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帅狗黑皮
编辑|浮渔说娱
2006年,朱新礼占据果汁市场58%的份额,正是击败“可口可乐”,成为名副其实的“果汁大王”。
然而就在朱新礼如日中天的时候,却突然宣布“卖身”给“可口可乐”,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
这场闹剧持续了一年,最终以并购失败而告终。
自此之后,朱新礼果汁销售额却急转直下,如今更是背负上29亿债务,宣布破产。
同样是受到并购风波的影响,为什么可口可乐越做越好,反而朱新礼每况日下呢?
在这场风波中,朱新礼又做错了哪一步?
1、
1952年,朱新礼出生在拥有“齐国故都”之称山东淄博,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里并不算富裕。
不过淄博作为春秋时期孔子主要的活动范围之一,当地的儒家文化氛围非常浓郁,也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
尽管家里条件不好,但是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让朱新礼辍学,甚至后来家里遭了灾,一度吃了上顿没下顿,朱新礼也没有中断过学业。
可以说,良好的幼时教育,为朱新礼奠定了一个不错的基础。
到了1970年,已经成年的朱新礼便跟着别人学开车,成为村里唯一的大车司机。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个年头的大车司机,绝对是村里最吃香的职业了。
只要朱新礼放出话来,那为他介绍姑娘的媒婆,都能将家门挤破。
但朱新礼的志向并不在此,他想以自己的能力,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
所以从1974年开始,朱新礼便一直担任县里工业公司的总经历,为当地乡亲们提供劳动岗位 。
这一干,就是整整14年。
到了1988年,此刻距离国内教育环境改变也已经有十一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有无数的学子通过高考选拔,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并在毕业之后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
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
像朱新礼这样曾为地方做出过卓越贡献,但同时学历又跟不上时代水平的人才,又该怎么办呢?
于是骨干培训班应运而生。
朱新礼就是在1988年,前往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进行进修。
等1991年毕业之后,朱新礼顺理成章地回到家乡,担任县里外经委副主任。
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金饭碗”了,属于那种如果不发生变故,可以吃一辈子的那种 。
但偏偏,变故还是发生了。
2、
朱新礼的故乡大部分地方属于山区,处于山峦沟壑之间。
在这种地方,种地显然是种不出什么结果了,所以从80年代末期开始,当地便开始尝试种果树。
还别说,这个主意确实不错。
凭借着优良的果树苗,依旧回乡大学生的技术支持,当地果树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果树种植范围越来越大,大家发现果树运输售卖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大家普遍的运输方式是,先将果实从山上运下来,在由小推车、拖拉机运到县城里,在以大货车运往各地。
兜兜转转一圈下来,三五天已经过去了,一些不经放的水果早就烂掉了。
看着果农辛辛苦苦种植的水果堆积腐烂,卖不出去,心中最着急的就是朱新礼。
这段时间他一直东奔西跑,联络各地水果商人,希望说服一些商人低价收购这些水果 。
但效果并不显著。
商人们也不傻,即便是朱新礼给的价格再低,运不出来也没有用。
眼见着一计不成,朱新礼心中再升一计,他开始尝试说服商人来县里建厂,就地将这些水果进行加工。
别的不说,如果做成罐头,那是不是就不用在担心上时间运输导致的腐烂问题了?
但这个提议很快再次破产 。
商人重利,没有足够的利润根本不愿意下重本。
别看朱新礼说得天花乱坠,但此刻即便是淄博在山东都排不上号,更何况是下面的小县城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气得朱新礼直跺脚。
眼看着果农们辛辛苦苦一年的成果就要泡汤,一个机会突然摆在朱新礼面前。
从1992年开始,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各地鼓励地方管理骨干、高学历科研人员“下海”,以实业与技术帮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朱新礼也受到鼓舞,毅然决然选择辞职创业。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既然引不来企业,那就自己办企业。
朱新礼办厂是为了给乡亲们解决水果销售问题,所有首选当然是水果的下游产业。
他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便是罐头食品。
为此朱新礼专门引进了一条罐头生产线 。
但没多久朱新礼就发现,这种罐头销量低不说,对于水果消耗并不算大,根本不足与解决当地果实产量过剩的问题。
思来想去,朱新礼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做果汁饮料。
当下市面上的果汁饮料,其实也就是有个果味,要说里边含有多少果汁,这就得看各个品牌的良心了。
这主要是因为果实的价格,制约了百分百鲜榨果汁的成本。
但是朱新礼没有这个制约,他厂子门口就是果园,而且这些果园还都快要烂在地了,迫不及待要低价卖给朱新礼。
这就给了朱新礼很大的操作空间。
于是在1992年,“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公司”便正式成立,主营百分百果汁饮料。
不得不说,朱新礼的决策还是非常敏锐的。
此时国内的饮料行业并没有多少,最出名的也就是“娃哈哈”、“旺仔”、“康师傅”。
不过这些品牌基本上并没有涉足果汁行业。
可以说,此时的果汁市场鱼目混杂,却没有一个有实力的公司来领导。
也正是因此,朱新礼的“汇源”才能在成立不过一年的时候,便在德国食品博览会上,拿下了价值500万美元的出口订单 。
只能说,朱新礼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成功也是不可复制的。
完成第一单大额订单之后,朱新礼的“汇源”已经是要钱有钱,要果源有果源,发展势头迅猛。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汇源”已经成为山东最大的果汁生产商,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企业。
到了1994年,野心已经不满足与山东一地的朱新礼,开始将目光投放在全国范围内 。
这倒不是朱新礼急功冒进,他这么做也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一是“汇源”在山东的销量已经达到顶峰,但是当地水果的消耗量却并没有达到极限。
即便是这些年朱新礼已经开始有意识从事对外贸易,但依旧无法解决当地水果消耗的问题。
二是山东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导致运输不便。
即便是靠着国际港口,却依旧难以弥补其运输成本过高的短板。
在这两点之下,将目光放眼于全国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朱新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只有将产品带向更广阔的市场,才能确保水果走出大山。”
况且此时国内的果汁厂商,还并没有出现能够与“汇源”一较高下的产品,而其他食品大厂,又难以腾出手进军果汁行业,正是“汇源”进军全国市场的最佳时机。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朱新礼心知机不可失,当即带着30名员工来到北京,成立了“北京汇源食品饮料公司”。
此举,彻底打开“汇源”迈向全国的市场的大门 。
等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主打对外贸易的企业纷纷受到影响。
而朱新礼因为早早将市场目标定位在国内,反而避开了这次的危机。
不仅如此,朱新礼还借住这次危机中,许多工厂倒闭的机会,大范围圈地建厂、搭建生产线。
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规模与产量。
从1997年危机爆发,到1999年危机正式结束,中间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汇源”已经跻身全国十大饮料工业强企之一 。
到了2000年,朱新礼将自己所收上来工厂全部建好之后,“汇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搭建起八大营销区,占据国内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商。
而朱新礼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果汁大王”。
但也恰恰是这个时候,危机悄然来临。
3、
从2000年开始,国内饮料市场格局依然开始发生变化。
外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些国际大厂投资,占据了一部分饮料行业的市场份额 。
内有“娃哈哈”、“旺仔”、“统一”、“康师傅”等公司虎视眈眈。
“汇源”的处境可谓是内忧外患,稍有不慎便会跌落神坛。
如果是一般人,这个时候或许会选择稳步发展,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朱新礼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朱新礼看来,商海就如同逆水行舟,一旦自己停下来,就会被人反超。
所以朱新礼选择了更为激进的方式:融资。
恰好当时“德隆系”在新疆拥有大片的番茄种植基地,想要与朱新礼联合一起建厂。
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在2001年的时候,双方联合成立“北京汇源” 。
其中“德隆系”斥资5.1亿,占据公司51%的股权。
这次的合作,看似朱新礼失去了“汇源”的掌控权,但是却未“汇源”带来无限新生。
凭借着“德隆系”的资金与人脉,“汇源”在短时间将销售渠道覆盖到全国。
而这还不是最令人称奇的操作。
在2003年,“德隆系”资金链出现问题,朱新礼在第一时间启动回购计划 。
短短两天时间,朱新礼就凑齐了庞大资金,重新将“汇源”在外的股份全部收回。
这一进一出,虽说朱新礼确实亏了点钱,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朱新礼还白白赚到“德隆系”的人脉与渠道,近乎是空手套白狼。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继续稳步发展的话,那么朱新礼还是国内的“果汁大王”。
但似乎是因为从“德隆系”这里尝到甜头,朱新礼开始痴迷与“融资”这种形式。
2005年,朱新礼与“统一集团”签订协议,“汇源”会将自己集团名下的果汁业务单独拿出来,再由统一出资创立“中国汇源果汁控股公司”。
为了达成这一些以,“统一”必须要向朱新礼支付2.5亿资金,以购买“汇源”5%的股权 。
按照这个价格,其实也还算是合适,毕竟大部分的产业都是由朱新礼的“汇源”提供。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朱新礼得到资金支持,有可以利用“统一”的销售渠道。
而“统一”则可以利用“汇源”这个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进一步发展果汁行业。
可以说,这次的合作绝对称得上是合则两利的事情。
一年后朱新礼又引进了“达能”、“华平”等资本,进一步扩充了公司管理架构。
至此,“汇源”的总资产已经高达6.28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在42.3亿人民币 。
这在2006年的时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市值了。
至此,朱新礼的发展都还算是顺风顺水,然而也正是这一份顺利,让朱新礼丧失了危机感。
在2008年的时候,“可口可乐”欲出资24亿人美元(约合160亿人民币),购买朱新礼手下的所有“汇源”股份 。
对此,朱新礼是欣然接受。
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将这笔钱拿到手,就可以更好的帮助地方发展农业,并且也可以借住可口可乐的国际渠道,将国内的水果卖掉世界各地。”
但朱新礼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心。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口可乐”在我国的发展一直不算太顺利。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可口可乐”对于我国市场的态度,刺激到了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心。
所有一段时间内,商场里的所有可能都换成了“百事”。
但“可口可乐”也耍了一个小心机,用旗下“雪碧”、“美汁源”等品牌,抢先一步试探消费者的情绪,潜移默化抢占碳酸饮料市场 。
不过这个速度还是太慢,最好的方式,就是收购我国消费者认可“汇源”品牌。
为此“可口可乐”还承诺,如果收购成功,以后“可口可乐”将退出我国果汁行业,全部交由“汇源”来掌管。
朱新礼对此自然不反对,毕竟这本就是他的目的之一。
但国内消费者却不满意了,纷纷在网上发声抵制。
据统计,在一张由7万网友参与的调查报告中,有超过82%的网友都投了反对票 。
网友们对于这场收购案的发对,最直观的体现在了“汇源”的销售额上。
从“汇源”将被收购的消息传出来之后,销售额就开始呈现直线下降,一度被其他果汁公司抢占了市场份额。
不过对此,朱新礼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网友们并不能决定这场并购的成败。
在他眼里,只要是能够促成这次收购,那么这点损失很快就会补充回来。
为了尽快促成这单这次并购,朱新礼甚至直接放弃了自己经营16年的销售渠道 。
从某种方面来讲,朱新礼的决策虽然激进了些,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收购案成功的情况下。
朱新礼算到了一切,却万万没有想到“可口可乐”将会触发反垄断条例。
2009年,这场轰轰烈烈的并购案,被强行终止。
“可口可乐”屁损失没有,拍拍屁股带着钱直接走人 。
这可苦了朱新礼。
他不但放弃了自己的销售渠道,甚至还大面积裁员导致人手不足。
最重要的是他得罪了消费者,导致原本国民口碑“汇源”成为人人喊打的品牌。
朱新礼并非没有尝试过努力。
在收购案失败的第一时间,朱新礼便开始着力于开发碳酸饮料,想要在全新的领域夺回自己失去的一切 。
只可惜,朱新礼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此时的碳酸饮料界可谓是群雄并起。
且不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巨头,国内“北冰洋”也开始悄然崛起。
这个时候朱新礼已经反映过来,想要在行业内站稳脚更,只能把握好自己本职产业。
可惜,这个觉悟的时间太慢了,“汇源”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调整实际。
从2012年开始,传统的果汁饮料已经开始没落,街头的鲜榨果汁开始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
甚至各大奶茶店中所卖的非鲜榨果汁,看上去都要比“汇源”果汁受欢迎。
只能说,一切都为时晚矣。
曾经占据市场58%份额,坐拥1000万亩(约等于6600亿平方米)种植园的“汇源”,最终还是走向了末路。
2021年1月,曾经一年狂赚56亿的“汇源”,被爆负债,无奈从香港退市。
紧接着在7月,“汇源”就被爆出即将破产的消息,就连老板朱新礼,也背负了29亿负债,被冻结资产 。
直到2022年6月24日,“汇源”这个陪伴了无数人同年的品牌,最终还是完成了破产重组。
“汇源”还在,可惜却已经不是当年的“汇源”。
朱新礼说:“我不明白100%果汁的饮料,为什么会卖不出去。”
只能说,朱新礼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好”的东西并不一定有人喜欢,那些“差”的东西,也并非一无是处。
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如果事事都只求对错,往往事事难成。
如果朱新礼能够早日放下过去,不在纠结当年并购案的话,或许会有新的天地也说不定。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48小时与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