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云 来源丨云说职场
全文约5700字,建议阅读时间 10分钟
你好,我是小云。 朋友最近很糟心,工作了10年,跟工作相处的不痛不痒,觉得再努力十几年,才是上面那些领导的样子,光想想就觉得不甘心。 我问,“你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还是不喜欢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 他说可能都有吧。 如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可以试着内部调岗。 如果不喜欢现在的公司环境,可以去外找找发展机会。 如果仅仅只是不喜欢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那你可是太矫情了啊,朋友。 1 工作失业率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世界就业与社会展望:2021年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到2.05亿人,远超2019年的1.87亿人,其中主要是美国、印度和巴西3个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看到,近几年以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4%左右,2020年受疫情影响,失业率有抬头倾向,创历年来新高,4.2%。 其实,真实的失业状况,远比这个统计数据糟糕。 原以为疫情可能一段时间就过去了,谁能想到,现在成了世界难题,人类或许将长期与疫情共存,这对经济来说,肯定是有打击的,有些现金流紧张的企业,很多都熬不下去了。 我们身边行业凋敝,解雇裁员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这两个月以来,字节跳动的主旋律好像就是“裁员”,涉及的不仅有商业化的团队,还有字节教育、字节游戏等业务线,裁员最多达70%。 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培行业来说可以说是拦腰斩,很多人昨天还抱怨工作的繁重,今天就已经彻底失去了工作岗位。 也有不少药企裁员信息爆出,在转型、医改政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多家知名药企开始裁员,H公司调整架构,裁撤产品线,解散培训团队;M公司裁撤了整个患教团队。 大型中介公司贝壳在10月份爆出裁员20%,8月初高途裁了上万人。 再加上互联网企业对从业人员用工红利期的看重,中年裁员现象依然普遍。 上一秒还在开开心心的晒工牌,下一秒就被迫卷铺盖卷走人了,现实生活被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还来的仓促。 很多人以为失业只发生在没上过大学,经济不稳定的蓝领身上,但 越来越多的白领也没犯什么错,依然被裁员,比如行业挂了、岗位外包了、公司不景气、资本迁移,或者只是为了缩减成本。 本来没觉得有压力的人,看了这些新闻和网上的讨论,也感觉焦虑恐慌,好像明天就要失业,失业了就要天塌下来了。 所以 今年的就业市场,大家都比以往更加向往稳定的工作,比如国企、体制内等。 2 今年考公情况 2022年,国考共有200万人报名,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3.5万。 今年的平均录取率是1:59,去年是1:54.5,竞争其实挺激烈的。 西藏自治区某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报名人数突破了2万,而这个岗只录取1人,真是万人过独木桥,桥的压力不大,人的压力很大。 西藏这个地方吧,海拔高,经济不发达,交通不像大城市那么便利,大家竞相报名,也无非就是因为这个岗位入职门槛低,不限制专业、不限制应届生还是往届生、不限户籍所在地。 这还仅仅只是国考而已。 从2009年开始,国考已经连续13年报名人数超过百万大军,考公上岸已经成为了很多就业人士的选择。 胡润在接受《十三邀》的采访时说, 十几年前,中国大教育行业的首富是俞敏洪,那个时候很多人想去跨国公司工作,要做世界贸易,要学英语。 五年前,中国的教育首富已经不是俞敏洪, 是学而思(现在叫好未来)的张邦鑫,人们对教育尤为重视,学而思可以帮助小孩进好一点的学校。 现在,中国的教育首富是中公教育的李永新,是做公务员培训的,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体制内。 也就是说, 在求职的时候,进体制成为了更多人的首要选择,甚至是最好的选择。 每年,除了国考招录公务员之外,各省区也会招录公务员,只不过国考报名人数更多,省考关注度不那么大,网上议论没那么激烈,但竞争也是很激烈的。 其实这些都可以理解,毕竟在体制外工作,在今天这种大环境下,让人殚精竭虑,战战兢兢,寝食难安。 公考很难,人们为了追求稳定也是不遗余力,国有企业就成为了继考公之后的第二选择。 3 国有企业有多香 今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约为909万。 这909万毕业生,将涌向哪里? 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年中国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状况报告》显示,2021年的就业机会明显多于过去两年, 在受访的211或985高校毕业生中,有79%将“最愿意工作的企业”首选投给了国有企业。 大学生就业求稳,毕业后考研、考公比例很高,也就出现了“慢就业”现象。 不得不说,国有企业确实有着国有企业的优势。可戳: 前两天,有人给我留言说,真怀念毛主席年代的国有企业,毕业包分配,进了企业就能待一辈子,而且没有那么大压力。 我猜测,这位朋友应该就在国企,而且工作的并不顺利,有可能面临被裁员的危机。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也来到了能听得到炮声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片丛林里厮杀。 90年代的下岗潮想必大家还有印象,不好的企业,可能会被并转,宣布破产,面临倒闭,岗位也会不保。即便企业发展还行,也有自己跟不上的时候,也会遇到职业瓶颈和危机。 相对来说国企还是很稳定的, 但更稳定的是你的能力。 所以,在岗的时候,不妨想想,给自己的人生做好设计和规划。 让自己避免陷入职场危机。 4 如何避免陷入危机 找到稳定的饭碗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抓住工作红利期使劲投资自己、兑换资产做投资理财等,打造自己的四条增长曲线。 是在第一曲线尚未到达峰值,就开始投入建设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第二天曲线尚未达到峰值,就开始投入建设自己的第三增长曲线。 因为在开始投入时,你的收入产出比总是很惨淡,这样你就可以依靠前面一条曲线获得的收入,去培育、开发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于是能够一直交替增长下去,获得终生成长。 第一条增长曲线: 稳扎公司,打造自己的上升通道。 这也几乎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路径,要么成为技术大拿,要么进入管理通道走上人生巅峰。 为什么工作十年以后同龄人拉开的差距很大? 因为在大学里,我们学的都是规制化的东西,考60分和考100分根本看不出来有多大的差别。 工作后,有实力的成分,也有运气的佐证,如果你恰巧选择了一个好行业,遇到了一个好公司,跟对了一个好老板,那么大概率上,你会在这条赛道上领跑,并远远甩掉你身后的人。 每年都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进步、有成长、有经验积累,不要做重复的工作,所谓的成长都不是在你的舒适区,往外边探一点点,就能够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积淀人脉。 到了一定阶段,大家基本都稳定在了一个相对难以突破的职场层级,如果想要突破,要么需要过人的能力, 要么需要一个跳板,而这个跳板大多数来源于你的周边,你身边的人,来自于他的推荐。 如果发现选错了行业和公司, 要及时进行转换和调整,就像当年的董明珠一样。 在这条赛道上打拼,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自己的核心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是什么?有没有目标企业,分别是哪几家?有没有人脉资源可以动用? 第二条增长曲线:赋能贴签,打造自己的个人IP。 这个时代真是太好了,尤其对于普通人来说。 以前,大家都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但现在你看,只要你选对了赛道,时刻都可能弯道超车,人生就变成了一场接力赛,所以我们总会有机会。 如果你善于给大家制造快乐,你就好好耍宝,就像疯产姐妹,抖音上逗个乐子,也能变现。 如果你有知识经验积累,那你就给大家分享你的专长,比如健身、穿搭、课辅、理财、做饭等等。 如果你正好有技术,那你就跟大家分享你的成果,比如秋叶大叔的PPT。 总之, 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建造自己的私域流量。所谓社群和平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做起来的。 李佳琪、薇娅,直播间一天直播能卖掉几亿的货。即便你拥有百万粉丝一个小时也能卖到几十万。 时代的好处就在于人人都在发声,人人自成媒体,人人可以为自己代言。 在别人为自己贴上标签之前,自己先给自己贴上标签,打造自己的个人IP。 有个本职证券的朋友,就一直在知乎记载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然后变成了理财博主。 有个喜欢旅游的朋友,就一直在网络书写旅行攻略和出行游记,然后变成了旅游博主。 有个喜欢育儿的朋友,就一直在微博分享育儿理念和成长记录,然后变成了育婴博主。 这个标签或者是你的第一职业给你的,或者是你的社会身份给你的,或者是你的兴趣爱好给你的。 持续做下去,就会成为你的个人品牌。 在这条赛道上,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自己特长和经验是什么?你有没有可以贴在身上的标签?能不能在一个领域持续深耕一万小时?能不能进行变现转化? 第三条增长曲线:多元配置,打造自己的投资能力。 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以依靠努力工作,加班熬夜来换取一份还算不错的收入。 但是等到我们35岁、40岁、50岁以后,体力上已经拼不过市场上的年轻人了,精力上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我们拿什么去拼? 这个时候,如果拥有一份还算不错的投资收益,会是个人及家庭发展的理想状态。 我们总得有一些“睡后”收入,多元化资产配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抵御通货膨胀,并且能够帮助我们在风险资产中搏得一个较高的收益。 第一投资的肯定还是自己的身体。 如果说我们的技能、品牌、资产……都是雪球的话,那我们的身体就是那个斜坡,雪球滚得够不够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活的够不够久。 如果没有五险一金,就去买一点保险,重疾险、商业险等,这是对我们生命的保障。 人到中年,可能一场意外的病变就会压垮整个家庭,更何况,我们还是家里的中流砥柱。 经济允许下,建议全家人都投保。 经济紧张的话,建议参保对象从我们自己开始,再到家里其他人,可以有个优先序。 我们总要先保住自己,才能保护想保护的人。 第二投资的可以是房产。 如果几年前就有人告诉我投资房产的话,我现在肯定是个房姐,成为《小欢喜》里的宋倩。 我知道市场上很多人对于房市并不看好,但只要一个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流动在扩容,这个城市的房价就会只涨不跌。 房子的价值,除了本身的居住功能之外,还有它所附带的周边配套资源。 买房子就像是买股票,如果长期持有就看这座城市的人口规模趋势,人口持续流入城市向好,到期你就能够分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北京大学的徐远教授曾经给出过一组明确的买房清单,清单分成“尽量买”“可以买”“可买可不买”和“尽量不买”四大类。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这8个城市都属于“尽量买”这一组。 如果正好你在这些城市工作,已经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购房动机和需求,那么可以把房产作为投资首选,房子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资产保值和抵御膨胀,甚至实现二次创收。 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依据地段和资源配套,可以选择性投资。 第三投资的是股票/基金。 现在的股市可以说是非常灾难,但对于国家产业布局利好的,还是可以投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保险、房产我都已经有所配置,那么下一步我的主要方向就是股票和基金。即便当下资本市场哀鸿遍野,但从长期来看,我还是想试试资本的杠杆撬动力量。 虽然巴菲特今年也说遇到了百年一遇的股灾,但是从长远来看,他持有的股票赢大于亏。如果十年前买茅台,几乎翻了五十倍,你只有先上车,才有机会享受资产增值的利好。 可以找优秀的基金经理,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好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化配置你的投资,不稳定中实现对冲,保证一个预期的收益。 在这条赛道上,不如问问自己:你的风险偏好是什么?财务支持你做个稳健性投资者,还是激进型投资者?你的风险抗压能力如何? 第四条增长曲线:创业。 2014年,同年入职的同事都纷纷离开了公司,跟我几乎没有分过组的潇洒姐也辞职了,开始了自己的育儿分享之路。 2015年,她的一篇少儿思维导图的文章在花生网爆了,后来借助“凯叔讲故事”这个平台为大家所知,她带着自己的育儿经验渐渐走入了更多家庭。 接着她创立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自己研发课程,并慢慢有了团队。 如今,她在家里的书房办公,就实现了年薪百万的人生理想,现在她又有了新的梦想。 有些事情不是谁想了谁牛逼,而是谁做了谁牛逼。有些事情不是谁牛逼谁做,而是谁做了谁牛逼。 这两句话,重复两遍。 八十年代,不止任正非在倒卖交换机,同期交换机市场竞争很是焦灼,但只有任正非看准了市场,决定拥有自主产权的程控交换机,从那一刻起,他就赢了。 中国到过美国接触互联 网的人不止马云一个,但马云嗅到了商机,在中国黄页、国富通相继失败之后,仍然没有放弃,成立了阿里巴巴,一个商业帝国自此展开。 在这条赛道上,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可以从哪些领域和方面进行突破?有没有合伙人或者投资人,有没有资源,有没有客户,这些分别都从哪里来? 5 万一失业了怎么办 再退一万步说,万一失业了,我们该怎么办? 这两天看了一档综艺节目,《再见爱人》,感触蛮大的。 我们以为离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但其实离婚只是一个选择,一次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契机。 我感到,无论是郭柯宇和章贺,还是朱雅琼和王秋雨,他们离开彼此之后,都会成为更好的人,找到自己最理想的生活,比在一起互相拉低要好很多。 换成失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失业同时,也意味着你获得了自由。 你可以重新开始自己人生下半场的选择,选择在什么行业,什么公司,跟随什么样的领导,做份什么样的工作。 有人问企业家史玉柱,怎么看待自己在 1997 年遭遇的巨人危机? 他说,“看什么时候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是 98 年问我,我说那把我搞惨了;如果你是 99 年问我,我觉得对我有伤害;如果你现在问我,我说我幸亏有这一段经历,因为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现在还不知道在珠海的哪一个小公司,在一个很小的事情上面摸爬滚打。” 所以,失业后,问问自己, 想要什么生活方式,从事什么工作,想要学习什么技能,然后走出门。 去投递简历,去敲理想企业的大门。 去报个培训班,去学习想要的知识和技能。 去重新启动另外一种生活模式,找到自己工作与生活最佳平衡的模式。 甚至去创业。 尽可能的折腾自己,因为人生在于折腾,生命在于运动。 6 写在最后 其实,我们穷其一生所做的储备和努力,不就是为了拥有一个确定的未来吗? 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好,拥有稳定的能力也好,多元化配置资产也好,其实都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去拥抱确定性。 所以,如果你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应该偷偷窃喜,找到自己的工作甜蜜区,跟工作白头偕老,百年好合。 如果不行,就顺应命运的安排,危机中往往孕育着机遇,找到它,让它带你开创第二第三世界。
无论如何, 拥有积极的心态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