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了,带着他的禾下乘凉梦。可他分明还在,他的音容笑貌、崇高风范,在千重稻浪间永远飘香……”
在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一年之际,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袁定阳走进父亲生前的会客室,接受了湖南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袁定阳时而嘴角上扬,时而眼噙泪水。他说:“父亲的爱,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平常而不可或缺。”
小时候觉得父亲很神秘
袁定阳说,小时候觉得父亲很神秘,因为长时间见不上一面。
他总问母亲:“父亲为何老不回家?”母亲说:“忙着种稻子呢!”袁定阳曾天真地以为,父亲是个农民,承包了很多地。
袁定阳说,那时对父亲既有陌生感,又有崇敬感。他很想和父亲多聊聊天,可几乎没有好好交流的机会。直到有一次,他意外地收到父亲给他留的一封信,欣喜不已。
半页来纸,笔迹工整,大意是叮嘱儿子要多带些饱肚子的食物到学校,并且一定要多锻炼身体。回想到那封信,袁定阳激动、幸福的神情荡漾在脸上。
父子间比较正式的一次聊天是1990年。袁定阳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广西农业大学农学系的遗传育种专业。袁隆平听说后,特意找他谈了一次话。
袁隆平说:“从事这一行,就意味着吃苦,也不要想着升官发财,你做得到吗?”见袁定阳坚定地点点头,袁隆平掩饰不住内心的欣慰。
“青春几何”
袁隆平说过的笑话,袁定阳都记得。“但我说不出他那个味道来。”袁定阳说,“父亲风趣、幽默,表达能力特别强。”
“90后”的父亲不服老,打球、唱歌仍不输后生。有时上楼,下属们见他有些吃力,就上前去扶他,他不高兴地说:“我老了吗?我是‘90后’呢!”
袁定阳透露,袁隆平还“修改”过一句英文。他认为,在询问老年人年龄时,不应用“How old are you?”,应改为“How young are you?”。同时,他还不忘附上一句中文翻译——“您青春几何?”
袁隆平曾说自己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但在袁定阳的眼里,父亲是工作和生活分得特别清楚的人。“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紧张工作的时候紧张工作,他能规划得特别好。”
最后的挂念
2019年,袁隆平检查出肺癌,医生建议他多休息,他却坚持每周至少一次去20公里外的试验基地看一看,到田间地头摸一摸。
“我们有时会劝阻,但他总喃喃地说:‘如果不工作,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袁定阳回忆。
2020年年底,袁隆平在海南还组织了一次攻关会议。医生建议袁隆平的讲话不超过5分钟,可他却足足讲了40分钟,对每个人的发言都做了点评。
再后来,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袁隆平招手叫袁定阳到他病床前说:“你快打电话,通知大家来开会啊,不然就来不及了……”那时,袁隆平已经是半清醒半迷糊状态,也不一定认得出来者是谁。可从他嘴里蹦出的字眼,依旧是“那个谁,你快去看看那块试验田……”
“父亲用最后的时光,诠释了什么叫‘生命不休,工作不止’。”袁定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