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英文谚语的中文翻译

时间:2022-04-11 15:03:02 热文 我要投稿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而英文谚语不仅在国际交往中经常被人们引用,在很多文艺作品,以及政治和科学论文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它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最生动、最精炼、最睿智的语言,在进行语言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与特色。因此,在进行英文谚语的翻译与表达的过程当中,应当从这些基本的特点出发,在中文翻译英文谚语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层面进行相应的改进与提高。只有这样,在今后的英文谚语进行中文翻译的过程当中,才会最大限度地避免翻译盲点对翻译效果的不良影响。

英文谚语的中文翻译,其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直译法,即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例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中译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第二种是意译法,即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例如,Claw me and I"ll claw thee.中译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第三种是套用法,即有的英文谚语与中文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例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中译为“熟能生巧。”第四种是反译法,即原词所表达的并不是其字面意义,而是其字面意义的反义,或者说是对其字面意义的否定,可这种否定又往往不出现否定词,而译文可以从反面着笔翻译;例如,Call a spade a spade.中译为“直言不讳。”

望文生义是英文谚语中译时的大忌。由于谚语用词简单明了和文化特色鲜明,所以我们在中译英谚时常常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英谚中译时需要充分了解源语的文化背景,剖析谚语中隐藏的特殊意象。英文中有这样一句谚语“Honey is not for the ass"s mouth.”乍一看,译者可能会翻译成“狼吞虎咽的人不配吃精致的食品。”但是,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好言好语劝不醒傻瓜。”所以英文谚语的中译切不可望文生义,要根据谚语产生的背景包含的意象进行细心推敲、正确理解和认真翻译。

英文谚语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结构(即“It+is+a+形容词+名词+that从句”)中译时常常出现错误。例如,英国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的剧本《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有一句谚语: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中国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先生将这句谚语中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自己的儿子。”另一位著名翻译家梁实秋先生将它中译为“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自己的儿子呢。”乍一看,译文并没有错,都还通顺,但较真起来是,两位大翻译家不幸都译错了。中国古话虽然有“知子莫若父”,但莎士比亚的意思却是相反的: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认得出自己的儿子。

另一句英文谚语是: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any) good.有人将它中译为“使人人遭殃的风才是恶风。”“不吹送对任何人有益的风是恶风。”“无人得到好处的风,可就是坏风。”“任何人都得不到好处的事,可就真是一件坏事了。”等。其实这些译文均有错误,这可能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中国著名学者周海中先生在1985年发表的《谈谈一句英语谚语的汉译》一文中将这句谚语中译为“无论怎样坏的风也会对某些人有利。”或“对于某些人有害的事,也许会对另些人有利。”“It+is+a+形容词+名词+that从句”结构是表示含蓄否定的一种特殊句式,常见于习语,尤其是谚语。它主要表示“无论怎样……也不见得(会)……”“无论怎么……也不会不(没有)……”等,因此通常用反译法来进行中译。

“It+is+a+形容词+名词+that从句”结构与表示强调的句型“It+be+名词+that(who/which)从句”不同,该结构有几个特点:一是中心词不是特指的某人/某物,而是一般的泛指,因此前面常有不定冠词,而不能有表示特指的定冠词。二是中心词至少有一个形容词作修饰语。三是中心词不管是表示人还是物,关系代词that都不能换成who或which。四是从结构上看,主句部分“It+is+a+形容词+名词”不同于强调句型的主句部分,它只有动词时态is而没有其他动词时态,也没有否定形式;道理很简单,因为这类谚语表达的是人生哲理和普遍经验。

周海中先生还在《谈谈一句英语谚语的汉译》一文中指出,在古体英语中,强调句型“It+be+名词+that(who/which)从句”可作修辞反语用,由此发展而来的谚语结构“It+is+a+形容词+名词+that从句”,其肯定形式可表示否定意义,并在逻辑上隐含有让步意味。因此在翻译时,要用反译法来处理,而不能用译强调句型的方法来处理。根据这类谚语具有让步的语意,可译为中文表示让步的句型。

翻译时要特别注意把谚语结构“It+is+a+形容词+名词+that从句”与强调句型“It+be+名词+that(who/which)从句”区别开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管结构中的that从句的形式为否定形式,无论否定体现在谓语动词上,还是宾语上,也不管that从句的形式为肯定形式;翻译的时候,一般要将否定放到从句,即从句原来是否定形式就译为肯定,肯定形式就译为否定(有时可将这个否定转移到主句上来翻译)。

总之,将英文谚语进行中文翻译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不仅需要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译文的表达得体,还需要对英中两种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只有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英文谚语的中文翻译才会趋向正轨,从而实现翻译的完整对接和跨文化间的对等交流。

文/林玲(作者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