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里我写道:肯德基 App 的功能优化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下单体验,操作更方便了。于是,有读者留言:
我认为吃不吃肯德基跟这个设计好不好关系并不是很大。就像我每次吃汉堡王都要默默吐槽它的小程序设计的巨难用,可它出了菠萝汉堡我还是屁颠屁颠跑去吃。
这段留言非常好,也很典型。我很喜欢大家发表这样的疑问或观点,这样我就知道你们的问题主要出在哪里了。这个问题虽然比较基础,各位老读者肯定不会有这方面的疑问,但许多新读者,无论是刚入行做设计不久,还是已经做了几年的设计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逻辑陷阱 —— 把「想不想」和「方不方便」等同起来。之前聊音乐类产品也有人提到:“网易云音乐体验做得再好又怎么样呢,我就是因为周杰伦才订阅了 QQ 音乐的会员的。”这里的用户想订阅会员,跟订阅时是否方便,是两码事。如果反驳说:“那我为了周杰伦订阅 QQ 音乐,就算麻烦一些也没事呀。”确实有「想且不方便」的情况存在,但更好的当然是「想且方便」。各位应该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尽可能简化用户的下单流程,不要在下单过程中让用户有过多停留与思考。为什么呢?按照许多人认为的「用户想买就行了的逻辑」—— 无论如何都会购买。那各大产品为什么还要简化下单流程呢?因为阻碍因素多了,用户的下单率会下降。不要把每个人的情况都概括成一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是很脆弱的。之前的文章里提过,人很容易被引导,就像你现在在读文章,突然因为页面上弹出的提示就离开了。或者你本来是打算打开手机搜个信息,结果因为我这篇文章的推送消息把你的注意力带过来了,于是你忘了自己刚才要干什么。这些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果什么都是靠用户「想」才去做,那产品都不需要设计,做视频内容产品的不需要做这么多会员办理的引导操作,因为用户想办理了自然会去办理;做娱乐产品的不需要做内容推荐,因为用户想看了自然会去搜索。但我们都知道,现实并不是这样,所以许多产品既要做搜索系统,又要做内容推荐,甚至在搜索里做推荐,或者在推荐里引导用户去搜索。这些种种,只是因为用户的「想」是非常理想化的,每个人都在被引导。
从一开始的「想不想」,到之后的「方不方便」,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我简单举几个例子。正巧五一假期,小明想去杭州西湖玩,但是因为看到新闻说假期去杭州游玩的人非常多,堵车严重,出行不方便,于是不想去了。有人可能会说,这说明小明还不够想,如果足够想,即便人再多也挡不住他的脚步。没错,不够想,所以怎么办呢,小红打电话告诉小明:“我假期准备去杭州玩,一起去吗?”小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有心上人小红一起,就足够想了。这里的外力是有小红邀请,强化小明的「想」。
同样,在许多产品里,用户去购买某个商品,会看到一些额外信息,比如看到价格有点贵,发现原价更贵,最近已经在降价出售了,于是购买了;或者,怕自己成为韭菜,先看看其他人的情况,发现这个月有 2000 人买了这个商品,而且好评率不低,于是果断购买。就像这张图,有折扣价和打折标识,肯定比没有的更吸引人注意:
这些都是用户「想」要购买某件商品,但是动力不足,通过其他信息以辅助提升用户下单率的设计。
「方便」的作用也是类似,它可以助长「想」的动机。比如有用户想注册一个 App 账户,却发现很麻烦,于是暂时放弃。但如果很方便,那就不会暂时放弃,而是直接注册好,开始使用。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包括一些后台系统的操作,用户想要进行一些操作,发现很麻烦,也会降低工作欲望。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相互作用的。
这里的逻辑是用户「先想」了,才考虑「方不方便」,那反过来呢?因为方便,所以想?也有。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最大的烦恼就是中午吃饭,写字楼周边或者食堂人非常多,想吃的店铺基本上找不到空位,所以只有找一些没那么想吃,但是人不多,比较方便的。这也很常见。有时候点外卖也是,会不知道想吃啥,只想快点吃上饭,而找到距离近且看着还行的那家店去下单。为什么要把商家根据距离、热度等方式来排序?不就是为了方便用户么。有时候方便了,就想吃了(一语双关有点厉害)。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我就不一一举了,相信在读文的各位脑袋里也能想到一两个相关的例子。可以参考下这张图:
以后遇到一些产品或功能觉得符合其中的区域,就把它填进去,再想想为什么。比如明明用户的需求量很大,但是为什么设计得这么不方便呢?总是有原因的。如果你愿意去思考,就会发现这张图其实有很多信息可以去挖掘,比如「想且方便」的产品自然是好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产品功能是用户没那么想用的,而放得非常显眼呢?或许是通过高频功能带动低频功能。以及,为什么有些功能是用户需要的,但操作起来没那么方便呢?如果不是设计的问题,在业务上是否刻意为之?这类问题的思考会很有趣。
就像开头这位读者提到的,平台出了菠萝汉堡,想吃,不会因为他们的产品难用而不点,就是「想但不方便」。这种情况很正常,但它不是全部,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因为不方便而选择其他的。也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因为某个产品的功能体验舒适而使用它。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说,不要把自己当做用户认为所有的情况只围绕自己发生。还要理解会有其他情况的存在。比如当初买高铁票,没第三方产品,纯刚需,验证极其困难,总是出错,不想也不方便。但没办法,就得买。
「想」可以是需求起点,也可以是被各种手段所营造出来的伪需求。
🤔我一直以为今天周三,到现在发文设置时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今天是周四。周三和周四有什么区别呢?周四离周末近一点。噢,跟我没关系……
公众号再一次改变规则后,我这种周更作者的推送效率显然更低了,许多人说很少收到我的文章推送通知,以为我很久没更了。主要是你点赞、点在看、留言少,多点几遍就好了。