,这是七子花能在西方国家种植和传播的原因。七子花首先在美国的阿诺德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和华盛顿国家树木园种植。后来其它的植物研究机构,从这些地方获得种子用于自己的花园种植。在英国,七子花首先是被当作一种特殊收集的植物种植,后来则出现在了商业苗圃出售的苗木名单上,并用于私家花园种植。截止到2010年,七子花已在西方国家扎根繁衍,并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大众普及。
②生长环境
该种分布于丘陵低山。分布区雾多而凉爽,年平均温15.4-16.2℃,1月平均温2.9-4.4℃,7月份平均温27.4-28℃,极端最低温-6.1℃,年降雨量1278-1547毫米,雨日较多,湿度大,夏季相对湿度常在90%左右。土壤由红壤逐步过渡到黄壤,酸性反应。
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悬崖峭壁、山坡灌丛和林下。喜生于山谷、溪边的阴湿环境中,多分布于山沟或毛竹林边缘。伴生植物主要有小构树、金钟花、青荚叶、下江忍冬等;上层乔木有大叶稠李、长杜紫茎与木荷等。
七子花为中国特有种,仅间断分布于浙江的大盘山、北山、天台山以及安徽的泾县和宣城的少数地区,在模式标本产地——湖北兴山未能再找到七子花生存。
③主要价值
七子花是单种属植物,为中国特有,对研究忍冬科系统发育有科学价值。又是优良的观赏树木。
七子花树身洁白光滑,其美不亚于紫薇;叶大小适中,密而有序;花形奇特,花色红白相间,繁花集于一长序,远望酷似群蜂采蜜,蔚为奇观。
七子花姿态优美,花期长;树干洁白、光滑,可与紫薇媲美;花形奇特,花色红白相间,繁花集于长花序,远望酷似群蜂采蜜,甚为奇观。七子花可作为优良的园林绿化观赏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七子花美丽的花预示着它是一种优质的园林展示植物,出人预料的是它的叶状副萼片在花谢后仍然留在果实上,并继续膨大,颜色转为紫红色,在挂果时果实顶部的大萼片色泽比花更鲜艳更吸引人,特别是在温暖的长夏季地区。中国东部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野生的七子花新生枝条通常经过春、夏两季长成熟,能大量开花,今天在美国的东北部常能看到七子花盛花时形成的壮观景象,特别是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阿诺德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七子花开花量很大。
在英国,七子花开花虽然在较晚的季节,但适应性还是很好,从英国的安格利尔东部(East Anglia)到索姆塞特(Somerset)一带,七子花能生长得和种在爱尔兰的一样茂盛,至今也没出现过严重的冻害问题,它在北美地区能抵抗零下24℃的低温,在英国能耐零下12℃的低温,七子花在英国许多地方的园林中都生长茂盛,并能大量开花,适合用于大的花园绿化种植。
七子花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它的花和果,它还有醒目的波浪状卷曲的叶子,叶长7.5-10cm,叶基心形,叶尖有三条深色的条纹。叶对生,通常能保留到11月份才脱落,有时,特别是旱季,叶子常呈现出秋天的深紫色。到了冬天,主茎上的树皮是一种吸引人的浅褐色,呈薄纸层条状剥落,花开在当年生枝条上,所以修剪老枝时,应选择在晚秋季节。
七子花适应性强,耐旱耐脊薄,适合在多种类型土壤中种植,包括碱性的土壤。七子花也适应稍遮荫的栽培环境,当然种在全阳的地方更利于开花和结果。繁殖可用半木质化的枝条在7-8月份扦插或播种。
④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种群现状:渐危种。七子花的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兴山,以后在原产地再未采到过标本,现仅在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缘或疏林内有零星或小片分布。但由于多年砍伐,植株已不断减少。
濒危原因: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可能导致七子花分布区大幅度缩小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加之后来人为干扰严重,从而造成如今资源稀少且呈片断分布的现状;种群片断化过程中的建立者效应和瓶颈效应造成了七子花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和种群间明显的遗传分化,并可能由此产生了有性生殖障碍,降低了其生态适应能力,即使强度不大的人为干扰,也对种群的生存构成威胁。
8.鬼吹箫属(风吹箫属)
鬼吹箫属(学名:Leycesteria)也称风吹箫属,是忍冬科下的一个属,为落叶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8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区和中国西部及西南部。
属名Leycesteria为纪念19世纪英国法官WilliamLeycester而命名。
(1)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灌木;小枝常中空。单叶,对生,全缘或有锯齿,很少浅裂;托叶存在或否。由2-6朵花的轮伞花序合成的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时紧缩成头状,常具显著的叶状苞片;萼裂片5,不等形或近等形;花冠白色、粉红色或带紫红色,有时橙黄色,漏斗状,整齐,裂片5;雄蕊5,花药丁字状背着;子房5-8 (-10) 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花柱细长,柱头盾状或头状。浆果,具宿存萼;种子微小,多数。
(2)鬼吹箫
鬼吹箫(学名:Leycesteriaformosa)是忍冬科鬼吹箫属的植物。生长于山坡、山谷、溪沟边或河边的林下、林缘或灌丛中,海拔1100-3300米。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贵州西部、云南(西南部除外)和西藏南部至东南部。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和缅甸。
一种中药材,具有破血调经、祛风除湿、化痰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哮喘、黄疸肝炎、水肿。
9.莛子藨属
莛子藨属(学名:Triosteum),俗称马龙胆草,是忍冬科下的一属开花植物,包含6个品种,其中3种原产于北美洲,另外3种则原产于东亚。
莛子藨属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每种都有直立、绒毛、圆管状,0.3至1.2米高的茎,全叶呈卵状披针形。因物种不同,果实可为白色、黄色、橘色或红色。果实干燥、烘焙后可作为咖啡的替代品,但主要是药用。部分原产于美国的物种可用作催吐和导泻。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具根茎;茎直立,不分枝。叶对生,基部常相连,倒卵形,全缘、波状或具缺刻至深裂。
聚伞花序成腋生轮伞花序或于枝顶集合成穗状花序;萼檐5裂,裂片短或长而呈叶状,宿存;花冠近白色,黄色或紫色,筒状钟形,基部一侧膨大成囊状,裂片5枚,不等,覆瓦状排列,两唇形,上唇四裂,下唇单一;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筒内,花药内向,内藏;子房5-3室,每室具1枚悬垂的胚珠,花柱丝状,柱头盘形,5-3裂。
浆果状核果近球形,革质或肉质;核骨质;种子3-2颗,长圆形;胚乳肉质,胚小。
(2)莛子藨
莛子藨(学名:Triosteumpinnatifidum)是忍冬科莛子藨属的植物。分布在日本以及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湖北、河南、山西、青海、河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9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暗针叶沟边或向阳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