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本人根据康震老师讲座整理。
秋词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康震,今天咱们一起来聊一聊中唐的著名诗人刘禹锡创作的《秋词》。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当中有很多漂亮的诗词,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就出现在诗词大会的第六集。第六集当中我没有参与现场的点评,但是我特别喜欢这首《秋词》,所以今天特别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秋词》一共写了两首,我们今天重点讲其一,一会可以再把第二首带上一块说一说。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呢?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四句诗啊,其实非常简单。我这么一念,大家这么一听,基本上也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句是,说从古至今,这个“今”当然指的是从古到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大家都说,秋天是一个非常萧条、悲凉,令人感到有无限感概的这样一个季节。“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偏偏说秋天比春天还要美好,为什么比春天还要美好呢?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仙鹤破云直上跟刘禹锡有什么关系啊?它就把刘禹锡的一股诗情、一股豪情带到了青天之上,这首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这还真说的是事实。像三曹父子当中的曹丕,他曾经在诗中就写“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天一到,秋风一起,天就凉了,整个一片肃杀的景象。草木纷纷地揺落,然后呢,早上起来你就发现露水很重;晚上的时候,你就发现霜气也很重。(自兰台子渊(宋玉)赋《九辩》以来,自古文人便有悲秋一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潦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穴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文人悲秋始于宋玉。宋玉把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表现诗人的抑郁哀怨、感伤忧愤。情与景融、思与境偕,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远在四川,遥望自己的故乡,又正是秋天这个时节,让他分外地增添了几分悲凉的意味,所以说“万里悲秋常作客”呀。这个悲秋,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情绪了。(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还有李煜的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秋天对于李煜来讲也难熬啊。“寂寞”、“梧桐”、“深院”,自己呆在这院子里头,被锁在这院子里头,锁他的还有什么呢?锁他的还有郁闷不得舒展的烦乱的心境,连秋天都给它锁住了。所以作者在这样秋天里,他的感受就是一团乱麻,这乱麻乱到什么程度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所以你看,“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对的。中国古代诗人逢到秋天,那肯定就是一个悲秋的主题,非常地鲜明。从古到今,只要写秋天的景象都是很悲凉的。可是今天我告诉你们,我要写一首诗,我这首诗专说“秋日胜春朝”。我笔下的秋天、我眼中的秋天、我心中的秋天,那是天高气爽、万里晴空,比春光明媚都好,比你万紫千红都好,比你这种春风浩荡都要好。
其实啊,我们知道春夏秋冬各有各的好,至于秋天在你心中总是悲凉,只能说你心里头悲凉。春天是这么的明媚,只能说你心里明媚,那现在人家刘禹锡说了,他眼中的秋天比春天还好,就说明在他的心里边,他对秋天的感受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这就是后边两句他要说的。看这万里的晴空,秋高气爽啊,白云朵朵,这时候有一只白鹤拨云而上。你想,这鹤够厉害的,其实我们能够听得出来,这鹤只是一个假借的意象。也许当时真的有一只鹤就这样扶揺而上九霄青天,但当时也许真的没有这只鹤,这只鹤是作者心中的一只鹤,这代表着他的心情。他总不能说自己排云上吧,那就有点悬了,那他就成仙了,他不能这么写。所以我认为这个鹤在这儿是代表了作者的一种心情,为什么非得拨云而上呢?他不说秋高气爽吗?那必须得有云,为什么呢?这云代表着困难。按理说,如果有这云遮挡着,那这鹤要往上飞,那得穿云而出,得费点劲,可是这鹤他成功了。
所以作者在这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是用了心思的。这只仙鹤拨开这个云雾的阻隔,然后直上晴空,它倒是上去了,刘禹锡怎么办?刘禹锡说“便引诗情到碧霄”。我看到这只鹤排云而上,我诗情勃发,我豪情勃发!我们都知道刘禹锡有一个雅号,叫什么呢?“诗豪”(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序》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由是刘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及至大和三年(829)春已前,纸墨所存者,共一百三十八首。其余乘兴扶醉,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数。”)。这说明他的性格是很豪迈的,他的兴致是非常高的。正因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恰恰说明这个鹤的的确确是一个意象的象征。
写得多好啊,看到一鹤排云而上,诗人诗情勃发、兴致极高,这是其一,重在抒情。你注意,他表达的一种激情,一种非常开阔的胸襟,一种非常高扬的精气神。
大家说,你不是说还有第二首吗?是有第二首,第二首的重点跟第一首就不太一样,但是豪情不减。他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 1.〔~使〕教唆、指使别人做坏事。2.指使狗的声音。)人狂。”诗也是非常简单,山明水浄,这是秋天嘛,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明水净。“夜来霜”,到了晚上啊,天气凉了,已经有霜了。它有霜了我们都知道啊,“霜重色愈浓”啊,很多树木的叶子就由绿开始转为黄,由黄又转为橘黄,橘黄又转为红色。枫叶不就是这样吗?所以“数树深红出浅黄”, 看到好多的树木啊,那叶子由绿色的都变为了什么呢?黄颜色的、浅黄色的了,但是特别有那么几棵树的树叶,变成了深红色。
晚唐大诗人杜牧说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个意思啊,本来有霜,本来都变冷了,树木都变黄了,一片的这种浅黄色。不,作者主要要突出这深红出浅黄,要的就是这么出挑(出挑,意思是犹出众;长成。)的颜色。大家说,那为什么非得要这点红啊?这点红就是作者在秋天的这点豪情啊!
“试上高楼清入骨”,这什么意思啊?我登上高楼,四望清秋,感觉到秋高气爽,为什么说“清入骨”呢?这个清啊,指的是秋天的那种已经走向了肃杀的天气的那种清寒,但同时不也意味着他的那种非常清白的风骨吗?这跟红色就相对应起来了。没错!秋天是有点冷,秋天是有霜,登上高楼还有那么点清寒,但正是因为有这么点清寒,让我感觉到这秋色比春色更好,因为春色太温暖,这春色容易让人发狂,容易让人迷醉。它不像秋色,让我们感到更加的思想沉静,头脑更加地清醒。这颜色呀,看上去更加地闲淡高雅。它没有那么繁华浓艳,但足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你说这诗写得多好啊!大家说写得这么好,刘禹锡心情不错。他心情怎么能好呢,我还没给大家说呢,他写这诗的时候啊,正是被朝廷贬谪到了朗州做司马,朗州就在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刘禹锡年轻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后来就参加了以王叔文改革朝政的运动,可是时运不济,政坛的变化波云诡谲(波云诡谲,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构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出自】汉·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摧而成观。”)。在他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因为政治上的变动,他遭到了朝廷的贬谪,就被贬谪到了朗州。当时他才三十三、四岁啊,一待就将近十年,后来又被贬谪到了遥远的连州。总而言之,就像他在给白居易的诗里头写的—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罝身。”我这离开朝廷,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就被朝廷抛弃了,他写这诗的时候是抛弃的开始。
你想,一个被贬的官员远离了长安,经济社会发展都比较落后,怎么办?到了这就是垂头丧气,到了这儿就是天天地怨天尤人,有用吗?刘禹锡的回答是,没有用。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只有自己振作,只有自己给自己打气,只有自己依然坚定地对生活的这种信心,你才能够顽强地活下去,你才能够无比健康地面对着这个世界。
所以这《秋词》,它写得好在哪呢?就是虽然诗人深陷苦难当中,但从来没有放弃对于生活的理想,对于生活的美好地向往。他觉得虽然他待在这个地方不像京城那么舒适,前途也没有那么光明,但对他来讲,起码眼前的这个秋天比春天感觉更加明媚,更加地富有风骨,也更能够激发起他的无限的诗情。所以我们说啊,这诗人写的诗那很多了,但是像刘禹锡这样能够在生话的困苦当中展示自己的豪情,能够展示自己的信心,能够展示自己对于生活的无限希望,这样的诗还是有点少。也正因为如此,刘禹锡的作品在唐代的诗人当中是显得那么的有特色,他本人的个性也显得那么地与众不同。也正因为如此,这《秋词》流传至今,我们依然一唱三叹,反复吟赏,依然觉得它有无穷的魅力。
好了,今天这首诗啊,咱们就讲到这,最后咱们再一起把这首诗重温一下。
秋词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