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剧种14位戏曲名家10月齐聚2016上海国际艺术节 3天演出20折中国经典戏曲
中国戏曲,数百年历史,数百个剧种。每个剧种都蕴含着一个地域的历史与文化,每个剧种也都有每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而在600分钟内,体味600年历史积淀的中国戏曲,感受不同剧种的艺术风貌,发现中国戏曲核心之美,将在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成为一种可能。
10月21日至23日,由天蟾逸夫舞台和三棱镜艺术联合策划并主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凯德艺术家专项基金独家赞助的“600分钟600年——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将在逸夫舞台上演。三场总时长600分钟的演出,将7个省市、9个剧种的14位当今戏曲界代表人物集聚上海,以20折来自天南地北的经典戏曲折子戏,荟萃为一部活化的中国戏曲“浓缩大观”。
集聚当今戏曲界
最高表演水平的名家
此次的“600分钟600年”集聚了当今戏曲界最高表演水平的名家,14位名家来自不同剧种,分别是:王世泽(川剧/四川)、邓沐玮(京剧/天津)、石小梅(昆曲/江苏)、王平(京剧/天津)、魏海敏(京剧/台湾)、奚中路(京剧/上海)、李树建(豫剧/河南)、钱惠丽(越剧/上海)、王芳(昆曲/江苏)、华雯(沪剧/上海)、曾静萍(梨园戏/福建)、曾昭娟(评剧/天津)、王志萍(越剧/上海)。
他们大多同时囊括梅花奖和白玉兰等戏曲表演大奖,更有多位二度梅得主,众多名家汇聚一堂同台竞艺,在全国范围都称得上是几十年难遇的盛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献演的戏曲剧目全部来自于传统,每一折都由艺术家们亲自挑选,都是他们认为最能够代表剧种特色和个人水平的代表作。
三场演出通过不同主题串联:10月21日首场演出“风云荟”,汇聚了5个剧种的6折代表性剧目;10月22日下午的“群英荟”是三天演出的高潮,将囊括9个剧种,11位名家登台,连演4个小时;10月23日的演出“奇双荟”则是“对儿戏”专场,戏曲表演素来讲究棋逢对手,当晚的5折对手戏无一不是久演不衰的剧种代表作。
来自上海的评话名家吴新伯,则将以说书人的身份在剧目之间穿梭,讲述600年戏曲长河中的人、事、情。
此次演出的制作人吕俊表示,虽然汇聚了众多剧种和名家,但“600分钟600年”并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拼盘式演出。“角儿”始终是戏曲的核心看点,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国戏曲的本质核心魅力:“无中生有、化繁为简、以歌舞演故事”。在当下戏曲不断创新的时候,汇聚全国戏曲的“角儿”们,展现最传统的戏曲折子,既是想为观众呈现一次“最戏曲”的盛会,也是希望回溯中国传统戏曲核心之美。
作为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项目,“600分钟600年”不仅入选了参演剧目,还将参与艺术教育和论坛两个板块。9月底开始,由8位名家组成的“讲师团”将推出6档主题为“解码戏曲”的艺术公益讲座,。11月初,国际艺术节还将举办第一次戏曲论坛,届时将有多位参演“600分钟600年”的艺术家代表就戏曲的生存发展建言献策。
主办方此次特地推出了每场十余张“戏曲小白体验票”,买票观众都可在逸夫舞台官网申请这一带领“小白”朋友共同感受戏曲之美的免费票。
此次“600分钟600年”可看作一次中国当代顶尖戏曲艺术家为展示传统戏曲之美的“集团出击”。记者获悉,这一演出有望今后继续举办,成为上海的戏曲演出品牌之一。
20折戏各有门道特色
此次参演“600分钟600年”的20折戏,覆盖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所有的剧目都是名家们历经几个月的斟酌修改后才最终确定的。大部分都是艺术家自认最能够代表剧种特色,并凸显戏曲“一桌二椅”传统的剧目,其中有半数以上是第一次在上海演绎。
这其中既有他们千锤百炼的“看家戏”,也有重新拯救、整理的“濒危戏”,还有很多艺术家个人偏爱却始终未能上演的作品。昨天,几位戏曲艺术家代表来到上海,不仅谈及了他们这次所挑剧目的初衷,还详解了其中很多戏的门道看点。
沪剧名家华雯的《女看灯》是整个演出活动的开锣剧目,全剧要在10分钟内完成252句沪剧“赋子板”的演唱,同时还有十分繁复的表演表现观看热闹喧天的灯会,这对演员的唱功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在沪剧舞台已经30多年没人敢碰。华雯昨天笑称:“这个戏真不适合我这个年纪的女演员,但我这次是蛮‘作’的,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沪剧最擅长创作演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现代戏,这次我演的《女看灯》和《阿必大回娘家》可以说是最能表现沪剧特色的传统戏了。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和许多古老的剧种一起演出,我也要向观众展示沪剧的独特魅力。自从下了这个决定,我每周至少练习8遍,还要锻炼身体保证体力,这个戏的关键就要做到快而不乱。”
越剧名家钱惠丽、王志萍最为上海观众熟悉,但此次除了演出代表作《追鱼·书馆》之外,还有两人相隔30年才合作的《梁祝·楼台会》。钱惠丽介绍说,“《楼台会》是我和王志萍刚到上海越剧院时的搭档之作,上一次演出是1987年。现在越剧舞台上常见的是‘范傅派’的《梁祝》,“徐王派”的版本尽管演出很少,但别具特色。像《梁祝》这样经历了不同年代、不同流派、不同艺术家完善磨练的剧目,也是戏曲源远流长的重要传统。”
而来自江苏的国宝级昆曲名家石小梅和苏州昆曲剧院院长王芳合作的《牡丹亭·幽媾》同样是“独家版”的合作。有“石帅”之昵称的石小梅很少来上海演出,她表示:《幽媾》是《牡丹亭》中为数不多的生旦对子戏,这一版《幽媾》保证上海观众从未见过。而王芳则感慨,对子戏最讲究配合你来我往“对上钩”,和石小梅老师虽然在两个剧院,但和她演对戏,就是默契。
在10月22日下午演出的“群英荟”,将创纪录地演出240分钟,当天恰好是梅兰芳大师的生日,来自台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是梅葆玖首席大弟子,她此次特地挑选的是梅派最具代表性、也最为考验演员功力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
魏海敏被称为“舞台千面人”,很多上海观众都看过她在台湾国光剧团新编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的角色,但作为梅葆玖的大弟子,魏海敏的京剧传统戏功底也极为扎实。她介绍说,她这次演的《贵妃醉酒》是最具梅派“老味儿”的,遵循的是梅兰芳、梅葆玖“高拉低唱”的传统,而不是现在常见的“高拉高唱”。“女演员的嗓音区域普遍比男旦偏高,因此梅派的‘高拉低唱’对女演员的演唱难度很大,但我发现‘高拉低唱’更有宫廷气,老师也一直希望我们这么做,所以这次我一定会展现最守旧的‘高拉低唱’的唱法。”
闽南地区的梨园戏是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而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让这一有8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重焕生机。她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一群从各大城市打飞的去泉州追星的粉丝,更让法国、日本的戏剧同行为其艺术倾倒。这次她选择的《吕蒙正·煮糜·过桥入窑》和独角戏《玉真行》,都是当代梨园戏演员从老艺人那里学习、抢救出来的濒危剧目,几乎很少演出。曾静萍表示:“这几折戏都是梨园戏旦角的必修课,我们在传承和传播的同时,更需要不断润色修改,接受不同时期的舞台检验。”
此外,鲜见于上海舞台的川剧同样是中国戏曲最具特色的代表剧种,川剧小生表演艺术家王世泽是本次演出中最年长的艺术家,他的表演集中了川剧小生程序繁多,“瓜、嗲、媚、秀”的特点。“评剧一姐”曾昭娟带来的是评剧最传统的剧目《赵锦棠》。“当今戏曲第一须生”李树建将献演代表作《程婴救孤》和《清风亭》选场。上海观众非常熟悉的天津京剧名家邓沐玮、王平,将联手以《上天台》为整个演出活动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